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須陀:秦叔寶的上司,隋朝最後的名將

張須陀:秦叔寶的上司,隋朝最後的名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張須陀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從古至今,華夏大地一直是崇尚英雄的熱土,更是善於滋養良將的搖籃。 “氣吞萬里如虎”的霸氣、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痛快、馬革裹屍還的悲壯,激勵着一代代的熱血男兒,奮不顧身地爲我們腳下的土地拋頭顱、灑熱血。

但今天筆者想記錄的,並不是那些廣爲人知、戰功赫赫的名將,而是一位特殊朝代、特殊時期、特殊性格的將領,他就是隋朝末年的張須陀。

張須陀:秦叔寶的上司,隋朝最後的名將

張須陀影視形象

心懷慈悲、非常時期的人性光輝

張須陀,出生於南北朝時期的弘農郡(今河南省靈寶市附近)。自幼性情剛猛,智勇兼備。成年後,首次跟隨名將史萬歲征伐遊牧民族,他就立下了戰場,並由此步入仕途。 隋煬帝大業年間,張須陀在齊郡擔任郡丞,也就是太守的副手。

公元611年,無視因連年大興徭役而造成的民力疲敝現狀,滿懷雄心壯志的楊廣,爲了一舉蕩平高句麗,在各地大肆徵兵,由此造成大量百姓流離失所,據史書記載:

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再加上山東(崤山以東,下同)、河南(黃河以南)地區連續遭受水、旱等自然災害的侵襲,糧食價格猛漲,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面對此情形,張須陀下令打開本郡的糧倉賑濟災民,其他官員卻紛紛勸阻:“開倉放糧這種大事,要等皇上下詔才能辦,你這樣是要掉腦袋的!”

張須陀卻說:"齊郡離皇上山長水遠,我們可以等詔令,餓着肚子的老百姓可等不了!若是皇上因此怪罪下來的話,我一力承擔、死而無憾。"他決定先斬後奏,堅持打開糧倉救災,其後派人進京彙報,大量飢餓的百姓因此得救。

最終,隋煬帝也並未因此事怪罪張須陀。然而,並不是每個地方的官員都如此有擔當。很快,各地流民揭竿而起,隋朝陷入了混亂。

張須陀:秦叔寶的上司,隋朝最後的名將 第2張

獨木難支、以身殉國的孤膽猛將

公元613年,王薄、孫宣雅等七八股勢力蜂擁而起,他們每支隊伍少則數萬人,多則十幾萬;承平日久的朝廷官兵則毫無戰鬥力,一觸即潰、望風披靡,一時間,山東地區陷入混亂。

勇猛善戰、與士卒同甘共苦的張須陀,則成爲了政府軍的一股清流。他率領齊郡二萬官兵四處征戰,屢次以少勝多,先後擊敗王薄、孫宣雅、郝孝德、郭方預、左孝友、廬明月等各股力量。

在與裴長才勢力的戰鬥中,面對突然侵襲至城下四處掠奪的二萬敵軍,張須陀來不及集合部隊,隻身帶着五名親兵衝入敵陣。在被包圍數百重、身受多處創傷的情況下,仍毫不畏懼、愈戰愈勇。在城中的主力趕到後,他才得以倖免。

由於戰功卓越,張須陀被升爲齊郡通守,並且擔任了河南道十二郡的討捕大使。此時的他,已然成爲了朝廷在山東地區的頂樑柱,甚至被視爲挽救隋王朝的唯一希望。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他手下最優秀的干將,一位叫秦叔寶,另一位是羅士信(隋唐演義中羅成的原型)。

然而,像張須陀這樣的將領太少,大部分的隋朝權貴,要麼坐觀成敗,要麼意圖趁亂奪權(如李淵、王世充、楊素之子楊玄感等),盡忠職守的張須陀逐漸獨木難支。

公元616年,在與翟讓勢力的戰鬥中,出身隋朝貴族世家、曾幫助楊玄感造反的李密設下埋伏,張須陀被徐世勣、王伯當、翟讓團團包圍,經過一番血戰才得以殺出重圍;但爲了救回跟隨自己的部下,他再次衝入敵陣,來回數次,最終當場戰死。

張須陀死後,他殘存的部下晝夜痛哭不已,如喪至親;失去了這一支柱,他所管轄的河南十二郡也爲之喪氣。此後,在中原地區,隋王朝再也沒有能夠獨當一面且忠心耿耿的將領,陰謀家王世充藉着與李密等人的對抗,逐漸篡權自立;再加上太原留守李淵西進奪下長安,隋王朝已名存實亡。

何謂良將

一些朋友認爲:張須陀鎮壓農民起義軍,是替腐朽隋王朝賣命的愚忠爪牙,所以稱不上良將。筆者認爲,應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合理界定良將的概念。

其一,什麼樣的將領可以稱之爲良將?

借用金庸大師的至理名言:俠之大者,爲國爲民。筆者認爲,爲國爲民,就是最讓人信服的良將標準。

在隋末軍閥混戰、生靈塗炭的局面下,只有一種人稱得上是在爲國爲民:盡力結束混亂、恢復秩序,讓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

在此屆頂下,那時致力於統一天下,創造新秩序的李淵父子,可以稱得上爲國爲民;

爲自己所服務的政府盡忠,和平時捨身愛護百姓、戰亂時竭力恢復社會安定,一心保邦安民的張須陀等人,更是在爲國爲民。

而那些爲了一己私利,見風使舵、殘忍嗜殺的武將,無論如何勇猛,也只能被稱爲“武夫”。

張須陀:秦叔寶的上司,隋朝最後的名將 第3張

其二,看看張須陀的部下,就能明白何謂良將。

張須陀身故後,他的副手賈務本奮力帶領5000餘殘兵突出重圍,隨後自己也因傷重去世;

秦叔寶、羅士信等心腹干將,跟隨接替張須陀的裴仁基繼續征戰;在楊廣被殺、隋朝滅亡後,這羣孤軍先後流落於李密、王世充等勢力。由於早已威名滿天下,無論投奔哪一方,他們都能受到重用;

公元619年,秦叔寶等人不願意繼續爲“多詐”的王世充效力,在一次行軍途中,於陣前正式向後者辭別,投奔李淵。

在李世民麾下,張須陀的這些老部下更是成爲了唐王朝的骨幹:

忠義兩全、威名遠震的秦叔寶,得到了秦王李世民“厚加禮遇”;終其一生,他爲大唐開疆拓土、安邦護民不斷立下赫赫戰功;

年僅二十歲的羅士信更是被封爲行軍總管,成爲了獨當一面的大將。在公元622年,他明知死地而赴之,自告奮勇的替代深陷劉黑闥重圍的王君廓,堅守孤城。最終城陷被俘後,他像張須陀一樣,壯烈犧牲:

黑闥素聞其勇,欲生之,士信辭色不屈,乃殺之,時年二十。

(《資治通鑑》中此處應是筆誤。在公元613年時,剛出道的羅士信只有14歲,所以他被殺時應爲23歲)

所謂“居視其所親、達視其所與”,能帶出秦叔寶、羅士信這些名將的張須陀,如何稱不上良將? 魏徵在編撰《隋書》時,將他列入《誠節》篇章,也表明了這位名臣對前朝良將的認可。

拋開成王敗寇的觀念,向那些所有心懷天下、爲國爲民,身在修羅戰場,卻能堅守初心的良將們致敬。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