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概括王安石一生的四首詩!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奇才”?

概括王安石一生的四首詩!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奇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王安石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王安石是北宋歷史上一位奇人,他是古代大文人中,唯一影響國家命運的人。又是史上變法人物中唯一能夠全身而退的人。

我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大變法,商鞅、吳起、張居正都死於非命,清朝的戊戌變法,康有爲梁啓超流亡國外,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腰斬於街市。而王安石不僅得以善終,死後包括皇帝和反對派都對他評價甚高。只能說,王安石是一個高人,奇人。

概括王安石一生的四首詩!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奇才”?

王安石一生寫了1600多首詩,在詩歌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他的一生,可以用他的4首詩來概括,讀懂了這4首詩,也就讀懂了王安石的一生。

《試院中》

少時操筆坐中庭,子墨文章頗自輕。聖世選材終用賦,白頭來此試諸生。

這是王安石參加進士考試走出考場時口占的一首小詩。這次考試,王安石考得很好,但也在試卷上發了點牢騷,觀點比較偏激一些,所以取了個第四名。要是憑文章才華,第一名非王安石莫屬,這一年,王安石才22歲。

考得這麼好,寫詩應該是歌頌一番,或者激情歡呼一下才對。但是,那不是王安石的風格。這首小詩裏可以看出兩方面,一是他平靜如常,對於中進士如在囊中,這是他的自信,以才華打底的自信。另一方面,他對於詩賦取士這種考法,是不贊同的。

第一二句,寫的是他的平靜如常,雖然文章寫的特好,但自己並不覺得有什麼意義。第三四句,則是表達了對通過詩賦取士的不滿,都“白頭”了,還來參加這種沒有實用性的選拔考試。

從這裏看出什麼?看出了王安石從參加科舉考試開始,就有了改革的念頭,雖然還不是很明瞭,但已經在他的心裏種下了這樣的種子。當然,這個時候,還只是一種情愫,一種碎片化的東西,沒有形成系統的思考。

這首詩也同時表現了年輕的王安石對於未來,覺得能夠駕輕就熟,一種睥睨天下的傲然之氣。雖然這種傲然不是那麼顯露,但還是從小詩中透露出來。

概括王安石一生的四首詩!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奇才”? 第2張

《古鬆》

森森直幹百餘尋,高入青冥不附林。萬壑風生成夜響,千山月照掛秋陰。豈因糞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廊廟乏材應見取,世無良匠勿相侵。

寫這首詩時,王安石暫時離開了官場,在家丁母憂。即使不是母親去世,他也要回到金陵的。他做了幾任地方官,對自己的改革進行了試點。他上萬言書書給老皇帝仁宗,陳述變法思想,但是老皇帝老了,根本不想什麼改革變法,只求眼前安穩,是個維持會長。

不過,老皇帝仁宗對王安石非常器重,王安石不參加晉升職務考試,他就下旨免考,直接任命起居注,在皇帝身邊做機要祕書。一般人對這樣的職務是求之不得,司馬光當時就直接謝主隆恩。但王安石堅辭不受,他覺得這樣的官當着沒意思,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爲辭掉這個官職,他躲詔書躲到廁所裏,這決心夠大的。

仁宗皇帝還是沒脾氣,又任命他翰林學士知制誥,起草詔令。他想這個可以乾乾,結果還是不如己願。就在他想怎麼才能辭掉這位官職時,他母親去世,就回金陵丁憂了。

概括王安石一生的四首詩!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奇才”? 第3張

這首詩寫的是古鬆,實際上是寫自己。一棵古鬆秀於林間,高聳入雲,雄偉挺拔與衆不同。夜風吹來,發出鏗鏘之聲,映襯着千山月照,更加雄偉峭拔,出類拔萃。這樣的大才,不是糞壤之力可以培育的,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高度,是得到了大自然的造化之力,凝聚了大自然的精華。要是朝廷缺少棟樑之才,取用就是了。如果沒有能夠使用如此大才的能人,倒不如讓它靜靜地站在這裏,不要來侵擾它。

從這首詩裏,我們看到王安石經過這麼多年的波折,已經清楚自己的抱負理想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要等待時機,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不如就像這棵古鬆,站在這裏還是大才。

20年了,他不再是那個睥睨天下的小夥子了,他已經懂得收斂銳氣等待時機。老皇帝仁宗是指望不上的,而繼位的英宗是個病秧子,更不在王安石的眼裏。現在只有等待。

但是,王安石的等待不是死等,而是以退爲進。他通過不斷的辭官,特立獨行,讓自己的才華和名氣越來越大,這個時候,朝廷所有的官員都認同王安石有經天緯地之才,包括後來的那些反對變法的死對頭如司馬光之流。

這是王安石人生的第二階段,開始往回收,藏起銳氣,打造自身品牌,等待時機。

概括王安石一生的四首詩!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奇才”? 第4張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很有名,每年的除夕都有人吟詠着這首詩,表達暢快的辭舊迎新的喜悅之情。這首詩,是王安石走在大街上,看着繁華的汴京除夕景象而隨口吟出的。

寫這首詩時,王安石是無比的暢快。他的等待策略是正確的,病秧子英宗沒幾年就掛了,而繼位的是潮氣蓬勃有遠大志向的神宗皇帝。好學,敢想,敢幹,這年輕人正是王安石理想中的皇帝。

當神宗下詔任命他爲江寧府,爲翰林學士時,王安石沒再推辭。以前的堅辭不受就是等待今天,機會來了,可以實現平生抱負了,再辭,不就是傻蛋了嗎?王安石可沒有學陶淵明的心情,他是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

概括王安石一生的四首詩!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奇才”? 第5張

但,他也沒有急着去上任,後來接到神宗皇帝要他去京都時,他答應歸答應,只是還慢慢磨蹭。他在觀察,看看神宗究竟怎樣看重自己。自己不着急,讓神宗着急。他慢悠悠地遊山玩水,直到神宗急不可耐了,纔來到了汴京。這火候,拿捏得恰到好處。

寫這首詩時,變法大法已經全面推開,一個強盛的大宋,將隨着他的變法而來,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啊。這太值得慶賀了,汴京的鞭炮聲,是人們在慶賀春節,而在王安石這裏,就是慶祝變法的推行。

春風送暖,接着自然是萬象更新,一切舊的東西全部廢除,“總把新桃換舊符”。走在汴京的十里長街,王安石春風得意。推進吧,我的改革,強盛的大宋,到來吧!

概括王安石一生的四首詩!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奇才”? 第6張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很多人說這首詩很輕快,表達了王安石愉快的心情。這種理解是不準確的,結合王安石寫這首詩時候的情況就很清楚了。

王安石罷相後,朝廷被呂慧卿搞的一團糟,一干朝臣以及老百姓,都想起了王安石的好。這殘局,只有一個人可以收拾,那就是王安石,這已經成了當時朝廷的共識。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神宗下詔,請王安石再次拜相。而此時的王安石是很矛盾的,他知道,只要他出山再執掌權柄,繼續變法,反對派又會拼命跟他作對。可是,如果他不出山,又不甘心自己的變法大業毀於一旦。

概括王安石一生的四首詩!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奇才”? 第7張

所以,他有條件地復出了。他的條件是對兩方面而言的,一方面是對神宗說的,他可以出山,但要儘快選好接班人,他好早日走人。一方面是對家人的說的,只是暫時出山,一旦有人接棒,立馬迴歸金陵。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王安石並不是一個貪戀權柄的人,他一門心思都在爲國家大業作想,這也是王安石的偉大之處。

當船來到長江岸邊準備渡江時,王安石百感交集,想當初,自己去汴京趕考,是何等的壯志凌雲,改革大業推進時,覺得成功就在不遠處招手。而如今,他的心境完全不同了。皇帝請他出山,他也沒有了什麼感覺。這纔剛剛出發,就想到了迴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不用看歷史書都知道,就憑這樣的想法,王安石二次拜相是不會有什麼成效和成就的。在他內心的深處,迴歸金陵,歸隱山林,纔是最大的希望。而出山,不過是感謝神宗的知遇之恩,同時想保全變法的成果罷了。

歸隱,是此時王安石最大的心願!

概括王安石一生的四首詩!爲什麼說王安石是“奇才”? 第8張

果然,王安石二次拜相後不久,就二次罷相。其實,王安石的所謂罷相,並不是被動的被罷免,都是他主動再三辭職,神宗才批准的。這就是王安石跟其他變法人物不同之處。

王安石之前和之後的變法者,太過戀棧,貪戀權柄,捨不得急流勇退。而王安石該退時候,果斷退出,主動多次辭職。他離開相位,皇帝都一直想念着他,百官也在想念着他。即使是他的死對頭司馬光上臺後,全部廢除了他的新法,也不會加害於他。他的人格力量太強大了,即使變法失敗了,連對手都不得不尊重他。

文豪蘇軾就是一個最生動的例子,王安石變法時,蘇軾火力全開堅決反對,而司馬光上臺後,蘇軾開始反思,檢討過去反對王安石的錯誤之處,想有選擇地保留新法。但是,事情是由不得他的,只能徒喚奈何。

縱觀王安石的一生,從睥睨天下以爲輕易可以成功,到備受打擊只好等待時機,再到大權在握大刀闊虎推進變法,最後遭遇舊黨的瘋狂抵抗不得已歸隱金陵。都從這四首詩裏得到了反映,四首詩,清晰地勾畫出了王安石波瀾壯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