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隋朝:歷史上被低估的王朝,皇帝不輸李世民

隋朝:歷史上被低估的王朝,皇帝不輸李世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隋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隋唐大定局,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動亂的四百年,華夏的輝煌與鼎盛隨之而來。儘管隋唐的建立,都是從陰謀和殺戮開始的,如此青史血跡斑斑。然而在這片血染的大地上,開出的卻是絢爛多彩的文明之花。

唐朝代表着中華的輝煌與鼎盛,這是毋庸置疑的,唐有理由成爲華夏的標誌符號和代名詞。對於唐的名聲大噪,隋的存在感則低很多,這是相當不公正的。正如漢是秦的政治執行人,隋則應當是唐的文明開拓者,秦漢與隋唐一樣,是相互關聯且密不可分的。

隋雖然短暫,卻光芒萬丈,這個短命王朝完成的工作量,是其他王朝的數倍。隋留下的諸多歷史遺產,直到明清兩朝時,都讓人受用無窮。隋王朝二世而亡,唐帝國二代而興,隋煬帝和唐太宗,是人人皆知的兩位帝王典型。下面就分五項思維,說說這兩位國君。

即位:

楊廣(569年-618年),隋開朝皇帝楊堅次子。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冬,楊廣爲統帥,高熲爲總指揮,平南陳;開皇十年夏(590年),楊廣與楊素平定江南,楊廣任江都揚州總管。開皇二十年(600年),楊廣誣告太子楊勇,楊勇太子被廢,楊廣繼太子位。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病逝,楊廣繼皇位,隨即逼楊勇自縊,後誅楊勇子孫。關於隋文帝楊堅的死因,一直爲歷史疑點,是否爲楊廣所弒爭論不休。

隋朝:歷史上被低估的王朝,皇帝不輸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開國皇帝李淵次子。大業十一年(615年),李世民入雲定興隊伍,於雁門關解救楊廣。義寧元年(617年),李世民鼓動李淵太原起兵反隋,後破隋都長安,李世民封秦國公。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建唐朝,李世民封秦王,後四方征戰。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弒殺太子李建成。次年,李淵退位爲太上皇,李世民即位。

楊廣與李世民的皇位,都是弒殺長兄而奪得,並滅兄長滿門。楊堅之死成疑,李淵則被李世民暗囚於宮中。

戰功:

楊廣推崇“千秋霸業、百戰功成”,楊廣好戰也戰績輝煌,《隋書》評其戰功“過於秦、漢遠矣”。588年時爲晉王的楊廣,揮軍51萬滅南陳,俘虜南陳國君陳叔寶,自此,華夏結束400餘年的動盪,再次實現大一統。即位後,楊廣兩次御駕親征突厥,東突厥俯首稱臣,甘願保塞下。幾年後楊廣再次親征,擊敗吐谷渾,設立四君郡,西域納入隋版圖。楊廣還加深內陸與臺灣的聯繫,《隋書》載:故師出流求。三次東征高句麗,皆未攻克遼東,反而大耗國力。

李世民是天生的戰爭機器,將戰爭演練成藝術。617年李淵太原起兵反隋起,李世民一直是唐的兵馬總指揮,四方征戰攻無不克,破長安、平劉武周、滅竇建德,唐王朝的建立與開拓,李世民居首功。即位後滅東突厥、徵吐谷渾,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對於一生的戰場生涯,李世民歸納爲:自少經略四方,頗知用兵之要,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

楊廣戰功顯赫,作爲帝王更是難能可貴。而李世民則是天生的軍人,堪稱軍事天才,整個唐天下,幾乎都有李世民的功績,這樣的成果幾乎無人可比。

馭人:

都說好的帝王,馭人之術是上上乘,楊廣的馭人術則實在不敢恭維。楊廣稱帝后,立即逼兄長楊勇自縊,而後滅楊勇滿門,囚禁與楊勇關係較近的兄弟楊秀與楊諒,後二人死於牢獄。隋開國功臣高熲、賀若弼、楊素,都被楊廣先後誅殺,對於扶持其稱帝的宇文家族,楊廣則任由橫行。楊廣後期對於奏摺,是選擇性批閱的,裴矩是整理奏摺之人,裴矩欺上瞞下,以致於楊廣臨死也不知天下已亂。

李世民的馭人之術,在帝王之中屬上乘。秦王時期征戰沙場,李世民便擅於用人之道。李靖爲個人名聲,告密太原李家有反隋之心,李家在長安的族人皆被斬首,祖墳也被刨開。李世民破長安城後,心惜李靖才能,收納並重用。名將侯君集參軍時,只是小小的馬前卒,幸而李世民慧眼識才。魏徵原爲太子李建成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不計前嫌將其招致麾下。

楊廣的用人才能,只能不及格。李世民能知人善用,且用人不疑,堪稱明君典範。

政治:

楊廣的父親隋文帝楊堅,勤政務實節儉,破碎的山河迅速恢復,楊廣作爲富二代,與父親的風格截然不同。楊廣的追求是,大作爲和大功德;做派則是大手筆和大排場。楊廣於政治上非常剛愎自用,大興洛陽城,不久便開鑿連接黃河與淮河的通濟渠,打通從洛陽到江都的河運,同時修建帝國艦隊。燕支山大擺宴席,外國使者皆免費,大肆揮霍着國庫。後期三徵高句麗,則爲隋的覆滅埋下禍根。

前朝覆滅的前車之鑑,李世民悉心吸取。李世民即位便強調以民爲本輕徭薄賦,從不輕易徵徭役。對於人才的重視,也是盛世形成之因,李世民增加了前朝科舉的科目,這樣使人才得以大批涌現。在官場之上,建立了一套科學的管理體制,使貪官污吏人數大大降低。開創三省六部制,爲後世朝代,甚至於西方世界,都起到了推動作用。政治的先進和廉明,促成“貞觀之治”。

隋朝:歷史上被低估的王朝,皇帝不輸李世民 第2張

楊廣的政治有功有過,過大於了功,所以隋二世而亡。李世民則吸取隋亡教訓,將“貞觀之治”寫進華夏史。

後世:

楊廣稱爲隋煬帝,是不正確的。楊廣在歷史上的諡號是:明皇帝,廟號則是:隋世祖。當新政權取代前朝,往往會把未位皇帝說的一無是處,“煬帝”即是唐建立後,給楊廣的新諡號,意思是又昏又暴,後世對於楊廣,似乎早已蓋棺定論。楊廣的自大,確實將隋推入滅亡深淵,但科舉的沿用與運河的開通,則是楊廣對後世的貢獻。

李世民的名聲,是古代衆多帝王之中,最爲人稱頌的幾個之一。戰場方面李世民攻無不克,戰時必身先士卒;對人才知人善用,惜纔不計較前嫌;大力發展經濟,清正廉潔不揮霍;改革科舉制,人才大量涌現;創三省六部制,影響後世各朝。貞觀之治的光芒,使華夏在唐朝邁向新高度。

楊廣的名聲,是暴君昏君的形象,這多少有後人強加的成分,但隋王朝的短命,楊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論文治武功,隋煬帝楊廣,可能是歷史上被黑得最徹底的一個!李世民作爲明君的代表,將自己的輝煌寫入歷史,必將爲後世所牢記。

所以楊廣固然有才能也有本事,可以說他的雄才大略跟李世民不相上下。不管在上位時的不折手段,還是對於國家未來的規劃,還是對外戰爭的方面,二人都極其相似!甚至連李世民強大無比的軍事才能楊廣也是極其接近李世民!就是有一點就是楊廣在用人和馭人方面和李世民比相差太多,導致二人的結局和歷史形象天差地別!這可能和兩人的性格有關,但是絕對和見識學識有關係!李世民非常清楚,強大的王朝僅僅靠他一人的學識遠遠不足,所以他積極籠絡人心,收攏人才,甚至曾經的敵人都能被他收服,爲他所用!而楊廣恰恰相反,天下唯他最大,誰都不如他,唯親任用,最後導致衆叛親離。

我想李世民一定也通讀過司馬遷的《資治通鑑》,才能對他手下的官員的想法瞭如指掌,並凌駕於他們之上!他有句名言:“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鏡,可以知興衰!”可見,李世民也是十分精通曆史的,而且經常以史爲鏡。而中國歷史上有兩部歷史大作,一部《史記》,另一部《資治通鑑》,這是m主席說的,這兩部是搞政治的人必看的兩部鉅作!主席又說,《資治通鑑》,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文章,所以他老人家一生通讀了17遍之多!他說《資治通鑑》裏面有太多的複雜社會關係學,有各種各樣的權術,所以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可能他們那時候並不需要耍權術,但是應該知道別人如何玩,否則如何應對那麼多強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