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七國之亂”的領頭者劉濞是個怎麼樣的人?他爲何敢帶頭反叛?

“七國之亂”的領頭者劉濞是個怎麼樣的人?他爲何敢帶頭反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七國之亂”的領頭者劉濞是個怎麼樣的人?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漢王朝初建時,封了五個異姓王: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樑王彭越、長沙王吳芮。

臥榻之旁,有他人酣睡,漢高祖劉邦感到異常難受。讓皇帝難過的人,自己也沒有什麼好果子吃。果不其然,劉邦以將各種藉口編串起來,先後給韓信、彭越、英布羅織罪名,挨個收拾。

東南地區出現管理真空,若派官吏去管理,實行郡縣制,王朝初建,官員數量不足,素質偏低,東南山高水長,地理複雜,民俗剽悍,難以有效管理。

有感於秦亡二代無宗室輔佐的教訓,以及分封異姓王帶來的噩夢不斷,劉邦想到血緣宗親,同姓劉氏,還是靠譜些。

於是乎,劉邦煞有介事地弄出“白馬之盟”,昭告天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濞被封爲吳王,領有吳越故地。

“七國之亂”的領頭者劉濞是個怎麼樣的人?他爲何敢帶頭反叛?

詔令發出,劉邦有些後悔,《史記.吳王傳》中載:

“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爲一家也,慎無反。”

這樣神乎其神,能掐會算的事情,二十四史上記錄無數,在占卜星相之術流行的時代,古人對這些相面預測未來的事情深信不疑,但史書是後來人寫的,某年某月某日發生什麼,他們自然十分清楚。劉邦能相出劉濞要造反,不足信,不過,這傢伙後來的確是帶頭起來鬧事,就是“七國之亂”,那爲什麼他放着好好的諸侯王不做,去選擇反叛朝廷?

原因一:與皇帝的恩怨,由來已久

劉濞的父親,是漢高祖劉邦的二哥劉仲,封代王,代地是漢朝邊地,直面匈奴,劉邦將二哥封在代地,看來是寄予他很高的期望。“龍生九子,九子不同”,劉邦東征西討,元氣滿滿,能力非凡,劉仲卻是飯桶,匈奴的進攻,令劉仲驚慌失措,丟掉職職責不顧,狂奔千里,跑回長安。

“匈奴攻代,仲不能堅守,棄國間行,走雒陽,自歸。”

哥哥的窩囊廢作風,令劉邦十分丟面,但終歸是親兄弟,他只是將劉仲貶爵爲合陽侯。

令劉邦感到欣慰的是,劉仲的兒子劉濞卻是少年英雄,“年二十,以騎將從破布軍”,英布是悍將,亦是一代梟雄,劉濞面對強敵,毫無畏懼,足以證明他有膽氣。

就封吳王之初,劉濞還是謹守臣子本分的,他定期朝見皇帝。這種親密關係,持續到漢文帝時期。某一年,吳王劉濞派太子去長安,例行朝貢。

“七國之亂”的領頭者劉濞是個怎麼樣的人?他爲何敢帶頭反叛? 第2張

皇太子劉啓(後來的漢景帝)閒來無事,讓吳太子陪他飲茶、下棋。兩個少年,亭臺水榭之間,品茗,博奕,一幅恬適的圖畫。但年輕人火氣盛,對奕過程中,發生了爭執,同爲太子,按宗法禮節規定,皇太子爲尊,諸侯太子要尊奉皇太子,可吳太子缺乏教養,不尊重皇太子劉啓。惹得劉啓舉起棋盤,砸死吳太子。

失去兒子,吳王劉濞異常悲憤,兇手是皇太子,他又能怎麼樣?只好把怨氣與悲傷,生生嚥下。

“吳王由是怨望,稍失藩臣禮,稱疾不朝”。

藩王不朝見皇帝,在漢代是違法的行爲,更何況沒病裝病,欺騙皇帝。朝廷不斷拘訊吳使者,雙方關係十分緊張。後來漢文帝聽取建議,將吳使全部放回去,賜吳王手杖,並恩准他可以不用進京朝見,“吳得釋,其謀亦益解”。

長安與吳地的關係暫時得到了緩和,但,喪子之痛,豈是能忘記的事?

原因二:有雄厚的實力,野心膨脹

秦末的天下大亂,令百業凋敝,人民困苦,漢朝建立,“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皇帝找不到一色的駿馬,王侯將相只能坐牛車,天下窮困至極。漢朝開放山川湖澤,放開銅鐵漁鹽,任民自取,而不加賦,並“令民縱得自鑄錢”, “故吳,諸侯也,以即山做錢,富埒天子”。

惠民的政策,到頭來,先富了諸侯,“吳有豫章郡銅山,以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鑄錢,東煮海水爲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

“七國之亂”的領頭者劉濞是個怎麼樣的人?他爲何敢帶頭反叛? 第3張

腰包鼓了,府庫滿了,劉濞的野心也冒出來,確切地說,是慾望重新被激活。十幾年前,太子被殺,他就想過要鬧事,只是條件還不成熟,如今,吳國國富民強,兵精糧足,佔有三郡,五十三城,比漢景帝的胞弟樑王的地盤還大。

萬事俱具備,只欠東風,劉濞缺的是起兵的藉口,而他很快就找到了,那就是“誅晁錯,清君側”。彼時,身爲御史大夫的晁錯,提出“削藩”之策,引發天下諸侯的震動,諸侯多有不滿,劉濞正好利用這種輿情,鼓動他們參與反叛。

原因三:強勢的諸侯,虛弱的朝廷

漢高祖劉邦封九大同姓諸侯,其中齊、趙、燕、代、樑、楚、淮南、吳等皆爲大國,小者佔有三郡,大者佔有六郡,連城數十座,今天的華北、華中、江淮、東南等地,都屬於各諸侯王。諸侯們自己設置官署,任免官吏,收取賦稅,煮鹽冶鐵,開礦鑄錢,組建軍隊,完全是國中之國,與周朝時期的諸侯沒什麼兩樣。

反觀漢朝中央政府,直轄地域只有三河、東郡、穎川、南陽等數個郡,地盤只佔有“江陵以西至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農業發達的地區只有關中與巴蜀,而銅鐵礦藏,只在蜀中,人口只佔天下一半。

兩者相對,本末強弱,十分明顯,朝廷能自由調動的軍隊數量也不多,邊境守衛部隊,要應對匈奴人,不能輕易動用。鑑於這些條件,吳王劉濞纔敢發動叛亂。

“七國之亂”,一夜之間爆發,戰火燃燒江淮、黃河下游,卻碰到了樑國的拼命抵抗,又遇到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他們運籌帷幄,決勝指揮,僅僅三個月,“七國之亂”以失敗告終。

“七國之亂”的領頭者劉濞是個怎麼樣的人?他爲何敢帶頭反叛? 第4張

結語

吳王劉濞作爲“七國之亂”的禍首,本就是志大才疏之徒。他所倚仗的,不過是繁榮的經濟,與貌似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戰爭,講究的是策略與戰術。

起兵初期,聯軍大將軍田祿伯曾建計:

“願得五萬人,別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兩路進攻,東西齊進,令漢軍首尾難顧。這條妙計,被吳太子否決了,劉濞聽兒子的,便不聽田祿伯的計策。

吳國年輕的桓將軍,再獻一計:

“吳多步兵,步兵利險。漢多車騎,車騎利平地。願大王所過城邑不下,直棄去,疾西據雒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無入關,天下固已定矣”,這條妙計也被劉濞否決,戰爭後期,吳楚聯軍就是因爲糧道被周亞夫截斷,軍心崩潰,導致不戰自亂。

叛亂這碗飯,不是誰都能吃,審時度勢、運籌指揮、臨陣決斷、遇險不亂、戰鬥意志,哪一樣都不能少,而劉濞缺乏爲帥的能力,況且以“誅晁錯,清君側”爲名,晁錯已死,進兵無名,天下民心皆在朝廷,劉濞焉能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