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到底該不該修長城?都是千古一帝康熙和秦始皇爲何決策不同?

到底該不該修長城?都是千古一帝康熙和秦始皇爲何決策不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到底該不該修長城?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秦始皇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實現中原的內部整合;康熙帝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實現中原和草原的雙向融合。

不同的時代,所以不同的問題。這兩個人都做出了符合時代要求、符合整體利益、符合長遠發展的解答。因此,他們都很偉大,而且都有各自的開創性。

01.始皇帝所面對的問題:建立統一的中央帝國

從春秋到戰國,中原天下打了500多年。春秋之時,是一種貴族間的有限戰爭;戰國之時,是一種全民皆兵的無限戰爭。

中原天下,進入到了一種博弈的納什均衡。七大戰國各自變法、彼此捭闔、相互攻殺。但是,每個戰國的唯一策略,只能是整軍備戰,然後去消滅別人、擴大自己。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到底該不該修長城?都是千古一帝康熙和秦始皇爲何決策不同?

秦戰國最終勝出,它做到了以一滅六,實現了天下一統。但秦始皇的統一不是周天子的統一,而是一種徹底的統一。原因就是郡縣制的發明,使得秦戰國可以跳過分封模式,直接進入到一種集權模式。要實現集權統一,就得整合中原天下。

秦始皇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中原天下?

這是一個幾乎就無法融合的天下。不止是車不同軌、書不同文,而且語言和習俗都是各自爲政。

到底該不該修長城?都是千古一帝康熙和秦始皇爲何決策不同? 第2張

經歷秦朝整治、經歷秦末戰爭、經歷楚漢戰爭,這種狀況也沒有多大改善。大漢立國,劉邦封庶長子劉肥爲齊王,轄齊地七十三城,這是行政區域的冊封。但是,後邊還有一句話,就是“凡操齊語者皆爲齊”。千里齊地,北方最大的諸侯國,他們竟然有局部統一的語言。

中原天下就是這種形勢,整合的難度係數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比武力統一六國更偉大的歷史任務,就是整合中原天下。

統一是有紅利的:以前的中原百姓要負擔七支高強度動員的軍隊,現在的中原百姓只需要負擔一支中低強度動員的軍隊。這就是統一帶來的好處。但是,可能大秦黔首沒怎麼享受到這個統一的紅利。因爲秦帝國無限折騰,修長城的工程量很大,但是馳道天下和疏通黃河的工程量一點兒不比長城小。這種物質動員還不算完,秦帝國還有精神上的動員,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以及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到底該不該修長城?都是千古一帝康熙和秦始皇爲何決策不同? 第3張

大秦折騰這些,是爲了什麼?其就是要在戰爭統一之後,實現真正的內部整合。否則,大秦帝國表面上是一個國家,但底子上還是七個國家。

所以,秦朝面對的問題是中原天下的內部整合,目的是建立統一的中央帝國。秦始皇所面對的主要矛盾是這個,他根本就操不起草原上的心。而且,秦帝國的統治能力也無法觸及到草原,中原還沒搞定,就別說草原了。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草原問題擱置,直接把胡人蠻夷全都趕出中原天下,然後一心一意地整治中原山河

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用長城解決邊患問題、解決草原問題,把草原和胡人擋在中原天下以外,應該是最好的辦法。

02.康熙皇帝所面對的問題:建立多元一體的帝國

這一體,當然是大清。而多元,可以認爲是漢滿蒙回藏等多民族,但主要是三元,一是中原、二是草原、三是高原。

所以,清朝皇帝有三個身份,在中原始皇帝、在草原是大漢、在高原是文殊菩薩轉世。

大清的這個問題,比秦始皇時期要複雜得多。但是,歷代中央帝國已經打下了基礎,也提供瞭解決方案。所以,康熙皇帝要做的就是利用好這個基礎,綜合各種解決方案。

到底該不該修長城?都是千古一帝康熙和秦始皇爲何決策不同? 第4張

大清本是一個草原政權,爲什麼也要修長城?

其實,大清並不是純粹的草原政權,因爲它出自東胡系,在東北地區起家。東北這個地區,可耕可牧,所以大清對草原的生活方式、對中原的生活方式,都不陌生。正是有這個演化優勢,大清才能夠在統治帝國層面,比蒙古大元,做得更好。

但是,大清的草原底色很濃,八旗怎麼也得算草原遊牧騎兵,所以,草原出身的大清,應該沒必要修長城。這個理解,沒有說服力。因爲有歷史反例,鮮卑的北魏也是草原出身,但是後期也修長城了;女真的大金也是草原出身,但是後期也修長城了。一旦草原出身的遊牧政權,進入中原,它就一定會面臨取捨:到底是放棄草原而融入中原,還是堅守草原而入客中原。前者的選擇會多一點兒,因爲選擇後者的,很難在中原立足。

所以,大清這個草原政權,一旦進入中原,必然轉換身份認同,也要從中原的立場來面對草原問題。這與鮮卑的北魏和女真的大金一樣。所以,康熙皇帝和大清統治者,也曾經認真考慮過修長城的問題。

到底該不該修長城?都是千古一帝康熙和秦始皇爲何決策不同? 第5張

清朝修長城,直接目的是解決蒙古騎兵入侵的問題。但是,清朝一旦修長城,就跟北魏和大金一樣,放棄了草原認同而變成一個純中原的政權。康熙皇帝的英明之處,就在於拒修長城,不放棄大清的草原認同。於是,一手中原、一手草原的大清,就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疆域框架,而且真正成就了多元一體的大帝國。

03.康熙爲什麼不比秦始皇更英明?因爲時代在發展

康熙能統治中原,也能統治草原,甚至還能統治青藏高原。那麼,他應該比秦始皇更英明、更偉大才對啊?

康熙的融合多元,要建立在時代的基礎之上;始皇帝專注中原,也是建立在時代的基礎之上。時代不同,不僅問題不同,而且主體的能力、存在的基礎以及歷史的經驗,也不同。

到底該不該修長城?都是千古一帝康熙和秦始皇爲何決策不同? 第6張

首先是能力不同。秦朝脫胎於秦戰國,戰國的經濟基礎支撐不起他把草原和中原一起折騰。甚至,中原天下這個整合問題,秦朝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因爲,各自認同的中原六國,根本就不會秦軍一到、山呼萬歲。

其次是基礎不同。大清的存在基礎是直接繼承了大明的統序,平定三藩之亂後,中原基本搞定。同時,蒙古的大元打下了中央帝國的版圖框架,大明和大清都建立在蒙古人強勢拓疆的基礎上。所以,大明繼承大元的統序,中原、草原和高原,都認可;大清接着繼承大明的統序,中原、草原和高原,當然也認可。當然,認可的前提是中央帝國有實力。

到底該不該修長城?都是千古一帝康熙和秦始皇爲何決策不同? 第7張

第三是經驗不同。這個也可以看成是文化模因演化的基礎。契丹人的大遼,創立兩院分治,做出了榜樣,就是說:一起統治中原和草原是可以的。蒙古人的草原底色非常濃,甚至一度想把中原變成牧場,但是有契丹人做了這個榜樣,所以它也能這麼玩。

要記住一個人,就是輔佐成吉思汗及其後世子孫的耶律楚材,他是一契丹人。所以,大元能夠統治中原那麼長時間,跟契丹的大遼和耶律楚材這個契丹人的關係很大。

到底該不該修長城?都是千古一帝康熙和秦始皇爲何決策不同? 第8張

蒙古人,自集體皈依藏傳佛教後,就基本上實現了高原和草原的融合。滿清是先搞定草原和高原之後才入主中原的。所以,契丹的大遼、蒙古的大元以及草原與高原的融合,就是大清可參照和效仿的經驗。

康熙帝的英明之處,就是把自己的能力、大清的基礎以及前代的經驗進行了一個集大成。但是,這些在秦始皇時期,全部都是空白。

因此,秦始皇修長城,有修長城的道理,把胡人擋在外面,然後專心整合統一的中央帝國;康熙不修長城,也有不修長城的底氣,多元一體的帝國已經噴薄而出,他需要做的,就是跟着這個時代脈搏一起舞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