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裴炎身爲功臣並沒有謀反 武則天最後爲什麼用謀反罪名處死他

裴炎身爲功臣並沒有謀反 武則天最後爲什麼用謀反罪名處死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裴炎和武則天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作爲武則天奪權的第一功臣,身爲宰相的裴炎並未謀反,但是爲何卻被武則天以謀反罪給下獄處死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唐高宗去世、唐中宗李顯第一次稱帝開始說起,原因是這關係到裴炎的個人忠誠對象,當然也關係到他的生死問題。

裴炎身爲功臣並沒有謀反 武則天最後爲什麼用謀反罪名處死他

高宗去世的時候,裴炎是高宗留給中宗的輔佐重臣。可是唐中宗一走馬上任,屁股還沒暖熱,便因無視當時的朝野情況,幹了一件蠢事,便是不按晉升辦法、直升機式扶搖直上地提拔了一個人,即他的老岳父韋玄貞。提拔就提拔吧,畢竟關係特殊,可是不能坐飛機式提拔,一下提拔爲侍中。這個侍中可是一個非常大的官職,乃爲門下省長官,正三品,與尚書僕射、中書令同居宰相之職。這一下,別說武則天知道了大怒,就是尚書令裴炎也不願意啊。

因此,當時裴炎就對唐中宗提出了反對意見,可是年輕氣盛不諳政治的李顯竟然大怒,還負氣地說一個區區侍中算什麼,我就是把大唐江山給韋玄貞又怎麼樣?結果說者無意,聽者可是冒了一頭冷汗。

裴炎立即就對新上任的唐中宗感到擔憂了,當然裴炎擔憂是有道理的,畢竟他是受先皇所託嘛,既然受託付,就要擔責任,這責任往小了說是輔佐李顯,往大了說則是要保大唐江山無虞。可是眼下,中宗李顯的作爲已經令人對大唐江山感到憂慮了。故此,裴炎將此事稟告了武則天。

後來再看這一個細節,或這個事件,就會發現,此事看似不大,但改變了三個主要人物的命運,即唐中宗李顯、打報告人裴炎和被報告人武則天。

其實在高宗時期,武則天尚能名正言順地搞二聖臨朝,美其名曰爲天皇和天后。可是到了兒子李顯這裏,已經成爲太后的武則天就沒法以這個名義插手朝政。這對於熱衷於權力和政治的武則天而言,退居後宮其實是非常可怕的一種局面。甚至可以說,武則天內心是不甘過這種生活的,她內心甚至是期待一個機會,再次把她推到朝堂的。

武則天如此,而新皇帝李顯偏偏又不知道韜晦、低調,結果皇帝還沒怎麼幹,就和中書令裴炎針鋒相對起爭執,一時生氣就忘了自己是皇帝,乃金口玉言,不能亂說話,於是胡亂扔出一句話,便是一顆炸彈,結果說的痛快,卻把自己的皇帝寶座給炸沒了。

同是公元684年,武則天聯合裴炎等人,以雷霆之勢,廢掉了猝不及防地唐中宗李顯,直接貶爲廬陵王。李顯被貶後,武則天在羣臣的謀劃下,立了李旦爲帝,即唐睿宗。但是這時候大唐朝廷的政權格局已經被徹底洗牌了。

前面說了,裴炎一次工作彙報,在改變李顯和武則天命運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原因是武則天廢帝之後再回到朝堂的時候,情形已經不是從前。比如高宗時,那畢竟有高宗在,大事還是高宗批准才行的。中宗時,雖然李顯能力不行,但是他畢竟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可是如今,中宗被廢,唐睿宗繼位,但是這個唐睿宗是不能跟中宗李顯比的,李顯乃是先帝高宗指定的接班人,而這個唐睿宗卻不過是武則天手中的一個傀儡。因此,權力的實際操控者,已經越來越利於武則天。這是一個非常微妙,但是也是非常明顯的權力過渡。

因此,朝臣是在唐睿宗繼位後,忽然發現權力發生了質變。裴炎,大概也是這時候纔有這種明顯的感受的吧。因此,武則天在武三思的建議下立武氏七廟,以及封武氏先人爲王的時候,裴炎立即站出來表示反對。他反對的根據是怕出現呂雉封王的局面發生。結果武則天說呂雉封的是活人,我封的都是離世之人。可是裴炎認爲,就算是封死人,也還是要謹慎。結果武則天很不高興。這大概是這對權力搭檔第一次出現嚴重、明顯分歧。想想不久之前,裴炎曾是武則天最得力的助手,先是幫武則天定了章懷太子李賢謀反的罪名,然後又和武則天聯手廢掉中宗李顯。那配合是多麼滴水不漏,關係是多麼融洽牢固,如今回看,卻如同一處戲。

裴炎身爲功臣並沒有謀反 武則天最後爲什麼用謀反罪名處死他 第2張

裴炎和武則天關係徹底惡化,是在徐敬業謀反之時。依然是同年,公元684年,看來這一年真是多事之秋。當時英國公徐敬業糾集了一大批反對武則天的人,其中有皇室貴族、也有功臣之後,甚至還有寫出了《鵝鵝鵝》的大才子駱賓王。駱賓王更因參加徐敬業討伐武則天,還寫出了一篇令武則天本人都叫好的千古檄文,叫《爲徐敬業討武曌檄》。

當時徐敬業在揚州舉兵時,聲勢十分浩大,有十萬大軍。朝野震動,武則天當時問計裴炎。按說作爲朝中宰相,現在出現了危機,應該商討如何對付叛軍纔對,可是裴炎卻沒有出鎮壓之策,反而藉助叛軍之勢要挾武則天還政皇帝。裴炎的意思是,只要武則天還政,叛軍就會自行解散。

武則天當然沒有接受裴炎的建議,還政皇帝,而是調兵遣將,鎮壓了徐敬業的揚州舉兵。而裴炎則因當時的那句話,被御史崔詧定爲有異心。這個異心真是毒,實際就是指裴炎聯合徐敬業謀反的罪名。不過按照常理,裴炎說那番話,無非是想讓武則天把權力還給皇帝,可那皇帝也是大唐的皇帝,裴炎就算有逼宮之嫌,但跟謀反卻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可是武則天不管,這時候,她要趕緊搬掉絆腳石呢。於是,在徐敬業起兵不到20天,裴炎便被打入死囚牢,然後在這年的10月18日處死。在處死裴炎之前,朝中大臣紛紛爲裴炎求情,因爲在他們看來,裴炎根本不可能謀反。甚至有大臣對武則天說,如果裴炎能反的話,那臣等也會反了。可是武則天卻說:“朕知裴炎反,卿等不反。”後來又有人讓裴炎給武則天說軟話求一條生路,但是裴炎卻說哪有宰相下了囚牢,還能出去的。

那麼當年配合默契的武則天和裴炎爲何卻走到了這一步呢?或者說作爲武則天奪權第一功臣,裴炎沒謀反,爲何卻被以謀反罪處死?說起來很簡單,就是立場發生了改變。武則天是太后的時候,裴炎是其得力助手,甚至也可以說是武則天的幫兇,但如今武則天回到朝堂要光明正大掌權時,裴炎則成爲制衡和反對武則天的領軍人物。因此,裴炎在徐敬業起兵時的逼宮,也可以說是攤牌。

可是不管是逼宮還是攤牌,其中的風險是難免的。但是對於當時的唐朝情況,風險明顯是最大的。一方面是徐敬業的起兵很草率,勝率很低,另一方面是武則天是千年一遇的政治奇才,沒有那麼好對付。結果裴炎的攤牌以失敗告終,武則天則在自己的權力之路上越走越遠,越來越暢通無阻。

此時再看武則天說的那句話“朕知裴炎反,卿等不反”,就會發現其潛臺詞是多麼明顯:那就是如果我還政了,裴炎當然是不會反的,但是如果我稱帝的話,裴炎則肯定是必反無疑。

裴炎身爲功臣並沒有謀反 武則天最後爲什麼用謀反罪名處死他 第3張

而當時的情勢是,武則天在政治之路已經是箭在弦上,怎麼可能還政皇帝呢?況且當時不管是李顯還是李旦,都不是強有力的皇帝啊。因此,裴炎就算沒謀反,他這個謀反的罪名也得戴着,不然怎麼處死他呢?怎麼讓反對自己的朝臣折服呢?因此,武則天殺裴炎,是帶着殺雞儆猴的意思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