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度爲相的趙普,後人對他譭譽參半,他到底做過哪些事?

三度爲相的趙普,後人對他譭譽參半,他到底做過哪些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普是賢臣還是“不仁之人”?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趙普是北宋初年一位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作爲宋太祖、宋太宗的肱骨之臣,三度爲相,屢出奇謀,對於北宋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趙普死後被追封王爵,“配饗太廟”,做到了人臣之極。

但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對趙普的評價也有另一面,《宋史趙普傳》說他“爲政頗專,廷臣多忌之”,清代王夫之在《宋論》中評價他“阿附朋黨,傾危善類”“密謀行險,戕害天倫”,是個“不仁之人”。如此譭譽參半的趙普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三度爲相的趙普,後人對他譭譽參半,他到底做過哪些事?

北宋宰相趙普

情商極高,處事圓滑,善抓機遇。趙普是今天的天津薊縣人,出身於一個下層官吏家庭,在五代末年的亂世之秋,在侷促困頓、風波不斷的生活歷練中,趙普的心智日益成熟,洞察人情世故,成爲“社會大學”的優秀畢業生,然後從基層小官吏幹起,急切期盼得遇明主,幹出一番事業。

當時是後周末年,趙匡胤已是顯赫一時的領軍大將,爲了能攀上這高枝,趙普費了不少心思。有一次,趙匡胤的父親病重,趙普鞍前馬後、衣不解帶地看護照顧,把老人家深深感動了,將同姓的趙普當做了家族子弟,趙匡胤對趙普自然有了不錯印象,兩人交往日漸增多。

此後發生了一件事,讓趙匡胤對趙普更是刮目相看。公元956年,趙匡胤率軍攻下滁州後,抓獲了一百多名盜賊,正準備就地正法。趙普勸阻了趙匡胤,讓他重新審訊一番。趙普在基層歷練多年,深知基層事務的複雜,他懷疑這些抓獲的盜賊中有無辜者。通過審訊,抓獲的人中確實有許多無辜者,趙普此舉,挽救了許多生命,也使趙匡胤免於犯下大錯,心懷感激的趙匡胤就把趙普留在身邊做起了掌書記(機要祕書)。

三度爲相的趙普,後人對他譭譽參半,他到底做過哪些事? 第2張

趙匡胤和趙普

學問不高,智謀一流,助力北宋王朝的建立和鞏固。趙普是小官吏出身,沒有受過系統正規教育,讀書不多,學問不高,人們常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就是趙普。這句話既可以從正面理解,是讚揚趙普書讀得少卻讀得精,能夠活學活用,處理事務有謀略技巧。但也有反面解讀,說這句話是譏諷趙普胸無點墨、不學無術,只會鑽營取巧,不走賢者大道。

不管怎麼解讀,有一點必須承認:趙普雖然讀書不多,但善觀大勢、智謀超羣,堪稱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的左膀右臂。趙普參與謀劃的事很多,其中有三件大事至關重要,改變了歷史走向。第一件大事是幫着趙匡胤謀劃了“陳橋驛兵變”。讓人假傳遼國入侵,引誘後周朝廷調趙匡胤北上禦敵,趁機在京城開封東北23公里處的陳橋驛發動兵變,趙匡胤不情願地被“黃袍加身”,隨後回師京都,脅迫後周恭帝禪位,趙匡胤登基,北宋建立。這次改朝換代,沒有喋血宮門,浮屍遍野,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蹟”,作爲主要策劃者的趙普居功至偉。第二件大事就是策劃制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歷經宋太祖、宋太宗兩任皇帝,歷時18年,先後剿滅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北漢等割據政權,基本完成了國家統一。

趙普參與謀劃的第三件大事就是“杯酒釋兵權”及一系列集權於皇帝的措施。趙匡胤當了皇帝后,馬上面臨着鞏固政權的問題,畢竟從唐代“安史之亂”開始一直到五代十國結束,藩鎮割據、武裝叛亂的硝煙此起彼伏,趙匡胤心裏很不踏實。老謀深算的趙普此時從容獻上“杯酒釋兵權”之計,借一場酒宴威脅利誘,讓石守信等高級將領主動交出了兵權,到地方上養老。

隨後趙普又給皇帝獻策,在中央施行“兩府三司制”,以樞密使、三司使分走了宰相的軍權和財權,進而又設置參知政事(副相)、樞密副使來進一步分散宰相和樞密使的權力;收天下精兵組成禁軍,把戰時指揮權和平時訓練管理權分設;罷除地方武將的統兵權,改讓文官統兵;在地方設置轉運使,將地方錢糧大部輸送中央,限制了地方節度使的財政糧餉權限……如此一套組合拳下去,中央集權大大強化,北宋朝廷得以鞏固。

以權謀私,飛揚跋扈,投機鑽營,人品有虧。趙普一生行得大多是見不得光的陰謀之道,而非堂堂正正的聖賢之道,像策劃“陳橋驛兵變”,逼着後周幼帝寡母讓位,像威脅利誘開國功臣交出兵權,這些事都上不得檯面。而且隨着權力地位的躥升,趙普性格中專橫跋扈的一面充分顯露,對同僚如此,對皇帝有時也是梗着脖子拗到底,不得私利不罷休,弄得周圍人都很忌憚他。

趙普還特別貪財,對各方孝敬來者不拒,有一次,吳越王錢俶送了他十瓶“瓜子金”,恰好被來趙府串門的趙匡胤撞見,場面很尷尬;趙匡胤擔心大臣們串聯架空皇權,明令宰輔大臣之間不得通婚,趙普卻視若罔聞,不管不顧與樞密使李崇矩結成兒女親家;國家禁止私販木材、私購土地,趙普卻明知故犯,私買木材修建豪宅,私購土地擴充房產……如此不法之事,趙普還幹了很多,弄得羣情激憤、怨聲載道,最後趙匡胤也生氣了,把他從中央弄到了地方任職,略作懲戒。

不過趙普在地方上沒幹多久,趙匡胤就突然駕崩了,他弟弟趙光義登基當了皇帝,把趙普又調回了京城。趙普自然聞出了這場皇權更替中的不尋常味道,也捏到了趙光義心中的痛點,那就是急着找一個“弟繼兄位”的正當理由。於是在京城任閒職的趙普主動上書,陳述了一個他在場見證過的大事—“金匱之盟”,大意就是趙氏兄弟的母親杜太后臨終前,把兒子和趙普叫到跟前交待遺言,確定了一個皇位繼承的順序: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接任,趙光義死後趙廷美接任,再由趙廷美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這段遺言是趙普記錄的,由杜太后安排人“藏之金匱”。這個說法一出來,趙光義登基就天經地義了,趙普重獲聖寵也就水到渠成了。

不過“金匱之盟”給趙光義也挖了一個坑,就是他死後要將帝位傳給弟弟,這讓他晝夜難眠。於是趙普又當了解惑人,與趙光義一起密謀,連施手段,對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侄子趙德昭等人不斷地貶斥打擊,使他們鬱鬱而終,徹底消除了皇帝心中的憂慮。如此趙普,怎能不得皇帝眷寵!

公元992年七月,三度爲相的趙普病逝,終年七十一歲,宋太宗趙光義痛哭流涕。縱觀趙普一生,體現的是人性之複雜,很難用一兩句話精準評價,而且世易時移,後世人的評價也不一定客觀,筆者的說法更是僅供一瞥。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