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明理學家劉宗周,最後爲何絕食二十三天而亡?

大明理學家劉宗周,最後爲何絕食二十三天而亡?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劉宗周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說到儒家學者人們肯定不陌生,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華夏大地中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流派。在這一時期,百家爭鳴,各個學術流派長期的“爭鬥”,直到到了漢武帝時期,才確立了儒家的主流地位。也就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漢武帝之後,儒家學派的地位不斷上升。

大明理學家劉宗周,最後爲何絕食二十三天而亡?

在明朝時期,出現了一位儒家學者,此人叫做劉宗周,說到這個名字,人們肯定是不熟悉的。大部分人是沒有聽說過此人的。明朝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此時的劉宗周高中狀元,在這時候,劉宗周的母親正好去世。由此劉宗周只能夠丁憂三年。爲母守孝三年後,劉宗周師從學者許孚遠,繼續求學。求學路上的劉宗周不斷學習。

到了天啓年間,劉宗周被朝廷任命爲禮部主事,後升任右通政。踏入官場的劉宗周,與其他人不一樣,不入世俗。這樣的人在官場不可能官運亨通。此後,劉宗周開始彈劾魏忠賢和客氏。惹到了這兩個人,劉宗周的好日子就到頭了。惹到了魏忠賢和客氏,劉宗周被這兩人算計,結果惹惱了皇帝,被削職遣送回原籍。

崇禎帝時期,朝廷到了用人之際,此時的劉宗周再次被啓用。劉宗周任職順天府尹。在這時候,劉宗周多次勸崇禎“修心”、“修德”,學習上古的堯舜治國,在當時的環境下,崇禎帝學習這些,也是改變不了明朝的局勢的。此後,劉宗周乾脆選擇了辭官回鄉。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朝廷再次起用劉宗周,授工部侍郎,後升任左都御史。

崇禎九年,這時候努爾哈赤已經開始在東北建立後金了。努爾哈赤的後金對明朝是虎視眈眈,正因如此,此時的明朝更是用人之際。明朝面臨的問題就是內憂外患,內憂外患的明朝,已經是無力迴天了。明朝的國運似乎已經傾斜向了後金。劉宗周雖然是儒家學者,但是在爲官和治理朝政來說,簡直是一竅不通。

大明理學家劉宗周,最後爲何絕食二十三天而亡? 第2張

劉宗周在崇禎帝期間,多次勸說崇禎帝革除前朝弊政,修德治心,近儒臣,這樣的勸諫,在當時來說,根本不可能改變局面。劉宗周還建議追求君子“有天德者然後可以語王道”的慎獨境界。對此,劉宗周的建議還沒完,劉宗周還建議崇禎帝每天“講求二帝三王之學”,給皇帝惡補歷史,汲取歷代亡國之君的經驗教訓。

劉宗周這樣的建議並不是說不行,而是在當時明朝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仍然是要求崇禎帝修德治心,近儒臣等等,這樣的建議在當時根本無濟於事。在太平盛世的時候,劉宗周的建議是可行的,太平盛世的情況下,這樣的建議肯定會讓王朝繼續發展到頂峯。但明末時期,這樣的建議無可厚非。緊急公文,皇帝都處理不過來,哪有閒工夫接受大臣的再教育?

劉宗周當時的建議,無疑是在瀕死之人面前,大談特談養生之道。這有什麼用呢?對劉宗周的陳詞濫調毫無興趣,崇禎帝忙於籌集軍餉,增強軍力,平息農民起義、抵禦滿清。此時的劉宗周真是看不出火候。在明朝當時的情況下,劉宗周還對皇帝喋喋不休,崇禎帝最後忍無可忍,只好再次罷免了劉宗周。

崇禎十五年(1642年),崇禎帝再次啓用劉宗周。劉宗周並沒有接受教訓,依舊固執己見,不曉得變通。御史楊若僑向皇帝舉薦德國傳教士湯若望,聲稱此人精通火器製造,可以啓用他,鑄造火炮擊敗清軍。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是劉宗周據“理”力爭,聲稱:“臣聞國之大事,以仁義爲本, 以節制爲師,不專恃一火器……若堂堂中國,止用若望鑄炮小器?恃以禦敵,豈不貽笑邊方。”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國家遇到了大事,應當以仁義爲立國之本,以慎獨剋制爲老師,不能僅僅依賴於老外鑄造的火器。我大明王朝僅僅憑藉湯若望鑄造火炮尋求退敵之策,豈不是讓外國人恥笑嗎?這樣的話,足以看出忠臣誤國。請選中你要保存的內容,粘貼到此文本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