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載:北宋思想家、理學家,留下至今振聾發聵的二十二字名言

張載:北宋思想家、理學家,留下至今振聾發聵的二十二字名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千年來,張載豪放的性格,聰慧的天資成爲美談,關鍵是他以一代大儒的身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 以“兵”起家的張載

張載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陝西人,張載繼承了父輩們的爽朗性格。再加上天生的聰明頭腦,他便在少年遊學時就顯露出卓爾不羣的態勢。

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二十一歲的張載因看多了邊地百姓的艱難生活和看透了朝廷的“少喜談兵”之策,憤怒地向當時正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以主管西北防務的名臣范仲淹呈上了自己所作的《邊議九條》。

范仲淹的舉賢任能,是至今爲人所欽佩的。而《邊議九條》也讓他看到了張載的才能與愛國的熱情。於是范仲淹主動召見了張載,與之促膝長談。不過交談之後,范仲淹不但沒給張載一官半職,讓其去前線參戰,反倒建議張載回家好好學習,尤其是學習《中庸》及儒學。

二、 爲學爲官的張載

張載:北宋思想家、理學家,留下至今振聾發聵的二十二字名言

范仲淹和張載,一個願意給建議,一個也願意聽。原本想要組織家鄉民衆奪回被西夏侵佔的故土的張載,就這麼開始了他對儒家經典的苦讀。且因爲覺得只看儒家的經典還不足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張載還把能蒐羅到的道家、佛門的書籍都搬上了自己的案桌。

在苦讀十餘年後,張載將儒釋道融會貫通,以儒學爲基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學問。憑藉這套學問,張載不僅在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與蘇軾、蘇轍兄弟一同考中進士,還獲得了時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及昭文館大學士的文彥博的青眼。

張載的名聲就這麼在京中傳開。不久後,他還在相國寺設座講《易經》。也正是在公開講經期間,張載與程顥、程頤兄弟倆結識,並與之交流了對《易經》的見解。

因爲張載對二程評價頗高,二程這才聲名鵲起。而張載本人,也藉此找到了突破自己瓶頸的方向,將許多過往研習過的學說放下,更加專注地投入到儒學研究之中。他的代表作《易說》,就成書於這一時期。

不過張載雖埋首做學問,但他的心還是與天下蒼生緊緊相連的。在突破學問之瓶頸期間,張載也先後在多地爲官,留下不少百姓紛紛稱道的政績。且因爲與環慶路經略使蔡挺私交頗好,張載還提出了不少軍事方面的建議,作了《經原路經略司論邊事狀》、《經略司邊事劃一》等策論。

張載:北宋思想家、理學家,留下至今振聾發聵的二十二字名言 第2張

三、 感悟天地的張載

做學問,張載是個肯下功夫的天才。做臣子,張載是個爲民爲國的好官。因而他的一生理應平步青雲。但因爲當時北宋朝堂正因王安石的變法而一片混亂,張載的弟弟張戩又得罪了王安石,張載擔心被王安石報復,便主動退出了朝堂,回到了老家橫渠繼續研究學問(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

也正是在這裏,張載總結了自己的學說,建立起“關學”,留下了大量著作,以及爲人熟知的“橫渠四句”——“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爲天地立心”,背後有美學的感性認識和孟子的“盡心”之論。張載認爲,人都有感知世界的心,也有感知德性的心。而這二心,後者纔是根本。因而張載以爲,世人應當用理性認知來思考天地萬物。這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理學”的重要基本原則。

“爲生民立命”,則是張載作爲儒家知識分子,對古往今來的賢聖們的步調的追隨。從孔孟開始,儒家就是重視百姓的一個流派。而張載所處的北宋後期,又是一個土地兼併加劇,大小邊患不斷的時代。因而張載的“爲生民立命”,不僅是對儒生的倡導,也是對時政的反思。

張載:北宋思想家、理學家,留下至今振聾發聵的二十二字名言 第3張

“爲往聖繼絕學”,是張載對於繼承優秀儒家傳統的又一呼籲。在張載看來,自孟子之後,這世上就再也未出現新的真正繼承了儒家學說的大儒。即便韓愈、柳宗元等嘗試了復興,但成果“也就那樣”。所以張載在家鄉創立“關學”,筆耕不輟,爲的就是真正繼承和發展孔孟之說。

“爲萬世開太平”,這或許已不再是張載的個人理想或是對儒生們的要求,而是對世上所有人的期盼。古有“天下爲公”的理念,宋代以前、北宋時,以及北宋以後,社會永遠都需要人們去協力建設。“爲萬世開太平”,這不是哪一個人能真正做到的,卻又是每一個人所期待的。

張載作爲儒學的推崇者,北宋局勢的親歷者,在政治動盪和學術 “乏善可陳”時站了出來,留下至今振聾發聵的二十二字名言。也許張載至死都在遺憾沒能完成“爲往聖繼絕學”的理想,沒能實現“爲萬世開太平”的追求,但他的話流傳到了今天,仍舊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或許我們亦永遠都實現不了“橫渠四句”的全部內容,但只要我們在不斷爲之努力,張載大概也會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