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惠王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魏國這麼由盛轉衰?

魏惠王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魏國這麼由盛轉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魏惠王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回看魏惠王的一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從三十歲即位後就是天下的霸主,是天下衆諸侯頭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任何想要挑戰魏國霸權的人都會被打得狼狽不堪,可是在魏惠王五十九歲的那一年之後,一切都變了,馬陵一戰最精銳的魏武卒全軍覆沒,以前被打敗的敵人都瘋狂反撲捲土重來。

馬陵之戰後,魏惠王又經歷了哪些大敗仗?東敗於齊,長子死焉

東敗於齊指的就是馬陵之戰,此次戰役主帥是太子申,龐涓是上將軍,結果魏軍中了孫臏的“減炤增兵”之計,在馬陵中了齊軍的重重埋伏,魏國最精銳的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此次戰敗來得很偶然,誰也沒想到齊國會敗得那麼慘。

魏惠王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魏國這麼由盛轉衰?

這場戰役得從公元前350年說起,魏國在桂陵之戰中敗給齊國後想進一步進攻魏國從而把魏惠王趕下霸主的位置,不曾想魏國在襄陵和齊國的決戰中越戰越勇,打得齊國連連退卻,最後魏惠王聯合韓國,韓軍加入戰鬥成爲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最後韓、魏聯軍大敗齊、衛、宋聯軍,魏惠王維護住了霸主的地位。

按說此次結盟後,韓、魏應該是短期內不會翻臉了,但是六年後魏惠王召集了逢澤之會,韓國並沒有參加,而且還極爲反對!韓、魏算是徹底翻臉了。

公元前342年,魏國派大軍出征韓國,兵鋒直指韓國都城新鄭,面對來勢洶洶的魏國大軍,韓國自然是打不過的,於是向齊國求救。

齊國雖然答應出兵,但是卻又不馬上來救。齊國給了韓國勇氣,韓軍在戰場上士氣暴漲,和魏國大戰五場,奈何魏武卒實在太強悍,韓國實在是打不過……

眼看韓國就要滅亡了,齊國終於出動了,還是和桂陵之戰的套路一樣攻其必救,令龐涓不得不率兵回救大梁。

此次進攻的齊軍和在襄陵之戰中的齊軍一樣不堪一擊,一觸即退,極大地增長了龐涓自信,親自率兵向前追擊,並根據齊軍的軍炤數量得出結論齊軍確實是潰退了,齊軍的軍炤越來越少證明吃飯的人越來越少。

或許他不知道孫臏也在軍中,否則不會那麼大意。

魏惠王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魏國這麼由盛轉衰? 第2張

最終龐涓還是中了孫臏的減炤增兵詐敗之計,追至馬陵的時候,齊軍數量達十二萬已經超過了魏軍的十萬,並且齊軍還佔據着地形優勢,把魏軍困在谷地之中,經過一夜鏖戰,雙方廝殺都損失慘重,但是最後齊軍還是勝利了,魏國全軍覆沒,主將太子申被俘,龐涓死於亂箭之中。

據《史記·魏世家》記載在馬陵之戰中魏惠王的長子太子申被齊軍俘虜,不過在《孟子·見梁惠王》中又說“寡人東敗於齊長子死焉”,那麼可以推定,太子申在被齊國俘虜後殉國了。

馬陵之戰魏國損失慘重,最精銳的魏武卒全軍覆沒,那些被打倒的敵人眼看魏國虛弱接踵而來,魏國喪失霸權後開始了連續戰敗。西喪地於秦七百里

馬陵之戰後魏國喪失了魏武卒主力部隊,霸權也由此衰落,率先發難的就是秦國。

自從魏國奪取河西之地後,魏、秦已經經歷過了三次河西大戰,但是都以秦國的失敗告終,每到打敗魏國河西守軍之時,魏國總能調動魏武卒主力力挽狂瀾扭轉戰局,最終讓秦國損失慘重功敗垂成。

公元前340年,秦軍以商鞅爲主將,帶兵渡過洛水進攻魏國河西地區,魏國派名將公子卬迎戰,雙方遭遇時並未直接開戰,因爲雙方的主將商鞅和公子卬是有交情的,公子卬信任商鞅接受商鞅的邀請到秦軍軍中商議議和事宜,結果被扣住。

商鞅趁魏軍沒有主將,一舉突襲打敗了魏軍,從此秦國在河西算是有了落腳地,但此時的秦國並未和魏國全面開戰,第四次河西之戰也就告一段落了。

真正讓魏國受到打擊的是十多年後的雕陰之戰,秦惠文君八年,秦軍大舉出動,渡過黃河在雕陰和魏國展開了正面的大決戰,此戰秦軍主將公子卬大敗魏國河西軍,斬首八萬而還,魏軍河西軍主將龍賈戰死。

之後秦軍渡過黃河,深入魏國河東腹地,連翻作戰讓魏國苦不堪言。

魏國爲了停戰求和,不得不割讓整個河西和上郡七百餘里土地給秦國。南辱於楚

魏國先後慘敗於齊、秦,已經由昔日的霸主淪爲了二流國家,魏惠王先是在徐州相王朝見齊威王,又拉攏韓國進咸陽朝見秦惠文王,甚至還爲秦惠文王牽馬、駕車,可謂是屈辱至極。

公元前323年,又有仇家找上門了,楚將昭陽率領楚軍北伐攻打魏國,在襄陵大敗魏軍直逼大梁。魏惠王被迫簽下城下之盟割讓八座城邑給楚國以停息戰火,此次慘敗讓魏惠王心灰意冷,向孟子訴苦“寡人恥焉”。

魏惠王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魏國這麼由盛轉衰? 第3張

向來只有魏國打楚國,楚國打敗魏國真讓魏惠王受不了,魏文侯時期魏國的土地在中原只有河內,黃河南岸的土地也是魏武侯晚年纔打下的,而且是從楚國手中奪取的,黃河南岸包括大梁在內原來都是楚國的地盤或者楚國的勢力範圍,可以說魏國是站在侵佔楚國土地頭上而強大起來的,魏惠王從來都沒有瞧上楚國,結果被楚國一頓揍,不得不簽下城下之盟,割地賠償才能停戰,魏惠王心裏苦啊。什麼因素導致了魏惠王霸權衰落?

魏惠王從霸權的頂峯濁澤之會到衰落開始的馬陵之戰僅僅只有三年的時間,衰落的非常迅速,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了他的失敗呢?窮兵黷武

窮兵黷武是魏惠王喪失霸業的最大因素,自從魏惠王繼位後,三五年一大戰,小戰從未停息,如此頻繁地發動戰爭,無論是國庫還是民間,哪裏還能剩下餘糧?

一場戰爭下來,士兵大量死亡,然後又大量徵兵,然後又大戰,如此陷入惡性循環當中,魏國雖然戰勝也有損國力,更別提戰敗了,其中以從桂陵之戰到襄陵之戰最爲典型,魏國雖然最終獲取了勝利,但那也是慘勝,看似保住了霸業卻也讓霸業更加搖搖欲墜。

連年戰爭早就讓魏國消耗一空,經濟蕭條,尤其是農業!農業是古代的基礎經濟,沒有農業一切就完了,魏國帶甲三十萬,再加上服務於軍隊的人員,數量龐大,連年戰爭得耽誤了多少農時!

窮兵黷武,經濟崩潰,國力必然衰退,早年間發展經濟,都敗光了。制度僵化,未進行第二次改革

魏國雖然歷經了李悝變法以及吳起的兵制改革,但是距離魏惠王時期時間久遠,任何制度都是有時效性的,到了魏惠王時期有些制度早已僵化,這就導致了某些方面“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魏國到了魏惠王時期,人才大量外流,而另一方面魏惠王還感嘆魏國沒有人才,這其實是魏國制度已經僵化。

如果魏惠王進行第二次改革,那麼商鞅、犀首、張儀不會奔秦、孫臏不會奔齊……魏國豈能那麼快就衰敗!爭霸策略

魏國的策略不固定,盟友不清晰也是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魏惠王不能堅持三晉聯盟的同時又不能徹底放棄三晉聯盟,所以在三晉內部時有內戰,三晉之間互不信任、互相掣肘。

魏國的衰落最終還是落在了三晉內鬥之中,魏國攻打趙國邯鄲,給了齊國可乘之機,一敗桂陵;魏國攻打韓國新鄭,二敗馬陵,沒有韓、趙作爲盟友,三敗河西、四敗襄陵,連續大敗,魏國再強大也得衰落啊。地理位置侷限性

魏國地處四戰之地,易攻難守,秦國在西、趙國在北、齊國在東、楚國在南,如此四戰之地稍有不慎就會腹背受敵,事實也是如此,每當魏國激戰正酣之時,秦國就出兵河西背後捅刀子,魏國就只能在中原停戰然後長途奔襲回援河西了,根本就不能全力參與中原爭霸!

魏國沒有穩定的大後方極大的限制了魏國的擴張。結語

魏國在魏惠王手中衰落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他想挽回魏國的霸權卻又無計可施。魏惠王站在了極高的起點,即位之初便是天下霸主,位置太高矇蔽了他的雙眼,致使魏國霸業難以爲繼,他沒有做錯什麼卻又把一切都做錯了,何其可悲可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