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承宗是誰?督師遼東時,他爲什麼會無功而返

孫承宗是誰?督師遼東時,他爲什麼會無功而返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  大家好,說起孫承宗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萬曆三十二年,孫承宗以出色的才華高中進士,此後先後任職翰林院和充日講官,禮部右侍郎等職務。由於操守極好,因此在其身後依舊被概括爲“公爲史官,不造請權要,不徵逐遊宴,厚自貴重。”既是讚美又是由衷欽佩,然而從某種意義來講,這樣的操守恰恰爲他日後出任遼東總督埋下伏筆,爲什麼?因爲“衆人皆醉我獨醒”的獨好其身,最終將他排除在外,孤零零的難以運轉前線的複雜局面。

孫承宗是誰?督師遼東時,他爲什麼會無功而返

在上任之初,孫承宗就是接替年邁的兵部尚書崔景榮,另外就是遼東局面告急,因此在資歷和人望的推動下,他被任命爲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上午處理內閣事務,下午處理部務。對此他頗爲坦誠地向皇帝表示:“今天下事無一不難,而兵事更難。”此外他直指大明的痼疾已經出現“年來兵多不練,餉多不核,以將用兵,而以文官招練,以將臨戰,而以文官指發……。”在長篇大論之後,他又指出,在熊廷弼被處死後,沒有誰願意出任這一位置,但是爲了社稷,他表示自己願意試一試。

事情源於不斷的爭吵之中,而孫承宗的任職,就是想要看一看下面吵的這樣厲害到底是誰對。

此時王在晉是遼東經略。王在晉上任後打算襲取廣寧,但總督王象幹認爲就算能攻取廣寧,但也不容易守住,還不如重守山海關防衛京都。於是王在晉在山海關外八里鋪修築重關,留四萬人馬去守。袁崇煥認爲王在晉此舉不是好的策略,與王在晉爭辯無果後,上書給首輔葉向高。葉向高卻認爲不能憑主觀猜測,於是孫承宗請求親自前往遼東決斷。因此,這種情況甚至成了大明的某種現象,遇到事情,無不爭吵不休,在不斷的爭吵中喪失許多機會,把錯的變成對的,把對的變成錯的,此後這樣的情況再度多次發生。

孫承宗是誰?督師遼東時,他爲什麼會無功而返 第2張

在完成“閱關”後,孫承宗回京向天啓報告,並總結了四個方面,大體圍繞如何守關和對付俘虜以及“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守遼人”,最終向天啓朱由校提出了戰守大略“爲今之計,不盡洗天下之肺腑,不能起朝氣,不盡改天下之觀聽,不能收殘局,不盡破庸人之論,則中外之聞見不清。”簡單說來就是提出要做好持久守衛的戰略方針,避免“每歲養十數萬坐食之人,事久變生,師老財匱。”就是避免這種不斷輸出造成的巨大浪費餉銀,注重遼東自我造血功能。而後的幾年裏,在皮島駐守的毛文龍顯然也是受到這種詬病最終被袁崇煥擅自誅殺,這是後話。

不久天啓在與他探討時,認可他的想法,還誇讚他:“夫內安外攘,出將入相,尤鮮兼才。”並表示“安危之任,實惟一身。朕所依賴,亦惟卿一人。”由此開啓了孫承宗全面掌握遼東局勢的局面。孫承宗接到任命立即督師出關,此刻魏忠賢通過取悅客氏得到朱由校的信任,政務全都交給了魏忠賢。在任命孫承宗的時候,魏忠賢對孫承宗“平時表現”還算滿意,並且給他撥付了許多錢款,“以承宗功高,欲親附之”。

孫承宗卻在出關後對魏忠賢“僅具杯茗而已,不與交一言,忠賢由是大憾。”這也爲孫承宗罷職埋下伏筆。無論是誰,心底都不願意與宦官過度來往,但是,如果僅僅靠這一句話推測孫承宗與魏忠賢關係冷淡到這種地步,似乎也不可理解,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同樣也適用於二人。遺憾的是由於缺乏權威資料,我們只能對此一筆帶過。如果這些不算什麼,但重要的是宦官卻掌控大明,這是一種無法避免的深重災難和矛盾,爲後續的一些事件埋下伏筆。

孫承宗是誰?督師遼東時,他爲什麼會無功而返 第3張

然而隨着大明宮中的宦官魏忠賢的權勢越來越大,朱由校本人也成了他們的傀儡,躲在後宮專心做起木匠活。因此孫承宗對魏忠賢未能進行依附,最後成了魏忠賢等人的眼中釘,加之彼此傾軋的其他人物,都讓孫承宗寸步難行。天啓五年(1625)八月,在發生柳河之役失利後,最終導致閹黨集團向其發難藉口,彈劾孫承宗,由此導致孫承宗第一次被罷職回鄉養病。但是具體細節又有許多語焉不詳,所以這段歷史的真相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討論。

至此,大明王朝因爲這種內耗爭錯過了一次重要鞏固後方的機會,也導致了孫承宗後續的人生悲劇。此後早前一切謀劃和經營化爲泡影,遼東局勢也因此迅速惡化。不久,崇禎繼位,袁崇煥受到重用,遺憾的是,卻未能將孫承宗的戰略推進下去,錯失了一次重要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