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長孫無忌晚年爲何要用自縊的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

長孫無忌晚年爲何要用自縊的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長孫無忌的故事。

公元659年的一天,在黔州的一間不大的屋子裏,一個老人用自縊的方式了結了自己的生命,結束了三十多年的叱吒風雲。這個人名叫長孫無忌,而逼迫他自縊的則是他的外甥媳婦武則天。

作爲助李世民登上帝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最後落得如此下場,怨不得他人,而是長孫無忌親手爲自己挖掘了墳墓。

助帝登基,位列功臣之首

要探尋長孫無忌悽慘下場的緣由,得先了解他的發跡史,而他之所以能叱吒風雲三十多年,得益於他和李世民多年的感情,以及在"玄武門之變"中扮演的角色。

長孫無忌自小便和李世民關係匪淺,後來他的妹妹嫁給李世民後,兩人更是形影不離。李淵在太原起兵後,長孫無忌便跟在李世民身旁爲其出謀劃策,幫助李世民立下不少戰功。唐朝建立後,李世民被封爲秦王,長孫無忌也隨之進入秦王府,成爲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但真正讓長孫無忌飛黃騰達的則是"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功勳顯著,一度威脅到了李建成的儲君之位,李建成便結盟齊王李元吉欲除掉這個心頭大患。但這一意圖早已被長孫無忌看穿,他便聯合其他謀臣建議李世民早做打算。最後,李世民在玄武門成功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而後迫使李淵傳位於他。

長孫無忌在唐太宗即位後,歷任尚書、司徒等職,最後官拜宰相,進封三公,更是被李世民列爲二十四功臣之首,達到人生頂峯,此後的他,縱橫官場三十餘年,位極人臣。

長孫無忌晚年爲何要用自縊的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

歷史上許多大功之臣都因功高震主而遭到皇帝猜疑忌憚進而落得悽慘下場,長孫無忌同樣沒能倖免。但長孫無忌是一個居功自傲囂張跋扈的人嗎?並不是,至少在唐太宗在世的時候不是的。

聰明反被聰明誤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了,命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輔佐新帝李治。李治能被唐太宗立爲太子並繼承皇位,還要歸功於長孫無忌的推薦。而李治的母親是長孫皇后,這樣一來,長孫無忌便是李治的舅舅,從這一層關係來看,長孫無忌推舉李治,多多少少有一定的私心。

想來這也正常,畢竟自己的親外甥做皇帝總比其他人做皇帝要好,但是長孫無忌低估了他這個看似對自己百依百順的外甥。因爲在十年後,正是他的外甥下令剝奪了他的官爵並將其流放黔州,最後令長孫無忌只得自縊而死。

長孫無忌是一個聰明的人,但同時也是一個愚笨的人。

說他聰明,是因爲他曾經明白自己的身份,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所以,在李世民封其爲三公時,他以"外戚擔任三公之職,恐招聖主私親之非議"爲由拒絕了,並在日後數次拒絕封賞;說他愚笨,是因爲面對李治要立武則天爲後的請求時,他不懂得退讓,仍然固執己見,哪怕知道此時皇帝對自己已經有了戒心,他也未曾讓步,從而徹底得罪了武則天,最後導致走向末路。

此外,長孫無忌在李治登基後不懂得收斂,驕橫跋扈,也是導致他滅亡的原因之一。

由於"玄武門之變"的原因,李世民冊封了一大批功臣,這些人每一個都是朝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待到李治登基時,面對的是一羣輩分極高且功高震主的舊臣,而長孫無忌不僅是父親欽定的輔政大臣,更是自己的親舅舅。但是在外戚和輔政大臣的雙重身份下,註定皇帝不能長久的信任他。

長孫無忌晚年爲何要用自縊的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 第2張

可惜的是,長孫無忌似乎不明白這一點。

在朝廷上,長孫無忌經常反駁李治的一些話,弄得李治很沒面子,而他依然無所顧忌;在私下,他大力拉攏權臣,培養自己的勢力,安插親信,肆無忌憚。在他看來,皇帝都是自己看着長大的,更對自己言聽計從,不會拿自己怎麼樣。

所以在最後即將自盡之時,他也不明白爲何自己的親外甥要下此狠手,只得鬱鬱而終。

長孫無忌死了,朝中有人歡喜有人愁,但最高興的還要屬武則天。

長孫無忌晚年爲何要用自縊的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 第3張

武則天爲何要除掉長孫無忌

武則天之所以高興,是因爲長孫無忌曾經反對李治將她立爲皇后。歷史證明武則天向來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任何威脅到自己權力的人,都將會被掃除,哪怕是自己的兒子,更何況長孫無忌這個外人了。

所以,當長孫無忌在朝堂上表達反對意見時,就已經在武則天的心口上紮了一根刺,而當李治和武則天親自上門來請求他同意的時,長孫無忌固執己見的態度和高傲的模樣更是讓武則天心中充滿了厭惡。

這裏就體現出長孫無忌愚笨的一點,皇帝要冊立皇后,說到底這根本是皇帝的家事,全憑皇帝一人做主即可,徵詢大臣們的意見只不過是象徵性的舉止罷了,更像是通知,而不是商量。

相比之下,同爲朝廷重臣的李勣就聰明的多,當皇帝召集大臣進宮商議立後之事時,他直接稱病未去,避開了一劫。而在朝廷中表達反對意見的大臣,如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在武則天成爲皇后後,都沒有好下場。

在武則天被堅決的李治立爲皇后時,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便成了武則天的首要打擊目標。公元659年,在武則天的默許下,禮部尚書許敬宗派人指使長孫無忌勾結朝臣,意圖謀反。面對大臣的狀告,李治聲淚俱下:"我怎忍心給舅舅定罪,後世史官該如何評價我?"

最終,在武則天和許敬宗的反覆勸說下,李治下令削去長孫無忌的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並讓沿途州府發兵護送。

李治是一個精明的皇帝。他知道自己要想獨攬大權,長孫無忌必須除去,但是面對大臣,他沒有體現出堅決的態度,以雷霆之勢下令處置,因爲他知道,這麼做會使其他大臣心寒。所以,他做出一副不忍的樣子,雖然還是下手了,但至少看起來不是那麼的無情。

長孫無忌晚年爲何要用自縊的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 第4張

長孫無忌滅亡的根本緣由

長孫無忌死了,在世人的眼中,他敗在了自己外甥媳婦武則天的手中,但倘若沒有唐高宗李治的默許,她一個人怎麼能扳倒根深蒂固的長孫無忌?其實,真正葬送長孫無忌的,是皇權與相權的鬥爭,長孫無忌不是敗在了武則天手中,而是敗在皇權之下。

自從宰相一職誕生起,皇權和相權的鬥爭便從來沒有停歇,直到朱元璋廢除宰相一職後才宣告平息。

長孫無忌做了三十多年的宰相,其勢力早已遍佈朝廷上下,根深蒂固。李治要想除去他,總攬大權,就得培養自己的人,逐步接替各個職位,但很遺憾,他手中沒有這樣的人,於是無形之中更壯大了長孫無忌的勢頭。

但是,皇權向來是霸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正是這個意思。在任何朝代,哪怕你再權勢滔天,只要跟"謀反"沾上一點邊,便會立馬萬劫不復,"謀反罪"也是許多重臣落馬的原因。

除了皇權與相權的鬥爭,長孫無忌滅亡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以李勣爲首的山東黨派人士的打壓。

自從長孫無忌起勢後,便不斷在朝中重要的職位上安插自己的親信,他這樣的做法嚴重觸碰了他人的利益。而當時的朝廷中,有很多的山東籍官員,這些官員以李勣爲首,組成了一個小集團。在立後的問題上,正是李勣的一句"此乃陛下家事"堅定了李治的決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李勣是站在武則天這一邊的。

長孫無忌晚年爲何要用自縊的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 第5張

長孫無忌雖然勢大,但也不能同時與皇后和諸多大臣爲敵,在雙方的聯手打擊下,長孫無忌最終走向了滅亡,淪爲皇權下的犧牲品。

唐高宗李治終究是一個仁孝之人,長孫一族是他母親的氏族。所以在處置長孫無忌時,僅牽連了他這一脈,而沒有涉及其他人。此外,在長孫無忌死後十五年,李治下令恢復他的官職,並允許其子孫入京爲官,也體現了李治的仁義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