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桓王趙策英的歷史原型是什麼人?北宋神宗皇帝,死後留下十歲幼子

桓王趙策英的歷史原型是什麼人?北宋神宗皇帝,死後留下十歲幼子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桓王趙策英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范仲淹《岳陽樓記》

此文乃范仲淹應好友滕子京所請重修岳陽樓所做,寫於北宋仁宗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此時的范仲淹剛剛主持慶曆新政失敗,正值壯志難酬之際,藉此機會以抒己志。《岳陽樓記》不僅是范仲淹的自我表白,同時也爲歷代先賢志士樹立了一個標杆。

桓王趙策英的歷史原型是什麼人?北宋神宗皇帝,死後留下十歲幼子

就在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兩年後,趙仲鍼出生,二十年後他將繼位稱帝,掀起一場新的改革。

趙仲鍼後改名趙頊,是後來的北宋神宗皇帝,也是電視劇《知否》中趙策英的原型。在劇中,趙策英是一個銳意進取的年輕人,他痛陳實弊,渴望整頓朝綱,收復邊疆、振興朝政。在現實中趙頊也是這樣一個意氣風發之人。

趙頊爲宋英宗(《知否》中趙宗全原型)長子,一直深得英宗喜愛。趙頊16歲時被授予安州觀察使,封安國公,17歲時晉封潁王。

趙頊成長的年代社會矛盾變得日益尖銳,宋初以來冗官、冗兵、冗費問題愈演愈烈。仁宗朝時,宋朝的財政虧空達1750萬,財政已入不敷出。他自小便“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所以他從小立志收復邊疆,以血祖宗之恥。宋仁宗時,宋朝的軍隊已增加到125萬多人,但戰鬥力卻很差,在對遼、西夏的戰鬥中常有敗績,從那時起他便立志要改變現狀。後來他讀了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對其中王安石的改革思想深感認同。

桓王趙策英的歷史原型是什麼人?北宋神宗皇帝,死後留下十歲幼子 第2張

公元1068年,21歲的趙頊正式繼位,當年四月便召見王安石。第二年,宋神宗便命王安石主持變法,史稱“熙寧新政”。王安石從富國、強兵和改革科舉制度三個當年出發進行變革,先後推出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多法進行變革。

由於變革觸動了當朝既得利益者,因此引起了強烈的不滿,很多朝臣紛紛指責王安石,反對新法,就連司馬光和韓琦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臣也反對新法的實施。

熙寧新政的實施可以說是步履維艱,之所以能夠推行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宋神宗的一力支持。宋神宗雖支持王安石的變法,但他也不得不從大局出發時不時的迎合高太后和朝中老臣的反對意見。

在變法期間,王安石曾被兩度罷相,這都是宋神宗不得已對反對派的妥協。公元1076年,王安石被二度罷相,出判江寧府,歷時7年的熙寧新政以失敗告終。

熙寧新政的失敗固然因保守派的反對,但也有變法急於求成和用人不當的原因。不過,王安石的離去並不代表變法的終止,王安石走後,宋神宗從幕後走到臺前親自主持變法。

公元1078年,宋神宗改年號爲“元豐”,親自主持裁撤冗員問題。他對現有官制進行改革,勵圖精簡機構,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史稱“元豐改制”。

桓王趙策英的歷史原型是什麼人?北宋神宗皇帝,死後留下十歲幼子 第3張

此外,宋神宗還對外用兵,先後對交趾、西夏發動戰爭,試圖改變宋朝長期以來在軍事上受制於人的狀態。不過,宋神宗雖胸有大志,但在對外戰爭中卻受挫不小,尤其是對西夏的戰爭,最終慘敗而歸。這對神宗造成了沉重的精神打擊,最終一病不起,38歲便含恨而終。

宋神宗在位18年,無論遇到多少困難,變革的決心從未動搖。歷來變革多有阻撓者,但如神宗這般步履維艱者也實乃少數。神宗去世後,年僅10歲的兒子繼位,史稱宋哲宗。宋哲宗年幼,由宋神宗母親高太后臨朝聽政,一時間神宗的變革之法多有廢除。

不過,神宗的努力並未付之一炬,神宗新法實施後開墾出大批良田,全國耕田超過七億畝,城市商品經濟也得到空前發展,使得宋朝國力有所恢復。

後來,他的兒子宋哲宗親政後又恢復了高太后廢除的新法,直到北宋滅亡一直沿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