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徽是什麼人?他爲什麼能預料到劉備必敗、漢室必亡?

司馬徽是什麼人?他爲什麼能預料到劉備必敗、漢室必亡?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司馬徽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並起,各路諸侯都廣納賢才,當時最爲"吃香"的恐怕就是謀士了。"臥龍""鳳雛"得一即可得天下,可見其謀士的重要性,那麼你們知道諸葛亮和龐統的師傅是同一個人嗎?而且此人還教導過在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而諸葛亮剛出山的時候就說過一句話"孔明雖尋得其主,但卻未逢其時"。後來這句話也得到了應驗,關羽失荊州後,劉備舉全國之力東進伐吳,戰敗後白帝城託孤。而諸葛亮出祁山後北上攻魏也逝於五丈原,這些無一不是在實現當年的預言。這到底是一位怎樣的高人呢?竟然能把天下局勢說的這麼準確。

一、"臥龍"出山,劉備打翻身仗

司馬徽是什麼人?他爲什麼能預料到劉備必敗、漢室必亡?

1、"水鏡先生"

司馬徽字德操,是今河南禹州人,精通兵法、天象、風水、八卦。世人稱之爲"水鏡先生",在南陽收了諸葛亮、龐統和徐庶三位有名的徒弟。在劉備屯兵於新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之中,與劉備說了"臥龍""鳳雛"二者得其一便可得天下的言論,直到現在還廣爲人傳頌。

2、三顧茅廬請"臥龍"

後來劉備意識到自己最缺謀士給自己做軍師,屢戰屢敗的原因也是如此,別的軍隊政權都是有着很多的謀士,而自己行軍打仗都是靠兄弟三人來指揮,劉關張三人雖打仗勇猛,但在指揮上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得到"水鏡先生"的指點後,得知這時候的"臥龍"諸葛亮就在南陽臥龍崗上,也離新野不遠。

劉備帶着關張二人就開始了"三顧茅廬"之途,最後諸葛亮看劉備是有誠信來請自己出山的,而且還都是爲了匡扶漢室,便自此開始追隨劉備,爲其出謀劃策平定天下。

2、"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也。"

但是在諸葛亮臨走的時候水鏡先生卻道出一語:"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也。"水鏡先生爲什麼要說出這段話呢?首先在當時天下已經混亂已久,漢朝衰敗跡象早已顯現出來。如果不是各諸侯之間的明爭暗鬥和互相的較量恐怕漢獻帝早就被廢了,而漢朝還沒徹底滅亡的原因很簡單,曹操還需要用這個皇上來挾天子以令諸侯,

司馬徽是什麼人?他爲什麼能預料到劉備必敗、漢室必亡? 第2張

這樣才能鞏固自己的政權,使自己的勢力慢慢做大,而漢獻帝這位名副其實的保護傘不僅讓曹操每次發兵都是師出有名,還可以收編一些當時忠心於漢庭的能人志士。正是因爲這些種種原因才導致了幾百年的大漢王朝能夠苟延饞喘。

3、隆中論天下

在諸葛亮剛出山的時候就提出了"連吳抗曹,天下三分"的論點,也就是著名《隆中對》內所闡述的一個論點,作爲一篇千古名作它也是名副其實的。諸葛亮並未出山過,但在與劉備詳談的時候寥寥幾句話就說出了當今天下的局勢和以後的發展。劉備想崛起,必須要先拿下荊州,有了荊州纔有那立足之地,纔可與曹操和孫權周旋,在奪取荊州後要西進拿下益州。

司馬徽是什麼人?他爲什麼能預料到劉備必敗、漢室必亡? 第3張

荊州是中原重地無論是戰略位置上還是歷史遺留問題上,而益州人壯糧足是一個屯兵養兵的好地方,正好荊州、益州兩地呈犄角之勢,一旦有一方受襲,另一方即可前來支援。穩固兩洲之後即可秣兵厲馬揮師北上進而拿下中原,此番構想在諸葛亮講給劉備聽之後,劉備就極爲震撼,諸葛亮的戰略遠景和深謀遠慮已經得到了劉備的認可。在諸葛亮後來迴應之後每日與劉備同牀而眠,同食同寢,形如親兄弟,後來把自己遇到諸葛亮說成"如魚得水"。

二、"水鏡先生"認爲劉備打不下天下

1、認爲漢亡是必然

在劉備剛遇到"水鏡先生"的時候就提出了要水鏡先生出山相助共商大業的請求,但"水鏡先生"以自己年老不願再出山,不如在山裏隱居起來做一位自在人,不再理會世俗之事。而且"水鏡先生"在與劉備討論到天下之事的時候就有談論到如今的漢室,現在的大漢羣雄並起,各路諸侯已成水火之勢,這個社會的一切發展都是必然的,而幾百年的大漢王朝到如今也是氣數已盡,這是時代的必然,每個朝代的交替都是有其歷史原因的,這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漢朝的滅亡是板上釘釘無法改變的。所以"水鏡先生"在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也會道出"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也"。

2、劉備以失敗告終

司馬徽是什麼人?他爲什麼能預料到劉備必敗、漢室必亡? 第4張

劉備最後還是沒有聽進"水鏡先生"的諫言,而事情的發展也正是如此所言,劉備在各路能人志士的幫助下慢慢的崛起。從一個小小的新野,慢慢的諸葛亮"巧借荊州",龐統智取"益州"一步步吞併西川其他的政權,天下形成了曹魏,東吳,和蜀漢的天下三分之勢。眼看勢頭越來大,但後經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劉備不聽勸阻一心要滅東吳給二弟報仇,然後導致被陸遜火燒連營,蜀漢之前的實力也大打折扣。之後劉備白帝城託孤對應了之前"水鏡先生"說過的大道不可違之話,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般,一切都是在按着"水鏡先生"的"劇本"在走着,大漢王朝是徹底的回不來了。

在劉備死後,匡扶漢室的重任就落在了諸葛亮一人的肩上,在益州境內練兵養兵,諸葛亮《出師表》中就詳細概述瞭如今北伐的意義,"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開頭這一句就詳細寫出了北伐的歷史性問題還有必要性。先帝就是爲了北上平定天下,而先帝還未打下來就已經去世,益州越來越軍民疲憊,這是國家危急的時候,應該主動出擊北上伐魏,不然以後魏朝發展起來第一個就是要先平蜀漢。但最後諸葛亮還是死在了伐魏的路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英雄,雖然說"水鏡先生"的預言都實現了,人們爲劉備和諸葛亮感到惋惜,但人之所以有魅力還不就是因爲有"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這份決心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