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瞻一生忠於蜀漢,爲何後世評價不高呢?

諸葛瞻一生忠於蜀漢,爲何後世評價不高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歷史長河中,諸葛瞻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公元262年前後,蜀國國內形勢不穩,將相不和,君臣猜疑。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與姜維的矛盾、姜維與宦官黃皓的矛盾都日趨尖銳,使得姜維在朝中幾乎無法立足,被迫帶兵離開益州,前往甘肅沓中。姜維此舉名爲去沓中屯田,實際上是在沓中擁兵自重,以此自保。姜維帶領主力部隊這一走,使得蜀國漢中、益州防務空虛,給魏國留下可乘之機。

諸葛瞻一生忠於蜀漢,爲何後世評價不高呢?

魏國權臣司馬昭,敏銳地捕捉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戰機,立即不失時機地發起伐蜀之戰。司馬昭派遣魏國名將鍾會、鄧艾爲主帥,於景元四年秋八月(263年),在洛陽舉行盛大出師儀式,16萬魏國大軍浩浩蕩蕩取道關中,開始了討伐蜀國之戰。

司馬昭雖然是個臭名昭著的野心家,論及用兵打仗確實是一把好手。他爲這次規模空前的戰事策劃了完美周密的作戰計劃,挑選的領兵主帥鍾會鄧艾,都是魏國一流名將,且所帶兵力非常雄厚,已經遠遠超過蜀國全國兵力,蜀國來到了生死攸關的最後時刻

姜維駐軍的沓中,首先遭到魏國大將鄧艾的猛攻。姜維不敢戀戰,衝出包圍圈星夜趕赴漢中,終於搶在魏國大軍到來之前佔領劍閣,把魏國大軍堵在益州大門外。但鄧艾卻出奇兵穿越陰平道天險,繞過蜀軍防線,一舉攻入蜀國腹地,出現在成都平原上,蜀國形勢岌岌可危。

諸葛瞻一生忠於蜀漢,爲何後世評價不高呢? 第2張

危急關頭,蜀國衛將軍諸葛瞻帶領2萬多禁軍,出城迎戰鄧艾。在綿竹之戰中,諸葛瞻奮不顧身浴血奮戰,但還是遭到鄧艾圍殲,爲蜀國流進最後一滴血。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又爲國家獻身而死,但史書卻對他評價很低。

《三國志》對諸葛瞻的評價是“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是個徒有虛名、有名無實的銀樣鑞槍頭,而且當宦官黃皓專權亂政時,“宦人黃皓竊弄機柄”,身爲衛將軍的諸葛瞻“鹹共將護,無能匡矯”,不僅沒有挺身而出與之鬥爭,反而與黃皓官官相護,包庇掩護。

從諸葛瞻的生平經歷來看,《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很低,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爲諸葛瞻雖是諸葛亮之子,卻確實未能遺傳諸葛亮的優秀才幹,無論是用兵還是治國,確實乏善可陳,身居高位卻並未起到應有作用。面對宦官黃皓禍亂朝政,他也不能挺身而出與之抗衡,並導致嚴重後果。

其次,史書《三國志》作者陳壽,與諸葛亮父子也存在矛盾。《晉書》記載,陳壽之父,曾在蜀將馬謖手下任職。馬謖在街亭之戰中失利被處斬,陳壽之父也受到連累,被諸葛亮處以“髡首之刑”,所謂“髡首”就是把頭髮剃光,在古代是一種帶有侮辱色彩的刑罰,使得陳壽家族因此蒙羞多年。

巧的是,陳壽成年之後,也曾在諸葛瞻手下擔任主簿之職,《蜀書》明確記載,“陳壽嘗爲瞻吏,爲瞻所辱”,也曾經受過上級諸葛瞻的懲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陳壽家族和諸葛亮家族可以說是“世仇”。在此前提下,陳壽對諸葛瞻沒有好感、並在史書中故意渲染、突出諸葛瞻的錯誤與罪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