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中國名人故事之“人屠”將軍白起,白起最後是怎麼死的?

中國名人故事之“人屠”將軍白起,白起最後是怎麼死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歷史上,有些將軍是以殺人出名的,他們中首屈一指的,自然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白起是戰國四名將之一,擅長野戰和攻城戰。他征戰四方,分別與楚國、魏國、韓國、趙國交 戰多次,攻取七十餘城,是個常勝將軍,被譽爲中國“戰神”。然而,在赫赫戰功之後,他也是個殺人魔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白起的殺人記錄如下:秦昭王十四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秦昭王三十四年,攻魏,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二萬人於河中;秦昭王四十三年,攻韓,斬首五萬。這樣算下來,在白起導演的最負盛名的長平戰役前,他已殺了四十來萬人。不過,真正大規模的屠殺 是在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一戰。

中國名人故事之“人屠”將軍白起,白起最後是怎麼死的?

戰國紛爭數百年,強國之道百家爭鳴,你方唱罷我登場,鬧哄哄的局面太久,漸有大統一之勢,各個國家既然不能靠簽訂契約、聯盟來形成安定團 結的局面,就只能通過戰爭來解決,當時軍事實力最強的無過於秦、趙,長平一役正是決定了秦趙兩國未來命運的一戰,也間接決定了結束亂世統一中國的主人。衆所周知,戰爭乃是政治之延續,可算是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趙國儘管良將精兵不遜於秦國,可趙王大大不如秦王,趙國的政治手段大大不如秦國,這就是最大的區別了。長平之戰的較量,看似刀兵相見,然決定勝負的關鍵在戰場之外。

秦國採納範睢“遠交 近攻”戰略以來,於公元前262年,即秦昭王四十五年伐韓,此爲長平戰役的開始,此役歷時三年,最後幾個月纔是趙括和白起決戰。

韓國以“上黨 歸趙”換取趙國參戰。上黨 高地是邯鄲戰略屏障,秦之伐韓亦是把矛頭指向趙,所以趙王經廷議之後決心接受上黨 ,抗擊秦軍。

公元前260年,秦軍圍攻上黨 ,趙使良將廉頗應之,初戰趙軍不利,廉頗遂以堅壁待秦。廉頗以弱示敵,旨在利用地勢打持久戰,而秦軍補給線太長,只可速戰。秦軍幾番出擊,始終不能跨越丹河一步,士氣低落,長此下去,形勢對秦極爲不利,所以秦國開始試圖讓趙軍改變戰略。

秦國略施小計,就使趙王換下了廉頗,啓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取代廉頗後按照趙王的意圖採取主動進攻的戰術,白起則避其鋒芒,先退兵,再阻隔,大膽穿插,控制據點,形成合圍,消耗到趙軍糧絕而取勝,這一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大規模敵軍的包圍戰,極爲罕見,憑藉和敵人差不多的士兵數量,要圍困四十萬的敵兵,這種戰術實施相當困難,一不小心就會弄巧成拙的,不過白起成功了。

中國名人故事之“人屠”將軍白起,白起最後是怎麼死的? 第2張

當時政治形勢是:趙國遵行唯利是圖的戰略,時縱時橫。當秦危及自身安全時,就合縱抗秦;當秦的威脅解除時,又與秦的關係暖昧,連橫攻城掠地。山東諸國對趙國很不信任。長平戰役初期,趙國舉棋不定,試圖同秦國講和,從而失去了和縱的機會。而秦國卻密切注視着合縱成敗,秦國的意圖是“齊、楚救趙,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可惜趙國不知道。到後來趙軍陷入困境,糧道斷了,趙國再“急請粟於齊、魏、楚”,自然無任何一國響應。

就在此時,秦王聽說趙國食道斷了,於是動用了傾國之力來對付趙國,而趙國無動於衷,不聞有任何援軍,也不見打通糧道,更沒有政治外交 上卓有成效的努力爭取,輕輕鬆鬆便丟了國運。長平之慘敗,首當其衝是趙王之失算。

長平之戰的結果是:秦國方面,秦軍慘勝,死傷過半;趙國方面,主將趙括戰死,降者數十萬,都餓得疲憊不堪。白起這時候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將降秦的趙軍四十多萬全部坑殺,只留下了二百四十人歸趙。儘管有人認爲這個數字有些誇張,但它仍爲歷史上罕見的大屠殺 。白起一生功過因長平大屠殺 受到後人的長久批評。長平之戰是白起的最後一戰,戰後白起和丞相範睢鬧意見,不歡而散,後來得罪秦王,被逼自殺。在他死前,說了這樣的話:“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真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