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魏重臣崔浩是什麼人?他是什麼結局

北魏重臣崔浩是什麼人?他是什麼結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北魏重臣崔浩的文章。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在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都受到重用的崔浩,被修史“暴揚國惡”的罪名處死。崔浩所在的家族——清河崔氏,滿門抄斬,與之家族有姻親的范陽盧氏、河東柳氏、太原郭氏,也都慘遭滅族。真君十一年六月誅浩,清河崔氏無遠近,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姻親,盡夷其族。——《魏書·崔浩傳》

搜史君不禁要問:“爲何崔浩一案會造成如此殘酷的大獄?難道僅僅是因爲修撰史書所導致的嗎?”天興中,給事祕書,轉著作郎。太祖以其工書,常置左右。——《魏書·崔浩傳》

早在道武帝年間,崔浩就做了著作郎。崔浩家族幾代人都以書法聞名,崔浩的曾祖父崔悅師從書法名家衛瓘、索靖,道武帝當年就誇崔浩字寫得好。明元帝年間,崔浩又被封爲國子祭酒就,崔浩經常教明元帝儒家經典,可以說是帝師了。

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崔浩常常參與商議軍國大事(之前對於崔浩在軍事策略上詳細描述過了:北魏“張良”崔浩身爲三朝元老,卻也逃不過“飛鳥盡,良弓藏”)有一回太武帝幾件新近投降的幾百名高車酋長,指着崔浩說:“大家看,這人身材矮小,拉不開弓箭,用不了長矛,但是肚子裏有一堆兵。朕打了好多勝仗,都是他指點的功勞。”太武帝對崔浩的信任已經幾近“沉迷”,爲何搜史君要這麼說呢?

這句話就說明了崔浩在太武帝眼中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了。可問題就來了,一個被皇帝如此信任的人,爲什麼突然遭到滅族?

北魏重臣崔浩是什麼人?他是什麼結局

接下了我們就來看看。崔浩他還做了些什麼,這些事情裏面有沒有引起災禍的事情。吾行道隱居,不營世務,忽受神中之訣,當兼修儒教,輔助太平真君,繼千載之絕統。——《魏書·崔浩傳》

崔浩師從寇謙之,之後還把他推薦給了太武帝。寇謙之是誰?

道教的改革家,他拋棄了張道陵、張魯五斗米道教的風格,將禮拜求度爲主,服食丹藥、修煉道術爲輔。當年到了平城,號稱自己要輔佐北方的“太平真君”。聽了這話,太武帝就將自己的年號改成了“太平真君”(440——451年)。

這麼看來崔浩獲罪會不會與這件事有關呢?

畢竟我們現代人都知道,有一部分道士大多是忽悠人的。但是再分析分析寇謙之是死於太平真君九年(448年),這個時間在崔浩獲罪之前,而太平真君這個年號在寇謙之死後,還一直在用。所以搜史君認爲崔浩獲罪,選用“太平真君”爲年號還有寇謙之的死沒有直接關係。

而關於崔浩的獲罪原因,歷史上一致認爲是由於修史“暴揚國惡”所導致的,那麼我們就來先看看這件事。

太武帝初,太祖詔尚書郎鄧淵著國記十餘卷,編年次事,體例末成。遜於太宗,廢而不述。神麚二年,詔集諸文人撰錄國書,浩及弟覽、高讜、鄧穎、晃繼、範亨、黃輔等共參著作,敘成《國書》三十卷。——《魏書·崔浩傳》

道武帝時期派尚書郎鄧淵編著《國記》十多卷,《國記》用的是編年體,但是在鄧淵手中並沒有完成;到了明元帝時期,修史的工作並沒有進行,直到太武帝神麚二年(429年),才命崔浩和中書侍郎鄧穎等人繼續修著《國記》。這鄧穎就是鄧淵的兒子,太延五年(439年)魏滅北涼後,崔浩將涼州的士人陰仲達、段承根吸收到修史的工作中。

北魏重臣崔浩是什麼人?他是什麼結局 第2張

崔浩擔任總其事(總主編),以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等人一起修著《國記》。根據這條記載,可以看出神麚年間《國記》已經被撰寫出一部分了,到了討伐北涼的時候崔浩被留在京城,繼續編寫。《國記》的成書具體時間,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搜史君認爲不會離伐涼的時間(太延五年439年)太遠。

修撰國史成罪,是因爲當年刻《國記》的碑上,有鮮卑人所認爲的宣揚國惡,也就是鮮卑族早期的一些不良狀況。鮮卑族人一起向太武帝進言要懲治崔浩,所以才造就了這場北魏空前的慘禍。

雖然歷史是這樣記載的,但是還有一些信息我們不能放過。接下來我們從史料裏找出這麼幾件事來看看。第一件事:

明元帝末年,崔浩“與同僚論五等郡縣之是非,考秦始皇、漢武帝之違失……時伏其言。”然後又與自己的師父寇謙之談論這些問題,於是“著書二十餘篇,上推太初,下盡秦漢變弊之道,大旨先以復五等爲本”。這裏說的“五等”就是指古代爵位裏的“五等”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一個“五等”一個“郡縣”

搜史君覺得這裏崔浩是想說:“分封制和郡縣制這兩種制度之間的得失問題。”;後面又說了“復五等爲本”這就表明崔浩是支持分封制的,主張如今的北魏應該像周朝一樣“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第二件事:浩大欲齊整人倫,分明姓族。玄勸之曰:"夫創制立事,各有其時,樂爲此者,詎幾人也?宜其三思。"——《魏書·盧玄傳》

太武帝神麚四年(431年),北魏徵調很多大族的名士如范陽盧玄、博陵崔綽、趙郡李靈、河間邢穎、渤海高允等在平城覲見。崔浩當時想要“大整流品,明辨姓族”。盧玄就勸他不要那麼急,畢竟創立一個新制,是需要時機的,這麼大的變革希望成功的能有幾個人?

這件事,在《魏書·崔浩傳》中卻是沒有提到,但是在《魏書·盧玄傳》中卻提到了,搜史君覺得這並不是說這件事非常小,應該是修撰之人有意避開,或者是迫於某種原因不得不在《崔浩傳》中避開,但是又想要讓後人知曉,就只能將此事寫在與之有關聯的《盧玄傳》中了。

北魏重臣崔浩是什麼人?他是什麼結局 第3張

以上兩件事,或許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北魏徵調各地大族名士來到平城,是想要這些大族爲北魏所用,但是崔浩卻想要“大整流品,明辨士族”這就是要提高這些大族的地位,這地位怎麼提升呢?

這就看和第一件事有聯繫了,第一件事中說“復五等”,那不就是說要想提升大族的地位,那就要給這些大族封侯,這樣看來的話不就是要和北魏皇權分庭抗禮?

可是崔浩偏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中書侍郎高允知道了,就說:“崔公這樣肯定不會有好下場,自己考慮不周,不肯認錯還偏要和上面的爭辯,這樣怎麼能行!”和第二件事一樣,這件事只在《魏書·高允傳》中記載了《崔浩傳》中依舊是隻字未提,搜史君覺得這肯定不是巧合了,而是編撰者刻意爲之。

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經》、《論語》、《詩》、《尚書》、《春秋》、《禮記》、《周易》。——《魏書·崔浩傳》

著作令史太原閔湛、趙郡郗標素諂事浩,乃請立石銘,刊載《國書》,並勒所注《五經》。浩贊成之。——《魏書·崔浩傳》

明元帝曾經還命崔浩給《急就章》、《孝經》、《論語》、《詩》、《書》、《禮》、《易》、《春秋》寫過注,而用時不過三年,搜史君覺得崔浩的這些注肯定不是精注,但是手下著作令史閔湛、郗標卻上書說前人的注都不如崔浩,要求收繳國內各地的舊注,發行崔浩的注。後來將《國記》刻在石碑上也是這二人的主意,高允知道後就認爲閔湛、郗標這兩人乾的事,早晚要毀了崔浩。

搜史君認爲,崔浩之死和閔湛、郗標二人有直接關係,這二人給崔浩戴的帽子太高了,以至於這帽子突然掉了,崔浩也就不保了。將《國記》刻在石碑上是崔浩之死的導火索,這根導火索一點燃,崔浩之前的種種就會全部被引燃。

之前崔浩所說的“復五等”“大整流品,明辨姓族”都會被看成是想要使漢人與鮮卑皇室貴族平起平坐,想要裂土分封,瓦解拓跋氏的天下!目中無監國太子,安插門徒!想要以一家之言,代先賢之著作!

只要想往上面靠,崔浩之前做的幾件事,沒有一件靠不上去。就這樣崔浩從一個被兩朝重用的老臣變成一個陰謀篡國的奸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