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七次下西洋,爲什麼都是鄭和指揮?他有什麼能耐

明朝七次下西洋,爲什麼都是鄭和指揮?他有什麼能耐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七次下西洋,爲什麼都是鄭和指揮?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曆史上一件偉大的航海壯舉,在當代社會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鄭和下西洋從永樂三年開始,直到宣德五年結束,鄭和一共帶隊7次下西洋,開創了中國乃至人類航海史的壯舉。這7次下西洋,鄭和都是作爲首領指揮全局,統帥上萬人的船隊遠航。

問題來了,永樂大帝朱棣爲什麼要欽點太監鄭和帶隊下西洋呢?難道真的是朝中無人嗎?

當然不是,朱棣也算曆史上有名的帝王,縱橫沙場,自己手下文臣武將人才濟濟。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鄭和的身世和當時明朝的情況來綜合考慮

明朝七次下西洋,爲什麼都是鄭和指揮?他有什麼能耐

01 永樂對宦官的信任

永樂皇帝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起兵,奪了自己侄子的皇位登基稱帝。

在古代,起兵造反這種事情都是九死一生,雖然一旦成功回報巨大,但是在起兵之初沒有人能預料最終結局如何。

朱棣起兵之初,不論從道義上還是軍事實力上都不佔優勢,甚至一度瀕臨絕地。因此,在一開始就跟着朱棣創業的人,經過腥風血雨的考驗之後,朱棣通常都會拿他們當作心腹。

在這些心腹之中有一批宦官,這其中就有鄭和。

據史料記載,鄭和出生在雲南,原名馬三保,有可能是元朝咸陽王賽典赤·瞻思丁的後代。明軍統一雲南時,被當作俘虜帶回南京。年幼的鄭和隨後被當作太監入宮服役。這之後鄭和被調入燕王府邸中服役。從此跟在燕王身邊,自然也參加了靖難之役。

在鄭壩村之戰中,鄭和率軍突襲李景隆大軍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大喜之下賜名鄭和。鄭和也就此開啓了他建功立業的人生。

而在朱棣身邊,還有像王景弘、侯顯這樣的太監也立下戰功。他們都是從刀槍火海中闖過來,也在戰火中驗證了他們對於朱棣的忠誠。因此,朱棣實際上對於這批宦官是有充分信任的。

朱棣組織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呢?

明朝七次下西洋,爲什麼都是鄭和指揮?他有什麼能耐 第2張

明史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這裏成祖就是朱棣,惠帝就是建文帝。朱棣攻破南京時,並沒有抓到建文,也沒有找到屍體。因此一直有傳聞,朱棣懷疑建文帝逃到了海外,他派人下西洋的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而這個目的必然要交給最爲心腹之人,鄭和、王景弘這批宦官一開始就跟着朱棣,又跟着自己一起打江山,自然最爲信任。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整個下西洋團隊的領導班子裏有好幾位宦官,正使鄭和、副使王景弘、三號人物侯顯都是太監。

02 枯燥的航海任務要求

除掉朱棣的信任,另一個原因則是航海過於枯燥。

不要說在古代,即使在現代化的今天,長途航海依舊是一個枯燥且危險的事情。朱棣手下肯定有不少文臣武將,然而他們跟着朱棣造反打江山是爲了什麼?是爲了榮華富貴啊,並不是爲了去海上吃海風受苦。如果朱棣強壓,這些人即使去做了也不會全力以赴。

相反,宦官們從小淨身,無所牽掛。和皇帝的關係不是君臣,而是主僕。所以宦官們相比那些文武大臣們更適合完成枯燥危險的航海任務。

03 鄭和自身能力

明朝七次下西洋,爲什麼都是鄭和指揮?他有什麼能耐 第3張

除了前面所述兩個原因,鄭和自身的能力也是朱棣選擇其作爲下西洋團隊首腦的原因。

朱棣準備下西洋的時候,鄭和正當壯年,年富力強,“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此時的鄭和無論從外形、體力、心智和才能來說,都是一個巔峯狀態。

另外一點,鄭和還有一個其他人不具備的優勢:信仰。從後世專家考證來看,鄭和很可能同時是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的三重信徒。而當時下西洋所途徑的國家,宗教信仰上主要以伊斯蘭教和佛教爲主。鄭和在宗教上的優勢可以讓他和當地人溝通起來減少隔閡,避免誤會。

第三,鄭和懂軍事。前文已經說了鄭和跟着朱棣起兵,東征西討,積累了很多戰鬥經驗。而在下西洋過程中,鄭和滅海盜陳祖義、打敗錫蘭王、生擒蘇門答臘的蘇幹剌,這三次戰鬥鄭和根據不同環境採取不同的戰術,全部獲勝,驗證了他的軍事才能,也驗證了朱棣看人的眼光。

綜合下西洋的任務要求、候選人各方面的素質,朱棣最終選擇了鄭和當下西洋項目的負責人。

而最終的事實也證明了,朱棣選人與用人是正確的——鄭和七下西洋,建立了東南亞諸國和明朝的朝貢體系,更是將中國封建王朝時代的航海拓寬到了非洲大陸,促進了明朝和東南亞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開創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空前的壯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