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表起點最高,結果卻淪爲笑話?原因是什麼

劉表起點最高,結果卻淪爲笑話?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起點最高的劉表,爲啥在三國淪爲了笑話?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名稱八俊、威鎮九州”,但卻“虛名無實”,《三國演義》中的劉表幾乎成了草包的代名詞。在一度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手握先發優勢的他卻坐看曹操一步步做大,最終肆意欺辱自己“若豚犬耳”的兒子們。

因此,以上帝視角來看,劉表就是個混吃等死的典型。不過,這只是跟曹操、劉備、孫權這些出類拔萃者相比而言的。換作我們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比劉表做得更好,這就是“優秀的普通人”的死穴:可以當個很好的打工仔,但卻不具備跟冒險家們同臺逐鹿的勇氣和實力。

劉表起點最高,結果卻淪爲笑話?原因是什麼

劉表,劉景升,他是正兒八經的漢朝宗室。跟幾乎淪爲草根、靠着征討黃巾軍的機會進入仕途底層的劉備相比,劉表更像個含着金鑰匙出身的高帥富,前期的人生之路如同開掛一般順遂。

在當時的各路羣雄中,劉表無疑是個人條件最高的一位(沒有之一)。《三國志》稱他“長八尺餘,姿貌甚偉”,也就是長得高大帥氣,外形具備偶像氣質,比奇形怪狀的曹、劉、孫優越了許多;同時,人家並不是個胸無點墨的繡花枕頭,而是“少知名,號八俊”,從小就因文采名動天下,和當時的陳翔、範滂、孔昱、苑康、檀敷、張儉、岑晊並稱“八俊”。(《後漢書》稱爲“八顧”)

出身高貴、個人素質優越、輿論風評上佳,讓劉表成了東漢末期官場中的紅人,早在漢靈帝時期,他就以大將軍掾(可以理解爲統帥的副官)的身份出任了朝廷的北軍中候。這一職務向來由皇帝的心腹擔任,統領東漢朝廷中央野戰軍中的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大精銳,幾乎掌控者一半的禁軍,地位可想而知。

而在漢靈帝去世後,荊州刺史王叡死於時任長沙太守孫堅之手,劉表火線救急,被朝廷派赴當地接手爛攤子。當時的荊襄一線已經動亂四起,袁術這樣的名門望族之後擁兵自重,各地的豪強也野心勃勃、劃地自守。

而劉表手裏的資源只有兩樣:朝廷的委任狀,自己的名聲。

隨後的劉表確實體現出中央高級官員的能耐與號召力。他“單馬入宜城”,在當地望族蒯越、蔡瑁的幫助下,首先幹掉了一些豪強,以殺雞儆猴;隨後其他的勢力要麼迫於威勢主動歸順,要麼“聞表威名”,自行捨棄權力、飄然遠遁,劉表幾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荊襄地區,成了擁兵一方的地方大員。

此時正是公元190年,袁紹只是渤海太守,曹操時任代理奮武將軍,還稱不上一方諸侯;而劉備還在縣令、別部司馬的崗位上掙扎。在劉表面前,這幾位在後來掌控天下的梟雄像極了晚生晚輩。

劉表在這一階段的成功並不讓人意外,畢竟當時的東漢秩序還未徹底崩潰,仍舊維持着形式上的統一。在這種規範的政治生態下,像劉表這種出身正統、教育素養高、資歷過人的人物,可謂是當時統治階層的模範精英。這樣的人,一方面對體制內的運作方式駕輕就熟,另一方面天生就對那些名門望族具備吸引力、凝聚力,在蒯良、蒯越、蔡瑁等大族、名士的主動依附下,劉表才能得心應手地肅清了荊州地區。

接下來的劉表,一方面應對袁術、孫堅、張濟等人的襲擾,平定長沙太守張羨叛亂。通過恩威並施的手段,他穩固了自己對荊州地區的掌控,史稱“開土遂廣,南接五領,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

另一方面,劉表發揮自己頂級名士的影響力,開立學官、博求儒士,吸引中原士人投靠;整頓吏治,愛民養士,“萬里肅清,大小鹹悅而服之”,相對於中原的動盪,那時的荊州就像亂世中的世外桃源。

劉表起點最高,結果卻淪爲笑話?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可以說,作爲保境安民的地方官員而言,劉表無疑是極爲優秀的,甚至可以被稱爲楷模,但這已經是他的極致了。

我們常說,要成大事必須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此時的劉表恰巧具備了這三大要素:

天時——政局動盪,原有秩序分崩離析,這對尋常老百姓而言是地獄,但對擁兵一方的諸侯而言卻恰好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地利——荊州位居南北要衝,扼守漢水與長江中段,沃野千里、物產富饒,進可攻、退可守;

人和——荊州地區主流士族齊心擁護,大量外來中原人才則提供了令人眼紅的智囊與頂層人才資源。

在當時而言,相對於其他地方諸侯,劉表的優勢極爲明顯,如果換作劉備在位,搞不好就不會有後來的三國鼎立局面。

但隨着東漢朝綱的徹底崩潰,在席捲全國的大動盪環境下,劉表身上的缺點暴露無遺,導致他的勢力“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淪爲了亂世中的笑話。

首先,劉表過於沉迷名聲,對內猜忌心太重。

上文提到的長沙太守張羨反叛,其實劉表要負大部分責任。張羨歷任零陵、桂陽行政長官,爲政有方、深得轄區民心。但他性格要強、不明白爲人低調的道理,遭到了上司劉表的嫉恨:“表薄其爲人,不甚禮也”。在憤恨之下,張羨毅然反叛,導致了雙輸的局面。而縱觀其他諸侯,沒有一個人像劉表這樣對待自己的下屬。

對於外來人才,劉表既不能做到爲我所用,又不捨得將他們驅逐,憑空加重了荊州集團內部的矛盾。以劉備爲例,劉表起先親自趕到郊外迎接,並且“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隨後卻又忌憚其能耐,“陰御之”。這種貌合神離的狀況,讓忐忑不安的劉備轉而支持不被劉表待見的劉琦,並且在新野偷偷發展自己的勢力。

而韓嵩奉命前去打探曹操的虛實,歸來彙報時只是說了曹操的好話,就被劉表扣上心懷不軌的帽子,甚至差點人頭落地。

在那個亂世,人才就是第一資源。相比較其他使出全身解數拉攏人才、形成合力的諸侯,劉表卻恰恰相反,自覺不自覺地製造分裂,這注定了他無法更進一步。

其次,面對複雜形勢缺乏判斷力。

劉表起點最高,結果卻淪爲笑話?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劉表當初之所以能順利平定荊州,那是因爲這正是他當初從朝廷那裏接收到的任務;而在完成這份“工作”後,到了後來需要他見機行事的階段,劉表則表現得毫無清晰思路、處處矛盾重重,絲毫不像一個手握巨大資源的諸侯,更像是個前怕狼後怕虎的土財主。縱觀他的一生,荊州的對外戰略可以歸結爲三個字:不作爲。

起先,劉表與袁術不對付、袁紹跟公孫瓚是對手,而袁術跟袁紹兄弟倆也勢同水火。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於是袁術站隊公孫瓚,袁紹與劉表連合,南北兩邊都採取“遠交而近攻”的策略。從道理上來講,劉表已成了袁紹的盟友;

劉表從這一戰略中獲利。但曹操迎接漢獻帝前往許都後,明知對袁紹極爲不利,劉表卻耍起了兩面派作風:一邊遣使貢獻,另一邊卻仍跟袁紹眉來眼去。他以爲這種做派能夠兩面討好、左右逢源,實際上只會兩邊得罪、裏外不是人;

而隨後曹、袁官渡相爭時,面對盟友的求助,劉表既不出手相助,又不看清形勢倒向曹操;面對韓嵩、劉先的催促時,他竟然還得意洋洋地說自己正在“觀天下變”。但幾乎所有帶腦子的政治家都明白,此時正是天下鉅變、重新確立秩序的重大時刻,他還在“觀”什麼?

更搞笑的是,在袖手旁觀盟友被滅後,劉表仍沒有察覺到危機的迫近。後來劉備建議他趁着曹操北征的機會突襲許昌,再度被其拒絕;直到曹操凱旋而歸時,劉表這才後悔莫及地對劉備說:“不用君言,故失此大會也。”

劉表起點最高,結果卻淪爲笑話?原因是什麼 第4張

面對這一幼稚表現,劉備內心哭笑不得,表面上卻只能假裝安慰:“以後的機會還很多呢!”但誰都知道,即使機會從新擺在劉表的面前,他仍然會猶猶豫豫、舉棋不定、毫無作爲。

政治領域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劉表一度坐擁東漢末年頂級資源,隨後卻終生毫無作爲,既不主動擴張,也不對中原的最強大勢力曹操進行任何遏制;只是滿足於眼下的一畝三分地,坐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吞併各路軍閥後大舉南下,如摧枯拉朽般壓碎荊州集團。

不過筆者並不是要體現對劉表的鄙視。實際上,從他的身上,我們能夠發現大多數人(包括自己)身上固有的弱點:

只是個體系型的人員,在既定的框架內也許能表現得很好;但到了環境鉅變、需要獨當一面的時候,卻往往涌現出對未知事物的本能性恐懼,不願意走出舒適區,不願意冒險、嘗試,患得患失、前怕狼後怕虎。身外的大環境瞬息萬變,自己卻坐吃山空,最後只能溫水煮青蛙、淪爲時代的淘汰品。

相比之下,同爲劉氏宗親,出身基層的劉備卻永遠保持着不知滿足、愈挫愈勇的作風,如飢似渴般尋求着機會的到來,毫不畏懼的擁抱一個又一個的挑戰,織蓆販履之輩,最終卻創造了三分天下的壯舉。

這纔是真正的冒險家、領導者、時代梟雄。至於劉表,最適合他的身份也許只是個名士(也就是如今的知名打工仔)。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