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弱宋能享國三百餘靠的是什麼?看看歷史英主趙匡胤

弱宋能享國三百餘靠的是什麼?看看歷史英主趙匡胤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英主趙匡胤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宋朝在長期與遼國、西夏、金國、蒙古等少數民族國家對峙之時,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並亡於元朝。在這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之下,宋朝也就被冠以“弱宋”名號,但宋朝真的弱嗎?

自秦開始,實現大一統的朝代,統治時間超過二百年的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只有五個,分別是漢、唐、宋、明、清。在古代封建帝國制度之下,一個王朝想要國詐綿長,其實要比“強大”更難,橫掃六合併吞八荒的秦朝,只短短存在了十五年,具有開皇之治的隋王朝,也只有三十七年,征服亞歐大陸的元朝,夠強大了吧,才堅持了九十八年,就被朱元璋打跑回到漠北繼續放羊了。

周邊強敵環視

一個“孱弱”的宋朝,無時無刻不是在打戰就是在打戰路上的王朝,卻頑強地存活了三百多年,這其中有諸多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弱宋能享國三百餘靠的是什麼?看看歷史英主趙匡胤

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特點,雖然歷經磨難,但同時具有一種強大的修復能力,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等一系列的輝煌文化,都被外族侵略而中斷,只有古老的中華民族雖然有時會飽經滄桑,但卻也一直屹立,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蹟,我想是因爲中華民族這個族羣具有祖宗保佑,往往危難之際總有一些人站出來,力挽狂瀾。宋王朝,就是在五代這個“最差”的時代,重建並大放異彩的王朝。

五代的“最差”,是因爲它戰亂不斷,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當中,大文豪歐陽修就曾經感嘆:五代亂到了極點,臣子殺害君主,兒子殺害父親,當街殺人不計其數,不知禮義廉恥之人比比皆是。

在這個禮儀崩壞的時代,前後出現了三位英主,後周太祖郭威、後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後周太祖郭威,原本是一介平民,從小兵開始做起,直至後漢最高將領,最後代漢自立,建立了後周,周太祖郭威英明能幹,可惜的是代漢立周沒有多少年就病逝了,由於他的親生兒子全部被殺,無奈之下只好把皇位傳給了妻侄柴榮,就是周世宗。

柴榮其實和郭威差不多,一樣的精明能幹,而且簡樸節約,深得當時百姓的擁戴,此時的趙匡胤還只是柴榮手下一員將領,公元959年,柴榮正想一展心中抱負,親自率軍北伐遼國,在兩個月的時間裏幾乎攻到幽州,可惜的是,最後因病駕崩,把皇位傳給了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第二年“陳橋兵變”趙匡胤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宋太祖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趙匡胤推行了一系列的治國方針,獎勵農桑,減輕徭役、整頓官員,很快就把這個歷經長達幾十上百年的戰爭創傷治好了,雖然這個是在後周的基礎上,但也確實是在趙匡胤的手上才完成的,並且迅速把宋王朝推向了繁榮,出現了“建隆之治”。

弱宋能享國三百餘靠的是什麼?看看歷史英主趙匡胤 第2張

趙匡胤從一個小兵,最後成爲宋王朝的開創者,實屬不易。至於“陳橋兵變”這事,並沒有具體證據說明到底是自己授意還是真的無心,我們暫且不說。

王夫之在《宋論》裏說,堯舜之後,中國盛世一共出現三個。第一個,漢代的文景之治,但只堅持了二代,第二個,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但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基本名存實亡。第三個,就是北宋的盛世,由開國皇帝趙匡胤締造,期間歷經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宋仁宗趙禎、宋英宗趙曙,歷經五世。王夫之給於趙匡胤極高的評價:光武之後,太祖其迥出矣。

趙匡胤所建立的宋王朝,往往被人病垢爲“弱宋”,其實最主要就是軍事力量上,宋朝軍事力量真的很弱小嗎?這個局面是趙匡胤一手造成的嗎?

第一、趙匡胤建國之後的策略,所做法符合大一統王朝的做法

宋開國之後,趙匡胤聽從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方針,致力於全國一統,因爲當時的上至君王,下至朝臣都是從亂世之中活下來的,深刻了解騎兵是怎樣一個強大的存在,特別是從小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制定這個策略就是鞏固自己的後方,使國力強大,隨後在進行北伐,趙匡胤三次親征北伐就能看出,趙匡胤一直沒有放棄北方。

宋朝在對周邊少數民族國家以及部落作戰中,其實都是贏多輸少,比如:宋遼之戰、宋夏之戰、宋金之戰、宋蒙之戰全部統計下來,宋朝的勝率都維持在70%以上,因爲如果沒有這麼高的勝率,那麼宋朝很快就會覆滅。

燕雲戰略位置極爲重要

其中緣由大家都很清楚,宋朝作戰,都是以擊潰爲主,殲滅是難以想象的,因爲沒有北方屏障,宋王朝時時刻刻都處於危險當中,北方的少數民族,隨時都能越過黃河天險,逼近開封,如果有北方屏障,甚至是一塊產馬地也行,宋朝都不會這麼被動,只能依靠城池作戰,就算是在城池攻防作戰之後獲得勝利,擊潰了敵軍,但因爲沒有馬,無法進行追擊,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被動局面。

弱宋能享國三百餘靠的是什麼?看看歷史英主趙匡胤 第3張

宋朝時期的“三冗”之一的兵冗,就是由於長期被北方少數民族打草谷以及天災人禍,許多丟失田地或者處於極度不安全境地的老百姓就會被編爲湘軍,從而導致的。

第二、趙匡胤限制武將權力,給予諸多鉗制,其實主要還是講文武平衡

“杯酒釋兵權”的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詳,那麼這樣做,縱然是有預防再次出現黃袍加身的緣故,但更多的是爲了加強中央集權,預防武將的作用其實很少。

趙匡胤與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大殺功臣相比,這樣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這樣對於武將來說相對溫和,從而被視爲寬和的典範,除了漢光武帝劉秀以及唐太宗李世民,誰還能做到這樣共富貴。

後世之人根據“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等理由,認爲宋朝“重文仰武”的祖宗家法是趙匡胤定下的基調,其實不是的,其實這種嚴重的“重文仰武”現象應該是由宋太宗趙光義發起的,趙光義創立的“陣圖”,用兵打戰必須嚴格按照陣圖,不然就得受到處置,戰場之道,瞬息萬變,這陣圖嚴重違反了用兵之道,這也就是後來文人敢領兵作戰的底氣所在,一步一個筆畫,誰都可以的,好水川之戰,韓琦大敗就能說明問題。

在趙匡胤看來,任用文士只是消除武將帶來的潛在亂政天下的危害,文臣只是制衡武將的一種手段,爲了國家安定,這也是必要的手段。

弱宋能享國三百餘靠的是什麼?看看歷史英主趙匡胤 第4張

趙匡胤實行“杯酒釋兵權”之後,也曾提拔年輕將領,放手讓他們建功立業,從潘美、曹彬等年輕將領崛起就能看出。

宋朝在建立之初,就設立了兵器司,主管兵器、鎧甲等作戰武器的研製以及打造,這也是趙匡胤深知沒有騎兵,只能在武器上做出改變,這也是爲什麼宋王朝在外出對戰,陣地戰中能夠略勝一籌的原因。

事實上,直到去世前,趙匡胤都還在爲統一而努力,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衆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爲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作爲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王朝的締造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啓後的重要人物。趙匡胤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得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爲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公元976年的一個夜晚,“燭影斧聲”事件之下,一代英主就此落下帷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