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元好問爲後世做出了哪些貢獻?他爲什麼指的我們銘記?

元好問爲後世做出了哪些貢獻?他爲什麼指的我們銘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元好問,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在宋朝之後,國家政局出現了大震盪,之後出現了一個朝代金朝,金朝這個朝代大家可能不熟悉,它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治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金朝存才的時間達到119年,金朝朝代雖然小且時間短,但是在這樣段的時間裏卻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歷史人物,像元好問就是其中一個,說起元好問大家可能不熟悉,他是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有着遺山先生之稱,元好問這三個字對於我們來說可能很陌生,但是他卻是一位做出了很大貢獻的歷史人物,首先他是一位文學家,他留下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他還是一位愛國、爲保護中原文化做出貢獻的人。

元好問爲後世做出了哪些貢獻?他爲什麼指的我們銘記?

被譽爲“神童”元好問出生於一個士大夫家庭中,也算是書香世家了,他的父親元德明曾多次科考不中,最後回鄉以教書爲業。元好問出生之後,由於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沒有兒子,而他的父親元德明卻有三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傳統習俗,元好問出生不久之後就被過繼給叔父元格做兒子,之後元格要去掖縣上任,於是便帶着元好問一起去了。元好問十分聰明,天資聰穎,《元詩選》中記載:“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目。”元好問十一歲時,元格在冀州任職,元好問在這裏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的賞識,史料記載“愛其俊爽,教之爲文”,十四歲時,元好問師從陵川的郝晉卿,元好問十七歲時,元格被罷職,但是爲了元好問的學習,元格一直住在陵川,直到元好問完成學業,他才帶着他離開陵川。

科舉場上失敗五次元好問從小就被稱爲神童,且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六歲的他參加了第一次科舉考試,當時金章宗規定免除鄉試,可以直接參加府試,於是元好問便去幷州參加府試,但是榜上無名,三年之後,學有所成的元好問又一次去參加府試,但是又未通過。元好問接受了兩次打擊,他覺得是他學習的不夠多,他便回到故鄉,在遺山讀書,並稱自己爲遺山先生,崇慶元年,元好問參加了第三次科舉考試,結果依然跟前兩次一樣,當時金朝也面臨着蒙古的攻擊,並且戰敗了,元好問頓時情緒十分低落,一面是自己科舉的失意,一面是國家的敗仗。

元好問爲後世做出了哪些貢獻?他爲什麼指的我們銘記? 第2張

後來元好問提起精神參加了第四次考試,雖然也沒中,但是這次的結果卻比前幾次要好,他通過應試的機會,並且結交到了一些朝中的大臣,像趙秉文、楊雲翼、雷淵、李晏等人,元好問經常與他們一起作詩,元好問著作的《箕山》、《元魯縣琴臺》深得禮部尚書趙秉文的賞識,之後因此名震京師,被稱爲“元才子”,元好問二十八歲的時候再一次的參加了科舉,但是仍然沒有成功,五次科考,五次失意,元好問雖有失意,但是他一直堅持着,不放棄,一直勇往直前。

仕途不順,亡國不忘保護才人興定五年的時候,三十二歲的元好問終於科舉成功,進士及第,但是由於科場中的糾紛,元好問被誣陷爲“元氏黨人”,一氣之下他選擇了不就任,後被任爲史院編修,雖然是一個官職,但是他的生活卻很艱苦,一年之後,他不甘於這清苦的官職便辭官回到登封,這期間他撰寫了《杜詩學》。正大三年的時候,元好問任河南的縣令,不久因母親病逝回鄉丁憂,正大八年,元好問調任南陽縣令,他在任職期間大力改革,整頓吏治,成績斐然,《南陽縣誌》中記載:“南陽大縣,兵民十餘萬,(元好問)帥府令鎮撫,甚存威惠”。

元好問爲後世做出了哪些貢獻?他爲什麼指的我們銘記? 第3張

天興二年的時候,蒙古軍包圍了汴京,金哀宗逃出了京城,而元好問等許多大臣、文人儒士被圍在其中,當時因爲金哀宗逃出去了,城中無主,大臣崔立便帶領大家投降,投降之後蒙古要求金朝的朝臣爲蒙古立碑歌功頌德,其中被迫的寫的就有元好問,元好問雖然也寫了,但是他對這種行爲感到不恥,後來元好問還向蒙古國的中書令耶律楚材舉薦了五十多個中原儒士、學士,希望蒙古國可以重用他們,耶律楚材聽取了元好問的建議,這些儒士、學士大多數都受到了蒙古國的重用,這對保護中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時耶律楚材也十分欣賞元好問的才華,希望他可以成爲蒙古的大臣,但是元好問拒絕了,一是自己的年紀大了,他不想在步入仕途了,二是他不想爲滅掉自己國家的出力效力,最終元好問回到家鄉隱居,交友遊玩,寫作著詩。

張景星在《阮詩別裁序》中評價他:“遺山未嘗仕元,而巨手開先,冠絕於時,固不必言。”《金史》中也曾評價他:“王庭筠、党懷英、元好問自足知名異代。”元好問一生頗有才華,但是卻未能在官場大顯身手,無盡的志向只能抒發在自己的作品當中,亡國之後,他靠着自己的力量使金朝的儒士得到了重用,是中原文化得到了傳承,保護了中原文化,元好問一生操勞卻名聲不大,這樣爲後世做出貢獻的人應該值得我們銘記。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