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韓信和項羽相比 兩人的軍事能力誰更勝一籌

韓信和項羽相比 兩人的軍事能力誰更勝一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韓信和項羽,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若各用一個字來形容韓信與項羽的用兵特點,那麼前者是巧、後者則是強。而我們常說:“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技巧都是徒然”。在規模相近的情況下,韓信是無法戰勝項羽的。

一、項羽靠着勇力打仗、只是一名莽夫?這是錯覺

出於劇情衝突性、戲劇性的需要,如今的影視劇把項羽塑造成了這麼一個形象: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力大無窮,打仗生猛,靠着力量硬鋼無數計謀百出的對手。待人則吹鬍子瞪眼,活脫脫一個莽夫形象。(沒錯,我說的是下圖這個版本的項羽)

韓信和項羽相比 兩人的軍事能力誰更勝一籌

但這只是舞臺塑造的需要。史書中的項羽,其實是個“斯文人”,比如韓信這樣評價自己的老上司: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

活脫脫一個軟心腸的性情中人。但當他發怒時,則威力無窮:

項王暗噁叱吒,千人皆廢

一人發飆,千人戰戰兢兢,這是什麼樣的氣場?

而且人家是正兒八經的學過兵法的: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氏世代名將,項羽祖父項燕曾擊敗秦將李信,後來面對秦國傾國之兵時才敗給了王翦。那麼,項羽“略知其意”後不願意進一步研究,是否說明他學的不精?

韓信和項羽相比 兩人的軍事能力誰更勝一籌 第2張

不能這麼理解。我們學生時代遇到的真正學霸,大多是不需要頭懸樑、錐刺股的;在天分面前,刻苦只是一種“事倍功半”的無奈之舉。

項羽大概就是這類人。他之前學文化知識、練習劍法也都是半途而廢,那我們有沒有在任何史料中,發現他文化水平低、劍術低劣的記載?

幾千年的歷史上,用兵如神的軍事家數不勝數,但能被所有人公認爲霸王的則只有一人;按照邏輯來講,不靠兵法、僅憑勇猛就可以“身七十餘戰,未嘗敗北”,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嗎?

歷史上不存在李元霸那樣的傳說,打仗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某一個人的武力能決定的。項羽戰無不勝、屢屢以少勝多,靠的是一流的軍事嗅覺、對戰場形勢的精準判斷、對地形的最大化利用,以及他本人身先士卒的強大感召力。

比如在彭城之戰中,他正是以突襲讓漢軍猝不及防、軍陣大亂,其後被趕入泗水、睢水淹死了20多萬人;如果兩軍正面硬扛,他的三萬輕騎兵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擊潰56萬漢軍。

韓信和項羽相比 兩人的軍事能力誰更勝一籌 第3張

二、韓信打仗,則是以巧取勝,而且在他身上能看到項羽的影響

韓信沒有項羽那種氣勢與感召力,但卻將計謀發揮到極致。不過我們看他的一些戰例,很容易有這樣一種感覺:他的兵法汲取了項羽的經驗。

我們都知道,韓信起先跟隨項梁,但連跟大佬對話的機會都沒有;後來又去當項羽的貼身護衛,終於有了機會接觸領導,不過對方對他並不感冒,多次獻計都不被採用,其後不得已才改投他人。

雖然韓信熟讀兵書,但若脫離了實戰經驗,很容易淪爲紙上談兵;而跟隨項氏的經歷,很好地彌補了這個不足。在《史記》等史料中,並沒有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記載,只是說“漢王引兵從故道出”,或者“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大概是劉邦自己的戰略。韓信的成名之戰,是背水一戰擊敗趙軍。這一戰,韓信複製了項羽在鉅鹿破釜沉舟的經典案例,以數萬人馬擊敗號稱二十萬的趙軍。

韓信的另一大經典戰術,是利用河水擊敗驕傲自大的楚江龍且,將《孫子兵法中》“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這一主張發揮得淋漓盡致。這與之前項羽的彭城之戰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要知道,韓信也參與了彭城之戰,而且目睹了己方的大潰敗。

韓信和項羽相比 兩人的軍事能力誰更勝一籌 第4張

三、劉邦戰勝項羽,是借用了“田忌賽馬”的道理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韓信跟隨劉邦佔領彭城,其後遭遇大敗:

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

有韓信助陣的56萬漢軍,此戰輸得一敗塗地:

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死者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爲楚所擠,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水爲之不流

也許經此一戰,韓信終於明白了水的威力,對於孫子所說的“地形者,兵之助也”也有了深入骨髓的體會。

而且在之前,漢軍東出關中時,曾被項羽輕易阻擋:“項王聞之,發兵距之陽夏,不得前”。如此的實力差距,再加上其後張良“如約即止,不敢東”的說辭,讓項羽放鬆了警惕,調轉主要精力對付齊國,劉邦韓信等人才有機會溜出關中。

其後,劉邦選擇了讓自己在正面硬耗項羽,而讓韓信、彭越等人平定北方,可能是借鑑了“田忌賽馬”的道理:

當初韓信登臺拜將後,就提出了應對項羽這種絕世猛人的策略。對抗項羽,不可能指望戰勝他,只能用、消耗戰、政治戰、外交戰拖垮他。因此,漢軍正面主力的任務,是把項羽及其資源牢牢拖在第一線,其後團結一切力量,派遣奇兵從北方襲擾楚國的戰略大後方。

而正面將領的任務,不是要多麼能打,而是要能耗;畢竟你再能打,在力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很難戰勝項羽。因此,正面選手不能用漢軍的“一等馬”韓信,而是用雖然軍事能力一般,但卻善於籠絡人心、如同打不死小強般的“中等馬”劉邦;拖住項羽這種千里馬後,再由韓信前去對決龍且等楚軍的中下等馬,劉邦纔有整體獲勝的機會。

在垓下之圍前,劉邦追擊“兵疲食盡”的項羽,反而再度遭受對方羞辱:“信、越不至,楚擊漢軍,大破之”;最終靠着封王的許諾,漢軍終於集結了全部力量,依靠絕對的人數優勢,對早已疲憊不堪、糧草斷絕的楚軍實現了合圍。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仍困不住“兵少,食盡”的項羽,讓對方率領數百人突圍而走。

韓信和項羽相比 兩人的軍事能力誰更勝一籌 第5張

最後做個總結:爲什麼說韓信打不過項羽?作爲曾經的同僚,二人互相瞭解;但是,互相的瞭解,首先被削弱的一定是韓信的“巧”,而不是項羽的絕對之“強”;

韓信的計策,遇到精於帶兵的項羽,一定會大打折扣;但項羽的卓越帶兵能力與強大戰鬥力,並不會被韓信限制。

因此,楚漢相爭,最終戰勝項羽的是劉邦,而非兵仙韓信。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