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繻葛之戰對鄭莊公而言意味着什麼?鄭莊公是如何韜光養晦成就霸業的?

繻葛之戰對鄭莊公而言意味着什麼?鄭莊公是如何韜光養晦成就霸業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鄭莊公的故事。

繻葛之戰,鄭莊公重創周桓王軍隊,使得周天子從此顏面掃地,對其他諸侯國的話語權從此一落千丈。鄭莊公也就此開啓了霸主之路,不過鄭莊公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其實多虧了他善於隱忍的性格,不然他可能連鄭國君主之位都坐不穩。因爲鄭莊公是難產,因此他的母親武姜並不喜歡她,武姜更加寵愛次子叔段。這兄弟倆之間的明爭暗鬥,對於鄭莊公來說是他早期最難也是最關鍵的一仗。

繻葛之戰對鄭莊公而言意味着什麼?鄭莊公是如何韜光養晦成就霸業的?

1、"出生不順"帶來的屈辱

鄭莊公系鄭國第三位國君,鄭武公與武姜於公元前757年所生的長子。因他的母親武姜生他時頗爲不順,有難產說、閉月說、醒覺說、悶臍說等各種關於他出生困難的說法,以致他一出生,就嚇壞了他的母親,視之爲"怪胎",給他取名"寤生",至此極不待見他。

武姜後來有了二胎,生下寤生的弟弟叔段,他出生時很是順利,長大後身材高大,且白白淨淨,又武藝高強。弟弟叔段便得到母親武姜的偏愛,視之爲寶貝兒子,備加喜歡。

這在司馬遷所著《史記》中有明確記載:"武公十年,娶申侯女爲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

寤生漸漸長大後,見母親不愛自己,就懂得了忍耐和接受。他沒有哭訴母親的偏心,開始選擇討好父親鄭武公,經常向父親請安,隨時向父親請教學習。

鄭武公原本是不偏心的雄主,見長子寤生聰慧好學,仍按帝制立寤生爲皇太子。

由此,寤生便追隨父親東征西戰,在未雨綢繆、勵精圖治中得到極好鍛鍊,成長爲富有才華韜略的儲君。

母親武姜見寤生得父親看重,更加不滿,時時向鄭武公吹枕頭風,要求廢去大兒子寤生的太子之位,改立小兒子段爲太子。

鄭武公始終沒答應,對武姜說:"長幼有序,豈可亂來,況寤生無過,焉能輕易廢之。"後爲了平衡寤生弟兄間的關係,也爲了安撫武姜,便將共城這個地方明確爲小兒子段的封地。這就是叔段稱爲"共叔段"的由來。

繻葛之戰對鄭莊公而言意味着什麼?鄭莊公是如何韜光養晦成就霸業的? 第2張

鄭武公二十年,也就是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病逝後,太子寤生得以平穩繼位,這就是鄭莊公。

對此,偏愛小兒子段的母親武姜很不高興,又使幺娥子發難大兒子鄭莊公,說:

"你繼承父親這麼大的國家,你的弟弟段還在共城這個小地方,你於心何忍呢?把制邑制封給他吧。"

早已學會隱忍的鄭莊公不露形色,其實他對母親的發難心知肚明,考慮到擔上不孝的罵名也不好。但制邑這個地方特別險要又易守難攻,絕不能留給叔段,他便頗有玄機地笑着回覆母親武姜:"將京城作爲弟弟叔段的封地吧,這個地方富庶,與都城滎陽同列鄭國的兩大要邑呢。"

武姜大爲高興,其慾望得到滿足後,便讓小兒子段高高興興地到新封地上任去了。臨行前,武姜還要求小兒子段去京城好好準備,她在滎陽負責裏應外合,一有時機就造反,推翻哥哥鄭莊公,自己當國君。

其時,武姜哪裏知道京城雖說富庶,但一馬平川,並不是要隘之城。更何況,鄭莊公已經明白母親的想法,防備着呢。

叔段在京城"繕甲治兵"全面掌握軍權的行爲,鄭莊公早已派探子監視着。自以爲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番的叔段根本不察,還開始囂張跋扈起來,被京城百姓戲稱爲"京城大叔"。

2、隱忍的長期算計,最終"克段於鄢"

叔段的一舉一動讓鄭莊公瞭然於胸,他迅速令手下大臣制定周密的防禦之策,對其在京城胡作非爲假裝不知,明面上還不時向母親武姜請安問候,一點也不着急,有意看母親怎樣幫助他的小兒子如何造反,好取得確鑿證據後徹底剿殺。

武姜與叔段在渾然不覺下,還認爲鄭莊公憨態可掬,沒什麼本事,一待時機成熟,取代他是分分鐘的事。

於是,叔段便在京城日日練兵,還將毗鄰的西部、北部公共地盤佔爲己有。

監視叔段的探子回來向鄭莊公報告時,鄭莊公極善隱忍的性格又顯示出來,他淡淡地對報告之人說:"好,我知道了。你下去繼續打探。"之後鄭莊公便任由叔段侵佔公共地盤,不管不問。

鄭莊公此舉可急壞了身邊的大夫公子呂,要求即刻出兵討伐叔段,不能再任其坐大。鄭莊公此時才微笑着對公子呂說:

"不急,現在還不是時候。目前還不能傷弟兄之情,不能讓母親傷心。待母親與兄弟叔段聯合起來真正反叛時,有了罪證,那時出兵剿滅才名正言順,母親也無話可說。"

你看,這就是善於隱忍的鄭莊公,其城府之深讓人不寒而慄。

史書上有明確記載,說鄭莊公對弟弟叔段的行爲原本不屑,曰"無庸,將自及";"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也會崩潰的。"

這說明鄭莊公早已胸有成竹,只是坐等時機罷了。就在公元前722年,他令公子呂暗中在都城滎陽屯重兵以待,自己假意要離開都城去朝拜周平王。

繻葛之戰對鄭莊公而言意味着什麼?鄭莊公是如何韜光養晦成就霸業的? 第3張

那時,各諸侯國朝拜周天子是慣例與禮節。得知消息的母親武姜大喜,根本不察這是鄭莊公預設的計謀,還認爲造反時機已到,馬上修書給小兒子說,可以起兵反叛了。

叔段在京邑剛一率兵造反起事,鄭莊公第一時間就得知消息,便令公子呂率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討伐叔段,將其叛亂徹底剿殺。叔段最終無處可逃,無奈撥劍自刎,臨終前,痛苦地說了句:"是我媽坑了我啊"。

這就是史書上稱之爲鄭伯"克段於鄢"的記載,因鄭莊公太於隱忍狠毒,被後人說成"老奸",連司馬遷對他也不怎麼看好,便說他是"鄭伯",沒稱"鄭莊公"。

鄭莊公清除弟弟後,對母親那樣極端的偏心當時很生氣,將她安置在城潁,誓稱"不到黃泉,不再相見。"

後來,鄭莊公爲了高揚"孝道",假意聽從城潁地方官潁考叔的建議:挖地挖到泉水,在隧道中相見,就沒有人說違誓了。

鄭莊公便令人挖掘隧道,與母親武姜見面和好如初,還留下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趣聞:

鄭莊公在隧道即賦歌道:"隧道之中,其樂融融。"他的母親武姜當即迴應:"隧道之外,其樂無窮。"

這就是"掘地見母"的故事。後來人們笑評鄭莊公:"既逐叔段,又未留不悌的罵名;既懲罰了母親,又未留不孝的罵名。"

3、韜光養晦成就霸業

當時的鄭國,儘管國勢日隆,在鄭莊公"重農興商"下發展很快,但畢竟土地面積有限,不過就是今天的鄭州以及周邊洛陽、開封、平頂山等區域。

鄭國與齊、魯等中原大國相比,還是差距很大。更何況周邊的衛、宋、陳、蔡等鄰國對鄭國的發展倍感壓力,便聯合起來與鄭國爲敵。

在這樣的形勢下,極善隱忍的鄭莊公便制定了"遠交近攻、借強制弱"的外交策略。

鄭莊公於公元前720年,先與齊國結盟,密切往來。後於公元前717年,乘魯、宋兩國交惡之機,與魯國結交;公元前715年,鄭莊公進一步與魯國交好,將泰山附近的祊田與魯國的許田交換,由祭泰山改祭周公;公元前711年,追贈璧玉,與魯國結盟,言"如果違背盟約,就不能保全國家……。"

如此等等,鄭莊公得與強大的齊、魯等國交好。之後,他便"借強制弱",穩穩的與近鄰搞好關係。

在齊僖公的幫助下,鄭莊公與宋國、衛國會見於溫邑,又於瓦屋結盟,摒棄了公元前719年雙方在東門戰役結下的怨仇。

這東門戰役,可是當年衛國聯合宋、陳、蔡等鄰國攻打鄭國的戰爭,那時,鄭國的稻穀也被搶割,丟盡了面子。此一時,彼一時,爲贏得安寧的發展環境,鄭莊公說放下就放下了。若他沒有善於隱忍的胸懷,是斷難從容地做到如此境界的。

鄭莊公更會隱忍的是於公元前716年與陳國重修於好,當陳恆公請求將女兒嫁給鄭國的公子忽時,鄭莊公當即同意,並派良佐即刻到陳國會盟。

由此,鄭國在系列"遠交近攻、借強制弱"下,營造了最好的發展環境,成爲鄭國曆史上發展得最好、最強盛的時期,迅速登上"春秋第一霸"的寶座。

難怪鄭莊公得到如此點評:“春秋時候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他對國內鬥爭和國際鬥爭都很懂得策略。"

繻葛之戰對鄭莊公而言意味着什麼?鄭莊公是如何韜光養晦成就霸業的? 第4張

4、隱忍之術發揮極至

因那時的周天子名義上仍是各諸侯國的共主,但鄭莊公卻根據鄭國的情況時而與周天子分庭抗禮,時而又把好言歡。可謂"給了一巴掌,又笑着遞來一顆甜棗"的霸主,時稱"老奸"。

周平王駕崩後,太子狐即位,這就是周桓王。因周桓王當太子時,曾在鄭國當過人質,他繼位後有意整治鄭莊公,當即免去了鄭莊公卿士之位。

鄭莊公爲了立威,便派正卿祭足率兵跑到王畿之地,搶收了周桓王的小麥和稻穀。

接着,鄭莊公又聯合齊、魯兩國,"假命伐宋",攻下兩城城池後班師回朝。

周桓王大怒,於公元前707年親率大軍討伐鄭國,被鄭國大將祝聘用箭射傷(史稱"箭射周王")。鄭莊公由此取得有名的"繻葛之戰"大勝,之後,他馬上得了便宜便賣乖,即派人到周桓王那裏道歉,慰問天子及羣臣。

鄭莊公私下卻告訴手下,說:"君子不希望過分地佔人上風,更何況是面對周天子?"

其實,那時鄭莊公雖說有實力,但畢竟是小國,又處在各諸侯國虎視眈眈中,也不敢過分地威逼周天子,便適可而止。

這就是鄭莊公,既顯示自己的力量不受蠶食,又採取了他的強項極善隱忍之術,穩住了共主周天子,不斷相機行事推行自己的霸業。

鄭國率先稱霸後,鄭莊公也被稱之爲奸雄鼻祖。三國時魏王曹操即從他那裏傳承了衣鉢,在東漢末年成爲割據北方的最大梟雄。

不過,鄭莊公縱然善於隱忍,但過於陰毒,也只是稱雄一時,公元前701年即去世,享年五十七歲。鄭莊公駕崩後,其子公子忽繼位,史稱鄭昭公。由於公子忽的能力平平,兼之又發生兄弟之間爭奪君位的內訌,鄭國由此便慢慢衰落。到公元前375年,鄭國最終被韓國吞併,共立國432年曆經21帝。

可見,承受委屈善於忍讓原本是難能可貴的品質,但作爲權謀來用,偷奸耍滑陰毒地算計於人,違背了人倫天道,最終也受"天譴"。

還是與人爲善、正大光明爲好,是爲記。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