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湯斌在歷史上是何形象?他的諡號是怎麼來的?

湯斌在歷史上是何形象?他的諡號是怎麼來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正是中國古代諡號,在唐朝以後是每個文官夢寐以求想得到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提到“文正”,曾國藩“曾文正公”便脫口而出,但是,曾國藩雖然被稱爲是文官中的“完人”但後世對他的爭議一直未斷。

其實,在清朝278年的歷史裏,一共有8位文臣被諡“文正”,這8位大臣中,第一個得此諡號的,便是湯斌。而湯斌和曾國藩不同,他被諡“文正”可謂名副其實。

一、湯“青天”

《清史稿》記載

湯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賊陷睢州,母趙殉節死,事具明史列女傳。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順治二年,奉父還裏。

湯斌有一個不堪回首的童年,他的母親是位剛烈女子,因深陷流寇作亂,殉節而死,因此在《明史·列女傳》中留名。湯斌生於明末,國破家亡他都經歷過。

湯斌在歷史上是何形象?他的諡號是怎麼來的?

縱觀歷史,許多優秀人物年輕時,總是千磨萬礪。湯斌漸漸長大,親眼見證了李自成大順政權的崛起,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和明朝的滅亡。只有貼近底層,目睹百姓疾苦,纔有可能產生一顆“爲萬民請命”的悲憫之心。湯斌與魏象樞看透了明亡的本質,這才立下爲民請命,爲百姓做好官這樣的中正志向。

順治九年,時年25歲的湯斌,中進士,正式開始踏入仕途,授從七品國史院檢討。在此期間,湯斌不僅一起陪着順治讀過書,還給三阿哥玄燁(後來的康熙帝)講過課。在康熙的印象中,湯斌的學問一直是極好的。

據《清史稿》記載,湯斌僅在中進士的第三年,便做了正四品的官員,這個晉升速度令人咂舌。當時,順治以其“品行清端,才猷瞻裕”提拔其做了正四品的陝西潼關道員,足見湯斌之不凡。

道員,即道臺,主管一方行政,介於巡撫和知府之間,也算是一方封疆“大吏”,正式上任陝西潼關道員那一天,湯斌便做了一件有趣的事。

按照清朝的官吏,封疆大吏到地方上任,每到一個地方,地方官員是要根據其品秩,親自迎接,再將他八擡大轎請到所在衙臺,聆聽訓示的。因此,這也成爲不少地方官員,向上司溜鬚拍馬的絕佳機會。許多靠貪腐拍馬上位的地方墨吏,往往會搜刮民脂民膏,在長官到了之後,除了基本的官場迎接,還會特意備下珍饈海味爲之接風洗塵,再贈之以重禮。

因此,湯斌上任那一天,直接讓僕人買來三匹蹩腳老騾子,一匹自己騎,一匹給僕人,還有一匹,拉了些簡單的衣物便朝陝西顛簸而去。一路上,地方官員一看,都認爲他是個路人,莫說接風洗塵,連正眼看他一眼都沒有。等到湯斌與僕人抵達潼關時,與守關的把總陳述了自己的身份,想讓把總帶着他到道員衙臺,把總卻笑話他:“我瞅着你們二人,和那三匹瘦驢,也沒啥區別,放到滾水裏,也煮不出官味來啊!”

湯斌拿出了上任官印與任命書,這才讓把總大吃一驚。這樣輕車簡從的大官,他還是第一次見,便代爲安排地方官員到其衙臺述職。許多官員初次見面便知道,這位長官不好對付。

宋仁宗時期,名臣包拯以鐵面無私,不畏強權,一心爲民辦案申冤而被冠以“包青天”享譽海內。湯斌在任九年,一直恪盡職守,清廉剛正,同時大力打擊地方貪官污吏,一心爲百姓做了不少利在民生的實事,在百姓之間,亦有“湯青天”之稱,頗受百姓愛戴。

二、幸與不幸

封建社會的官員,最害怕的事情莫過於“丁憂”,一旦家中父母去世,官員需要回鄉守孝三年(其實是27個月 ),在這期間,他的官職要到吏部覈銷,等三年守孝期滿,重新到吏部報道,等待安排新職位。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湯斌是極其“不幸”的。因爲在康熙三年,湯斌的父親去世了,他丁憂歸家。當時康熙帝年紀尚幼,雖然湯斌曾教過自己,但三年不聞其名,康熙很快便將湯斌忘記了。

等到湯斌丁憂結束,到吏部報道時,吏部一些人聽聞湯斌爲官太過清廉,對待同僚太過嚴苛,便沒有給湯斌安排好的崗位。就這樣,湯斌被放任了15年。

說湯斌無意仕途,那是假的。但湯斌性格耿直,他不願託關係走後門,於是就一直被吏部“冷落”。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段時間對湯斌來說尤爲重要。因爲,縱觀歷史,凡是被諡“文正”的官員,除了他在政治上有所作爲外,在文學、理學上還要有一定的造詣。湯斌恰好趁這些年,在學術與思想開始有了更加長足的進步,開始學習理學,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一方法論。湯斌尤爲推崇明朝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併爲其日後從政所學經世致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王陽明認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康熙十八年,康熙下令舉行博學鴻儒科考試,爲國家選拔出色的人才,湯斌欣然應試,一舉拔得頭籌,康熙看到湯斌的名字,這纔想起當年的這位老師,於是,湯斌再被選爲翰林院侍講,享五品秩。

湯斌在歷史上是何形象?他的諡號是怎麼來的? 第2張

此時,康熙已經26歲,且帝王養成,百官鹹服。在翰林院供職的湯斌,學識頗受康熙賞識,不僅時常向其垂詢經史學識,還讓他一起負責太子胤礽的蒙學。

三、豆腐,豆腐,豆腐

湯斌最令人嘖嘖稱道的是兩件事。

第一件是其離開江蘇赴京上任禮部尚書時,江蘇百姓爲其罷市三日,在街邊小巷焚香而拜,爲其送別祈福,震驚朝野。

第二件事是湯斌素有“湯豆腐”之稱,爲官兩袖清風,死的時候只有俸銀八兩,連棺材板都是朋友湊錢爲其買的。

那麼,湯斌到任江蘇巡撫時,到底做了哪些大好事,纔會讓百姓如此愛戴呢?曾先爲一方封疆大吏,再爲京官重臣,死時卻僅有2兩俸銀,其背後又有哪些不爲人知的故事呢?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五》:

江寧巡撫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學名者,言行或相悖。朕聞湯斌從孫奇逢學,有操守,可補江寧巡撫。”

康熙二十三年,湯斌已被任爲內閣學士,輔助康熙處理國政,備受信賴。當時,江蘇巡撫位置空了出來,吏部開始遴選推薦合適的官員。

當時,江南一帶民風奢華,百姓不事農桑,官員到任,極易沾染地方萎靡奢華之風,成爲貪官墨吏。康熙認爲,必須選擇一位品行操守與能力俱是上佳的官員才行,於是選中了湯斌,對內閣說:“今京官爲道學者,或知行不一。朕久聞湯斌師於孫奇逢,德操俱佳,知行合一,或可補江寧巡撫!”

等到湯斌準備離京赴任的時候,康熙又賜其鞍馬一、表裏十、銀五百。復賜御書三軸,曰:“今當遠離,展此如對朕也!”

意思是對湯斌說,你以後應當時常看着我給你寫的字,用來警醒自己,爲民做事。

湯斌初任江寧巡撫時,便遇到了第一個大難題。

上一任江蘇巡撫餘國柱,乃是權臣明珠的黨羽,他並不是一個好官,在任期間,只一心想着欺上瞞下,升官發財,對真正事關地方民生的要事,多有敷衍,這讓百姓苦不堪言。

當初淮安、揚州兩個地方鬧水災,實際上所積洪澇,已經無法耕種水稻糧食,然而餘國柱卻爲了按時足額收繳賦稅,對上粉飾政績,對下抽絲盤剝,仍舊向朝廷上奏“淮安、揚州兩地的田還可以耕種,明年應當照例徵收賦稅。”使得百姓怨聲載道,夾道而哭。

湯斌上任後,聽說了此事,第一時間便趕赴淮安、揚州實地考察,發現水位雖已退去,但是泥田還是沒有露出來,讓百姓耕種糧食,隔年上繳賦稅糧食,無異於把人架在火上烤,於是上奏康熙,廢除了此前餘國柱的建議。淮安、揚州兩地的百姓聽到賦稅免除的消息,知道這是他們新上任巡撫湯斌的功勞,紛紛對其感恩戴德,很多百姓自發至巡撫衙臺,叩謝其恩情。

湯斌在歷史上是何形象?他的諡號是怎麼來的? 第3張

當時,因爲康熙對江蘇百姓民風奢侈,商農本末倒置的刻板映像,因此朝廷對江蘇徵收的賦稅是最多的,達到了驚人的六百萬兩白銀。然而,朝廷累加在江蘇百姓身上的田賦、丁銀,數額太大且年限太短,這逼得很多百姓沒有辦法,索性頂着獲罪的罪過,開始放任自流,破罐子破摔。很多地方官員,也自知無法改變這一現狀,也頂着政績不達標被革職查辦的風險,消極怠工。一時之間,江蘇官員百姓一派頹喪萎靡景象,湯斌又上奏康熙,將田機、丁銀,像往年的漕糧一樣,給出一個合理的數目,分年徵收。

朝廷新的賦稅政策一下來,江寧的百姓一片歡呼,大呼湯斌爲“湯青天”,許多人更自發爲其建了生祠,日日爲其焚香祈福,祈禱湯斌身體健康,在江蘇任上久一點兒。

湯斌爲民與做官,大抵如此,對自己更是嚴於律己。

堂堂一方封疆大吏,二品江蘇巡撫,卻有“湯豆腐”的稱謂,因爲其在任時,十分清廉,對吃穿極不講究,十分樸素。湯斌的一位門生到他家中作客,發現湯斌家中一貧如洗,一日三餐沒有肉,最好的菜竟然是豆腐。早上吃臭豆腐,中午吃豆腐,晚上還要喝豆腐湯。

湯斌曾多次和身邊人分享吃豆腐心得說:“豆腐是最好的,既有營養,又平價。幹了可以燜豆腐,稀了便是豆腐腦,臭了便是豆腐乳,還可以做臭豆腐,實在再好不過。”

當時,許多地方官員都以爲自己的長官江蘇巡撫,是一個可以大撈油水的肥差,因此對湯斌的表現,十分狐疑。

一次,湯斌翻閱覈對府裏的花銷,卻突然看到某月某日府裏買了一隻雞,可自己卻毫無印象,於是訓斥僕人:“這隻雞,到底是誰買的?爲什麼沒人告訴我?!”

僕人只得跪着哆哆嗦嗦地說是少爺買的。湯斌聽罷,當即喊來自己的兒子。恰巧地方官員去述職,於是見到湯斌指着其兒子破口大罵:“你以爲這裏是哪裏,是你老家河南睢州麼?你以爲這裏的一隻雞,和你在老家一樣便宜麼?下次要再想吃雞,滾回老家去!男子漢不吃些苦頭,嚼些青菜豆腐菜根子,不學着過苦日子,以後如何安身立命,爲民請命?”

這番話一出,不僅讓其跪着的兒子連連認錯,連順帶站着的官員後背也發涼。湯斌的清廉,很快讓江蘇官民深信不疑,受人尊崇。

四、八兩銀子

康熙二十五年,湯斌在江蘇任上,以其清廉爲民,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已經幹出了名聲。皇帝準備爲太子胤礽選取輔導大臣,於是看中了湯斌,調其回京城任禮部尚書,詹事府詹事,輔導太子治學監國。《清史稿》雲:

二十五年,上爲太子擇輔導臣,廷臣有舉斌者。

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大旱。按照古代封建迷信認爲,只有上行不仁,纔會天降懲罰。如因洪澇、大雪等造成災難,都屬於天譴,主君政,皇帝是要反省自身,降下“罪己詔”的。

而類似於地震、大旱、蝗災、糧食欠收等,主臣政,大臣是要第一時間攬下責任,反躬自省的。

因此,當靈臺郎董漢臣呈上奏章指責大旱不雨時,言辭極爲犀利,瞬間朝野人人自危,紛紛害怕被問責,引起朝政亂象,這讓明珠十分惶恐,擔心惹禍上身,指使大學士王熙上奏說:“董漢臣的言論,是市井小人的思想,應當將他斬立決,則謠言不攻自破,亂像可以得到遏制。”

湯斌在歷史上是何形象?他的諡號是怎麼來的? 第4張

沒多久,和明珠一夥的餘國柱便找到了湯斌,希望其在皇帝面前,痛斥董漢臣的罪過,還說這是明相的意思,湯斌只能表面附和。

果然,沒多久,康熙便找來湯斌,就董漢臣之事,詢問其意見。湯斌卻說:“董漢臣是言官,天行有變,其上奏議論朝政,彈劾官員,正是其本職本分,實在沒有處死的理由啊!對於此事,大臣們都礙於強權而不敢講,只有董漢臣這樣的小官敢講,我們更應該反思啊!”

於是,康熙赦免了董漢臣的罪過,湯斌卻因此得罪了明珠、餘國柱集團。

湯斌在江蘇巡撫時,曾張貼布告痛斥地方官員“愛民有心,救民無術”,此事很快被明黨斷章取義,摘抄出來上奏康熙,說這是湯斌在江蘇巡撫任上時,對朝廷不滿,誹謗朝廷,其心當誅,應當嚴懲。

康熙又召見湯斌詢問此事,然而湯斌卻未加辯解,知道得罪了明黨,誹謗便無休無止,只能說是自己在任時有很多錯誤,請皇帝懲罰。

康熙大概知曉了湯斌的處境,只能對湯斌降下懲罰,將之閒置,湯斌開始致仕在家。

一個月後,康熙得到驚天噩耗,湯斌因疾不治而終,享年61歲。

據說湯斌去世時,因其一生清廉,且薪資多用來資助了窮苦百姓和災民,死時可謂是家徒四壁,躺在一張硬板牀上。家人要爲其舉辦葬禮,找來找去卻只找到八兩銀子。百姓知道後,無不夾道悲呼。

一代大臣,奉獻一生,功勳卓著,死時卻依舊戴罪在身,沒有受到皇帝的撫卹,連棺材板都是時任刑部尚書與內閣大學士的徐乾學買的,當真令人唏噓。

直到雍正年,湯斌入了賢良祠,而乾隆年間,乾隆更是感其德行,追諡其爲清朝第一“文正”公,總算是對湯斌的一生蓋棺定論,給出了中肯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