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秦穆公是如何繼位的?到底有什麼鮮爲人知的歷史?

歷史上秦穆公是如何繼位的?到底有什麼鮮爲人知的歷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穆公於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正式繼位,秦國第九位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每當一提起這個,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爲謀臣,滅掉數十個西戎國家,開闢千里國土,被周襄王任命爲“西方諸侯之伯”,於是稱霸西戎,並由此成爲春秋五霸之一。從秦國曆史來看,秦穆公是一位里程碑式的君主,奠定了秦國的大國地位。

然而,回顧秦穆公的歷史時,卻會看到一個奇怪的地方:秦德公有三個兒子,嫡長子爲秦宣公(育有九子),嫡次子爲秦成公(育有七子),嫡三子爲秦穆公。商朝實行的是有限度的“兄終弟及”,周朝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那麼秦德公三個兒子爲何先後成爲國君,秦穆公的二個兄長爲何都不傳位給自己兒子,在這一段“兄終弟及”的傳承背後到底有什麼鮮爲人知的歷史?欲要了解這一段歷史,先要從秦憲公談起。

秦憲公:傀儡國君

歷史上秦穆公是如何繼位的?到底有什麼鮮爲人知的歷史?

烽火戲諸侯後,鎬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殺。周平王繼位後,看到滿目蒼夷的鎬京,以及虎視眈眈的犬戎,於是就東遷洛陽。由於秦襄公出兵護送,周平王以功封其爲諸侯,還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正式成爲西周的諸侯國。

秦襄公死後,兒子秦文公繼位,秦文公在位時間長達五十年,活生生地耗死了兒子(追封秦靜公),於是秦文公就立孫子嬴立爲儲君,即後來的秦憲公。

問題在於,秦文公去世時,秦憲公才九歲,根本無法處理國政。而且,當時戎狄氣焰囂張,秦國正與戎狄激戰,秦襄公祖父、秦襄公都死於討伐西戎的戰爭中,秦文公時期經常與西戎作戰,因此年幼的秦憲公自然很難處理這些軍國大事。於是,秦國大權逐漸被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掌控,秦憲公就成了傀儡國君。

秦憲公執政十二年,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嬴說,次子叫嬴嘉,少子叫嬴曼。秦憲公冊立長子嬴說爲繼承人,但秦憲公去世之後,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廢掉了嬴說儲君之位,而立了年僅5歲的少子嬴曼爲國君,史稱“秦出子”。《史記·秦本紀》記載:“寧公卒,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太子而立出子(秦出子)爲君。”

秦武公:掌控命運

秦出子繼位時才5歲,根本不可能處理國政,國家大事自然都由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處置,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在六年之後三人串通賊人謀殺秦出子,然後又復立了嬴說,史稱“秦武公”。

以筆者來看,估計秦出子表現出了對弗忌、威壘、三父的不滿,讓三人感受到了威脅,於是就將之除掉。細思之下,秦憲公21歲去世,會不會也是這三人的手筆?秦憲公成年之後,必然渴望掌握大權,對三人形成了威脅,因此秦憲公可能也是被三人暗中除掉的。

歷史上秦穆公是如何繼位的?到底有什麼鮮爲人知的歷史? 第2張

秦武公非常明白弗忌、威壘、三父的心思,於是“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居平陽封宮”,繼位後立即遠離都城,藉口討伐彭戲氏爲由,帶兵去了華山腳下,一邊練兵積蓄實力,一邊尋找機會。三年之後(公元前695年),秦武公回朝,以三父等暗殺秦出子爲由,將三父等誅殺,並夷滅他們的三族,於是在時隔二十年之後,大權再度回到秦君手中。

秦武公在位二十年,有一個兒子叫“白”,但沒有選擇“白”爲秦君,而是選擇了同母二弟嬴嘉爲君,史稱“秦德公”。《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陽。立其弟德公。”秦武公之所以傳弟不傳子,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擔心兒子“白”年幼或無法掌控局面,從而被權臣架空,於是就將王位傳給了年紀較大的二弟。

秦宣公:大公無私

秦德公33歲繼位,在位2年去世,但他留下的一個傳統至今猶在。繼位第二年,秦德公下令在曆法中設立伏日,並下令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此爲設伏日之始,所謂“伏”就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三伏天就源於秦德公。

秦宣公繼位之後,秦國處於關鍵時期,當時周王朝爆發宮廷政變,周惠王佔用衛國的園圃飼養野獸,引起衛國不滿,於是衛國、南燕國攻打周王室,把周惠王趕出了朝廷,擁立王子頹爲王,史稱“子頹之亂”。王子頹篡位後,秦國一些大臣建議秦宣公出兵勤王,但秦宣公認爲周惠王佔用臣子園圃的行爲不義,這一次政變又是周王室自家事情,加之秦國實力不濟,於是秦宣公選擇韜光養晦。二年之後,鄭伯、虢叔殺死了王子頹,送周惠王回朝。秦宣公前期,中原諸侯鬧紛紛,秦國卻得到了一段相對平靜的發展時期。

歷史上秦穆公是如何繼位的?到底有什麼鮮爲人知的歷史? 第3張

不過,秦國很快與晉國爆發矛盾,當時晉獻公在位,晉國東征西討,滅掉了很多諸侯,晉獻公又將目光瞄向了秦國,多次入侵秦國。於是,秦宣公忍無可忍之下向晉國宣戰,這應該是秦晉第一次戰爭,結果是秦國擊敗了強大的晉國,但從此之後兩國戰爭不斷。

總之,秦宣公時期,秦國東面面臨晉國入侵,西邊有戎狄,周王室內部局勢不穩,中原諸侯亂象叢生,整個局勢非常複雜。於是,儘管秦宣公一共有九個兒子,但由於年紀都不太大,最終爲了秦國傳承考慮,秦宣公傳位二弟嬴載,史稱“秦成公”。

秦成公在位四年駕崩,他的選擇與哥哥秦宣公一樣,儘管一共有七個兒子,但最終還是選擇傳位三弟嬴任好,史稱“秦穆公”。

從秦出子開始,半個世紀時間,秦國二代人出了六位國君,歷史上僅此一例。究其原因,權臣干涉君位傳承是首因,之後則是秦武公等擔心權臣掌權再度出現,以及複雜形勢下年幼國君無法處理局勢,於是“大公無私”的一再傳弟不傳子。

不過,正因這種“大公無私”的傳承方式,秦國纔會迎來秦宣公、秦穆公兩位雄主,給秦國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奠定了秦國崛起的基礎。如果不是因爲這一段“兄終弟及”的歷史,秦國能不能崛起還很難說。

可惜的是,四百年無昏君、四百年無權臣,讓秦國雄霸列國,但四百年之後的秦始皇,在讓秦國達到巔峯之餘,卻無視秦出子的慘痛教訓,製造了一位超級權臣趙高,讓秦國歷代國君的努力毀於一旦。因此,對秦國曆祖歷宗而言,秦始皇或許是過大於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