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公孫瓚驍勇善戰,將領衆多,爲何會鬥不過袁紹?

公孫瓚驍勇善戰,將領衆多,爲何會鬥不過袁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東漢末年的諸侯中,公孫瓚是早期最具實力的北方諸侯之一,巔峯時期完全碾壓袁紹與曹操等人。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三國演義》中,公孫瓚最有名的一次亮相是“界橋之戰”,與袁紹爭奪冀州,但此戰公孫瓚十分狼狽,若非劉備、趙雲相救,公孫瓚早已結束了戲份。界橋之戰後,羅貫中藉助趙雲之口,指出公孫瓚並非明主,因此《三國演義》成功地將公孫瓚塑造成了一個配角,以襯托劉備的英明睿智。

那麼,歷史上的公孫瓚能力究竟如何?事實上,公孫瓚驍勇善戰,足智多謀,曾經橫掃烏桓等異族,且還是三國亂世之中最可能首先一統北方之人,此後纔是袁紹與曹操。然而,曹操與袁紹兩人交情頗深,常在一起玩耍,他評價袁紹是“志大而智小”,爲何志大才疏的袁紹最終卻能擊敗驍勇善戰的公孫瓚?

公孫瓚是貴族子弟,但因母親出身低微,在那個“王侯將相還講種”的年代,只能出任低級官員。不過,公孫瓚美貌、聲音洪亮與才智過人,“有姿儀,大音聲”,於是太守就將女兒嫁給了他,在岳父幫助之下,公孫瓚拜師盧植,與劉備成爲師兄弟。盧植是大儒,他的學生自然非比尋常,因此公孫瓚逐漸有了名聲。

後來,公孫瓚成爲太守劉其手下,劉其犯法被髮配交州日南時,公孫瓚違法喬裝成士兵,沿途保護劉其,途中劉其獲赦還,非常感激公孫瓚,就通過舉孝廉渠道推薦公孫瓚。這一年是公元182年,公孫瓚成爲遼東屬國長史。

公元180年,曹操還是議郎,孫堅僅任縣丞,劉備剛剛畢業,袁紹廣交豪傑,袁術飛鷹走狗……日後縱橫三國的豪傑,此時根本不值一談,而公孫瓚已經踏上了異族環伺的幽州,開始了北掃異族、南下爭霸的傳奇人生。

公元177年,正逢鮮卑騷擾北方,漢靈帝對鮮卑宣戰,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護烏桓校尉夏育,連同匈奴南單于分兵三路討伐鮮卑,結果大敗而歸,大軍十損七八。此戰之後,鮮卑人連年入寇,但到了182年卻戛然而止。

《三國志》記載,有一次公孫瓚巡邊,身邊僅數十騎,不料遇見數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說“今不衝之,則死盡矣”,於是公孫瓚手執長矛策馬率先衝向鮮卑騎兵,殺傷數十人,倖免於死。此戰之後,鮮卑人知道漢朝邊關來了一位猛人,猶如當年飛將軍李廣,於是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公孫瓚因此升爲涿縣縣令。當然,鮮卑從此不再入塞侵擾,應該也與幽州刺史劉虞的懷柔政策有關,安撫了鮮卑與烏桓。

公孫瓚驍勇善戰,將領衆多,爲何會鬥不過袁紹?

此戰規模雖小,卻可見公孫瓚之勇,古今罕見。縱橫三國的“主公”級別英雄,敢於以少擊多、真正親自衝鋒在前攻打異族的,史書記載可能僅此一位。

公元184年,邊章、韓遂在涼州叛亂,朝廷從幽州徵發三千精銳騎兵,由公孫瓚統領。到薊中時,張純與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發動叛亂,席捲幽州、冀州、青州、徐州,這時公孫瓚成了幽州唯一的救星。隨後,公孫瓚立即率軍追討叛賊,因功升爲中郎將,封爲都亭侯,進駐遼東屬國。此後數年,公孫瓚一直與叛軍交戰。

公元188年,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等戰於遼東屬國石門,張純等大敗,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窮追不捨,以至被丘力居圍困200余天,《後漢書》記載了當時困境,“糧盡食馬,馬盡煮弩楯,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時多雨雪,隊坑死者十五六”,幸運的是丘力居也糧盡疲乏,遠走柳城。這一戰不僅體現出公孫瓚之勇,還展現出公孫瓚之意志力,換成一般人可能早已投降。於是,東漢朝廷任命公孫瓚爲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領屬國長史。

至此之後,公孫瓚統領兵馬,守護邊境,每次一聽到敵人來襲,公孫瓚馬上聲疾色厲,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後漢書》雲“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與此同時,公孫瓚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相互間爲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所謂白馬義從,是公孫瓚手下第一精銳,一共大約3000人,沮授曾對袁紹說過:“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爲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 從鮮卑、烏桓反應來看,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應該經常征戰,讓異族望風而逃,史書雲“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

總之,在曹操、劉備、孫堅、袁紹等三國豪傑發跡之前,公孫瓚已經位高權重,手握重兵,堪稱一方重臣了。尤爲重要的是,公孫瓚是靠自己,一刀一槍拼出來的,一步一步爬上來的。

公元189年,董卓進京,天下大亂,軍閥割據一方。第二年,袁紹組建反董聯盟,即三國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討董。三國演義中說公孫瓚參與討董,實際上公孫瓚此時忙於對付烏桓、鮮卑武裝,根本不可能參與討董。公孫瓚沒有討董,但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卻引發公孫瓚與袁紹、劉虞的矛盾,成了公孫瓚敗亡的導火索。

公元190年,董卓火燒洛陽之後,遷都長安,漢獻帝想要東歸洛陽,於是派劉虞之子劉和,前往幽州讓劉虞出兵相助。劉和途經袁術駐地,將此事告知了袁術,於是野心勃勃的袁術就將劉和扣下,並讓劉和給劉虞寫信出兵,表示兩家一起出兵相助漢獻帝。公孫瓚獲悉之後,勸阻劉虞不要出兵,袁術不可信,劉虞不聽。到了這一步,公孫瓚擔心袁術獲悉之後嫉恨他,於是就派弟弟公孫越率千餘騎兵相助袁術,以示好袁術,同時暗地讓袁術搶奪劉和兵馬。因此,公孫瓚與劉虞的矛盾越來越深,雙方矛盾難以調和。

公孫瓚驍勇善戰,將領衆多,爲何會鬥不過袁紹? 第2張

不久之後,袁術派公孫越幫助孫堅攻周昂(袁紹手下),公孫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孫瓚怒道:“我弟之死,禍起於袁紹。”於是,公孫瓚出兵駐紮在磐河,準備報復袁紹。袁紹非常驚恐,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給了公孫瓚堂弟公孫範,派他到南皮,想以此與公孫瓚結援。袁紹之所以將渤海郡送給公孫瓚,是因爲青徐黃巾三十萬入侵渤海郡,要與幷州日漸活躍的黑山軍聯合,猶如泰山壓頂,讓袁紹喘不過氣來,於是順水推舟送給了公孫瓚,而公孫瓚卻彷彿殺性上癮,根本不在意袁紹計謀。

在公孫範以渤海兵力協助之下,公孫瓚親率兩萬精兵,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殺死無數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今河北威縣境內),朝廷加封他爲奮武將軍、薊侯。至此,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爲冀州牧,田楷爲青州牧,單經爲兗州(今山東金鄉縣西北)牧,並配置了郡守縣令。

袁紹送出渤海郡,並未讓公孫瓚寬心,兩年之後公孫瓚又一次問罪袁紹。

公元192年,公孫瓚上書朝廷列舉袁紹十大罪狀,率得勝之師興兵問罪,於是雙方爆發界橋之戰。公孫瓚有二萬步兵,一萬騎兵,其中包括三千白馬義從,而袁紹兵力沒有公孫瓚多,史書雲“瓚輕其兵少”。

界橋之戰中,以少敵多的袁紹,在大將麴義率領之下,通過白馬義從騎兵逼近時弓箭突然齊射戰術,一舉殲滅白馬義從,還擒殺了大將冀州刺史嚴綱。最終,公孫瓚大敗而逃,但並沒有遭到致命打擊,最主要的損失是白馬義從與嚴綱,這時公孫瓚麾下尚有趙雲、劉備等人,此後公孫瓚與劉虞爲鄰。但爲政寬和的劉虞,無法忍受公孫瓚連年征戰,窮兵贖武,於是想要節制公孫瓚的行爲。而公孫瓚聞之大怒,繼而變本加厲的掠奪百姓,雙方矛盾進一步加劇。

公元193年,爲了阻止公孫瓚的惡行,劉虞決定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但劉虞畢竟只是文人,又不忍傷害掠奪百姓,於是被公孫瓚輕鬆攻破,一路追殺到居庸縣,三日城破,擒殺了劉虞和他的家眷。當時,李傕郭汜把持朝政,爲了拉攏公孫瓚,就任命公孫瓚爲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四州軍事。此時,公孫瓚到達人生巔峯,坐擁四州之地,潛力無限。

如果公孫瓚藉此慢慢發展,穩打穩紮,那麼最可能率先一統北方的就是他,而不會是後來的曹操。但在此之後,公孫瓚無心進取,反而更加收刮百姓,開始營建獨立王國,在易縣築造了宏偉又恐怖的易京要塞,是由上千座高大碉堡組成的城塞,公孫瓚居住在最中央、最高處。

公孫瓚驍勇善戰,將領衆多,爲何會鬥不過袁紹? 第3張

公元195年,劉虞舊部鮮于輔舉起義旗,召集胡漢之兵數萬人,隨後烏桓峭王蘇僕延與鮮卑又起兵反公孫瓚,這些人恭迎劉虞之子劉和入主幽州。於是,袁紹派遣麴義和劉和北上,與鮮于輔合兵十萬,最終大敗公孫瓚,斬首二萬餘,公孫瓚元氣大傷,此後只能退守易縣。

之後數年,公孫瓚內有經濟崩潰與農民起義等,外有袁紹、劉虞舊部、鮮卑、烏桓等虎視眈眈,幾乎陷入絕境。更讓人難以相信的是,在此之後,公孫瓚卻與姬妾躲在易京高樓之中,築大鐵門,七歲以上男子禁入,一切文書放入鐵桶之中拉上去,與部下幾乎斷絕了往來。

公元199年,袁紹大軍圍攻易京要塞,公孫瓚突圍中伏,失敗之後退回城中閉門不出,袁紹於是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引火自焚。而公孫瓚的首級,則被袁紹送到了曹操所在的許都。與此同時,袁紹成了北方第一霸,但袁紹霸主位置還沒坐熱,第二年官渡之戰就敗給了曹操,於是曹操成爲北方第一霸。

可見,歷史上的公孫瓚有抗虜之功,身先士卒的勇氣,與堅定不移的戰心,但在崛起過程之中,又表現出極爲殘忍與血腥,即便大儒盧植都未能感化公孫瓚。更爲重要的是,功成之後不再進取的短視與倒行逆施,纔是公孫瓚之敗、袁紹之勝的關鍵。

因此,袁紹能夠擊敗公孫瓚,與袁紹是不是志大才疏無關,而是公孫瓚作死,如果對手換成劉備、曹操、孫策等人,公孫瓚可能死得更早。或許,這就是性格決定命運吧,公孫瓚註定只能是三國配角。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