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袁紹與公孫瓚曾是友非敵,兩人爲何卻發生了界橋之戰?

袁紹與公孫瓚曾是友非敵,兩人爲何卻發生了界橋之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歷史教科書和科普讀物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合稱“(漢末)三國三大戰役”。世人皆知赤壁之戰是劉備、孫權聯盟對抗曹操的結果,夷陵之戰是劉備、孫權聯盟瓦解的結果。單獨看官渡之戰,這是一場曹操單挑袁紹的戰爭,實際上,官渡之戰和夷陵之戰頗有相似之處——這是袁紹、曹操聯盟瓦解的結果。

袁紹和曹操是發小,在關東諸侯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兩人形成了合作關係。在關東諸侯混戰的過程中,兩人形成了聯盟關係。孫劉聯盟只需要面對曹操一個人就行了,袁曹聯盟則需要面對一羣人,這羣人裏有袁術、陶謙、劉備、公孫瓚等,其中,對袁紹威脅最大的人當數公孫瓚。

袁紹能在河北發展壯大,其根基在冀州,爲爭奪冀州,袁紹和公孫瓚頻繁發生戰爭,界橋之戰便是一次關鍵的戰役。更有意思的是,袁紹佔據冀州前,曾聯合過公孫瓚,也就是說,他們昔日是友不是敵,界橋之戰也是一場從友變成敵的戰爭。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時,袁紹可謂是大出風頭。袁紹自己是盟主,冀州牧韓馥是他先輩的門生故吏,後將軍袁術是他的堂弟,山陽太守袁遺是他的堂兄,河內太守王匡是他的老同事,陳留太守張邈和奮武將軍曹操都是他的老朋友。從表面上看,袁紹的勢力在聯軍內部佔據着絕對的優勢,他能當上盟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袁紹與公孫瓚曾是友非敵,兩人爲何卻發生了界橋之戰?

然而,風光無限的袁紹卻有一個軟肋,那就是,他實際擔任的官職是渤海太守,本身的實力並不夠強大。渤海郡當時隸屬於冀州,即袁紹的直屬領導是冀州刺史韓馥,而韓馥對討伐董卓並不熱心,或者說十分冷淡。

董卓入京後,謀廢少帝改立獻帝,起初支持董卓進京的袁紹沒有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和董卓激烈爭吵,而是佯裝答應董卓,隨後迅速離開洛陽,來到冀州投奔韓馥。董卓顧及袁氏在全國的聲望,沒有怪罪袁紹,於是順勢任命袁紹爲渤海太守。

董卓爲籠絡士大夫,除任命袁紹外,還任命了一大批州郡官員,韓馥亦在其中。韓馥和袁紹對董卓的態度截然相反,袁紹剛一到任謀劃起兵討伐董卓,韓馥則是不願招惹董卓,爲防止袁紹給自己添亂,韓馥派軍隊守住袁紹,致使袁紹形同囚徒。

當韓馥收到東郡太守橋瑁討伐董卓的檄文後,他不知如何是好,便問屬下:“我們是該幫助袁紹?還是幫助董卓呢?”屬下聽後,當即斥責韓馥說:“起兵是爲國家,跟董卓、袁紹有什麼關係!”韓馥自知失言,於是聽從屬下的建議,同意幫助袁紹起兵討伐董卓。其後,韓馥坐鎮鄴城,爲屯兵河內的袁紹調集糧草,當然,韓馥並沒有全力幫助袁紹,他每次給袁紹運送軍糧時都會缺斤少兩,企圖使袁紹的部衆離散,省得不安分的袁紹再回冀州。

袁紹與公孫瓚曾是友非敵,兩人爲何卻發生了界橋之戰? 第2張

經過滎陽之戰(曹操、鮑信等徐榮擊敗)、樑縣之戰(孫堅被徐榮擊敗)等數次敗仗後,關東諸侯銳氣盡挫,討董聯盟逐漸走向瓦解,其內部鬥爭日趨激烈。袁紹和韓馥已經結怨,深恐回到冀州再次被韓馥控制,便沒有返回渤海,而是留在河內,謀劃發展自己的勢力。袁紹想出的第一招是擁立新帝,樹立權威,他聯合韓馥推舉幽州牧劉虞爲皇帝,劉虞出身漢朝宗室,沒有政治野心,自是沒有答應袁紹。

袁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採納謀士逢紀的計策,再次聯合幽州,以驅逐韓馥奪取冀州。這次,袁紹沒有找劉虞,而是找到了劉虞的手下公孫瓚。

公孫瓚是遼西令支人,年輕時到涿郡拜盧植爲師,和劉備是同學。其後,公孫瓚歷仕遼東郡吏、遼東屬國長史、涿令、騎都尉、中郎將等官職,長期率領幽州突騎作戰。幽州突騎是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騎兵,在劉秀開創東漢王朝和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幽州突騎在吳漢、耿弇等名將的指揮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東漢建立後,幽州突騎捍衛邊疆,又長期和鮮卑、烏桓作戰,是一支令人生畏的軍隊。公孫瓚亦驍勇善戰,一次,他率領幾十個騎兵出塞巡邊,突然和幾百個鮮卑騎兵遭遇,面對險情,公孫瓚毫不畏懼,他親自持矛,兩頭施刃,帶頭衝鋒,殺傷數十人,最終化險爲夷。

此時,公孫瓚和劉虞也發生了矛盾。公孫瓚身爲武將,渴望建立戰功,劉虞出身文官,更傾向於邊境安寧。於是,劉虞處處壓制公孫瓚,兩人的關係一如韓馥和袁紹,十分緊張。袁紹和公孫瓚處境相同,兩人爲擺脫各自上級的壓制,利益一致,雙方的聯盟一拍即合。

袁紹與公孫瓚曾是友非敵,兩人爲何卻發生了界橋之戰? 第3張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以冀州爲誘餌,勸說公孫瓚南下,公孫瓚欣然應允。公孫瓚來勢洶洶,冀州北境紛紛告急。韓馥屋漏偏逢連夜雨,他的部將麴義此時又反叛並擊敗了自己,致使冀州內外不安。袁紹早不回冀州晚不回冀州,偏偏在這個時候從河內出發,來到了延津,這不是巧合,分明是故意。袁紹既沒有幫助韓馥,也沒有進攻韓馥,而是派使者來到了鄴城。

使者對韓馥說:“公孫瓚趁勝南下,而諸郡應之。袁車騎(袁紹自號車騎將軍)引兵東來,其意圖又不可知,將軍真是危險啊!”韓馥六神無知,問道:“那我該怎麼辦?”使者隨即答道:“你把冀州讓給袁紹,既能得到讓賢之名,又能擺脫危險,保全性命,實爲上策!”言畢,使者又鄭重說道:“願將軍勿疑!”韓馥沉思片刻,說道:“好!我把冀州讓給袁紹!”

事後,韓馥的屬下們紛紛出言勸阻,韓馥堅持己見,最終沒有改變主意。韓馥的怯弱讓袁紹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冀州,而他卻沒有擺脫危險,這危險來自袁紹。韓馥昔日的冤家朱漢在袁紹的默許下,帶兵圍住韓馥的府邸,朱漢發泄私怨,親手打斷韓馥大兒子的雙腿,嚇得韓馥再也不敢待在冀州,躲到了陳留太守張邈處。不久,袁紹派使者來到陳留,使者當着韓馥的面,和張邈耳語,又嚇得韓馥斷了生念,自殺身亡。至此,韓馥再也無法威脅袁紹了。

袁紹入主冀州後,公孫瓚退兵,麴義歸降,一切迴歸風平浪靜。

袁紹在冀州剛站穩腳跟,便扶持曹操擔任東郡太守,周昂擔任豫州刺史,迅速走向了擴張勢力範圍的道路。

前東郡太守王肱不能抵禦黑山軍(活躍在河北的起義軍)的進攻,袁紹讓曹操在危難之際代替王肱治理東郡,王肱的直屬領導兗州刺史劉岱沒有表示反對。

豫州是孫堅的勢力範圍,孫堅能成爲豫州刺史,完全是袁術扶持的結果。此時,孫堅正全力以赴和董卓作戰,向洛陽進軍。周昂趁虛襲擊豫州,把豫州變成了自己的地盤。

袁紹和袁術的關係向來不和,如今袁紹又染指豫州,更激化了兄弟間的矛盾。孫堅攻佔洛陽後,袁術命令孫堅火速返回豫州,進攻周昂。孫堅驍勇善戰,一舉擊敗周昂,重新控制了豫州。在這場戰鬥中,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越幫助孫堅作戰,不幸中箭身亡。

袁紹與公孫瓚曾是友非敵,兩人爲何卻發生了界橋之戰? 第4張

公孫瓚不久前剛幫助袁紹奪取冀州,現在又幫助袁術奪取豫州,他到底想幫誰呢?話說劉虞不僅是袁紹拉攏的對象,也是袁術拉攏的對象。劉虞眼見袁紹和公孫瓚聯合驅逐了韓馥,奪取了冀州,他不禁開始擔心起自己的安全,爲擺脫危險,他聯合袁術對抗袁紹。公孫瓚雖不支持劉虞,但迫於形勢,還是派堂弟公孫越帶兵聽從袁術調遣,同時,公孫瓚也不忘用計離間劉虞和袁術。

當豫州爭奪戰爆發時,袁術隨即派公孫越幫助孫堅進攻周昂,不料,公孫越戰死豫州。公孫瓚聽到公孫越的死訊後,沒有對袁術產生怨恨,而是對袁紹產生怨恨。或許,公孫瓚是在後悔自己捲入了袁紹、袁術兄弟間永無休止的鬥爭中,如果公孫越不死,他尚能繼續依違在袁紹、袁術中間,而今,公孫越戰死,他不得不做出一個抉擇:是站在袁紹一邊?還是站在袁術一邊?公孫瓚從現實利益出發,選擇了幫助袁術。

袁術此時佔據着荊州的汝南郡,又控制着豫州,實力遠超袁紹,豫州之戰便是明證。公孫瓚聯合袁術,從南部壓制袁紹,自己便能全力進攻冀州。不過,公孫瓚自量當即進攻冀州的希望並不大,他還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很快,機會來了。

關東諸侯的混戰讓黃巾軍死灰復燃。初平二年(191年)冬,三十萬青州黃巾軍北上冀州,進入渤海郡,公孫瓚不等袁紹出兵(袁紹正和曹操合力迎戰黑山軍,也無暇出兵渤海郡),便率領兩萬步騎南下,迎戰青州黃巾軍。公孫瓚在東光奮勇作戰,大敗黃巾軍,黃巾軍掉頭南走,公孫瓚緊追不捨,又在黃河取得大勝。公孫瓚兩戰皆勝,共生擒七萬青州黃巾軍,一時威名大震,實力大增。

隨後,公孫瓚掉頭西進,目標直指冀州。當初,袁紹用卑鄙的手段奪取冀州,冀州諸城已生不滿之心,公孫瓚如今兵強馬壯,勝券在握,冀州諸城於是把心中的不滿發泄出來,紛紛歸降公孫瓚。曾經,袁紹和公孫瓚使韓馥內外交困,而今,公孫瓚亦使袁紹內外交困,袁紹自知一時難以戰勝公孫瓚,於是被迫向公孫瓚妥協,任命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爲渤海太守(公孫範在袁紹身邊),不料,公孫範一到渤海郡就背叛袁紹,舉兵幫助公孫瓚,公孫瓚的實力由此更加強大。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