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分別是何結局?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分別是何結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上皇這個詞,我們一般人都知道。 這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太上皇,也稱太上皇帝,通常是皇帝退位或當朝皇帝父親的頭銜。歷史上,除了部分被迫退位的皇帝之外,內禪的皇帝大多都能獲得“太上皇”的稱號,而除了個別皇帝外,太上皇大多沒有實權。那麼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事實上多達26位,分別來介紹一下。

秦莊襄王嬴楚: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分別是何結局?

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爲質,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爲親國國君,但在位僅僅三年之後,便於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病逝,享年35歲。其實嚴格來說,秦莊襄王嬴楚並不算是太上皇,因爲其生前並未稱帝,生前也並未稱太上皇,其太上皇的稱號是秦始皇稱帝后追尊的。不過,子楚的確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太上皇稱號的,還是將其在此列出。

漢朝劉太公:唯一沒做過皇帝的太上皇,第一位在世被尊爲太上皇的人

劉太公乃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其最初一直在家鄉務農,後在彭城之戰中與劉邦的妻子呂雉一起被項羽俘獲,落入敵營成爲人質。直到前203年,楚漢鴻溝議和,項羽這纔將劉太公和呂雉送還劉邦。

劉邦稱帝之後,五天朝見劉太公一次,如同普通父子之間的禮節一樣。後官家告訴劉太公“天無二日,太公雖貴爲皇帝之父,實爲人臣,不能讓皇帝對他拜見”。於是,此後劉邦再來拜見,劉太公便拿着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劉邦大驚,知道原因後便將其尊爲太上皇。

於是,劉太公便成爲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從未做過皇帝的太上皇,也是第一位在世時被尊爲太上皇的人。前197年,劉太公在櫟陽宮去世,終年64歲。

晉惠帝司馬衷:“八王之亂”中被尊爲太上皇

司馬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次子,晉懷帝司馬熾的異母兄。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九歲的司馬衷被立爲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四月二十日,司馬炎去世之後,司馬衷即位,是爲晉惠帝。

傳說,司馬衷是個傻子皇帝,癡呆不能任事,結果導致皇后賈南風與太傅楊駿爭權,之後賈南風消滅楊駿家族,開始大權在握。元康九年(299年),賈南風廢黜司馬遹的太子之位,並於次年將其殺死,“八王之亂”至此拉開序幕。趙王司馬倫假造詔書廢殺賈南風,自領相國,恢復原太子的地位,司馬遹之子司馬臧被立爲皇太孫。永寧元年(301年),司馬倫篡位自立爲帝,司馬衷被奉爲太上皇,皇太孫司馬臧被殺。

而晉惠帝司馬衷最終也死在了“八王之亂”時期,於光熙元年十一月十七日(307年1月8日)夜於洛陽顯陽殿突然駕崩,終年48歲(傳聞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殺)。

後涼太祖呂光: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太上皇

呂光乃是前秦太尉呂婆樓之子,初爲前秦將領,曾率軍征服西域,“淝水之戰”後前秦迅速崩潰,呂光於是回軍消滅涼州刺史樑熙,入主涼州。麟嘉八年(公元396年)六月,呂光即天王位,國號後涼,從而建立了十六國時期的後涼國。

龍飛四年(399年)十二月,呂光病重,爲避免諸子爭位,於是先傳位於嫡子呂紹,自稱太上皇,並以呂纂爲太尉,呂弘爲司徒。同年,呂光病逝,終年63歲。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第一位退位後仍有實權的太上皇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分別是何結局? 第2張

拓跋弘爲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長子,於太安二年(456年)正月被立爲太子,其父拓跋濬去世之後,拓跋弘登基爲帝。

拓跋弘在位期間崇文重教,興學輕賦,喜玄好佛,不知道是不是太過信佛,拓跋弘竟然根本不願做皇帝,經常有出世之心,因而皇興五年(471年)八月,便打算將皇位禪讓給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因羣臣反對只好作罷。然而羣臣的勸阻並未使得拓跋弘死心,同年八月二十一日,獻文帝便下詔傳位於皇太子拓跋宏,後因太子年幼,因而獻文帝得以上尊號“太上皇帝”,代爲處理國事。因此拓跋弘也成爲了歷史上第一位退位後仍有實權的太上皇。

不過,拓跋弘雖然屢有出世之心,但其作爲皇帝還是比較合格的,倒也頗有一些建樹。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476年7月20日),拓跋弘離奇駕崩於永安殿,年僅二十三歲。

北齊武成帝高湛:爲“應天象”傳位於太子

高湛是北齊神武帝高歡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皇建二年(561年),孝昭帝高演病重,爲避免兒子慘遭屠戮,於是傳位於弟弟高湛,高湛逐成爲北齊第四任皇帝。

高湛在位期間,寵信奸佞宵小,淫亂於朝廷之上,並肆意誅殺宗室以及大臣。一時間,朝政混亂,社會處於動盪之中,北齊國勢因此轉衰。清河四年(565年)三月,因有彗星出現,太史官稱這是除舊佈新之象,當有新皇帝出現。武成帝爲了“應天象”,於同年四月二十四日傳位於皇太子高瑋,自爲太上皇帝。

天統四年(568年),因被酒色掏空身子,武成帝在鄴宮乾壽堂去世,時年三十二歲。

北齊後主高瑋:兵敗逃亡期間退位

高湛在“應天象”傳位後,高瑋成爲北齊第六任皇帝。在位期間,這位仁兄繼承了“禽獸王朝”的“優良傳統”,任用奸佞,荒淫無道,誅殺蘭陵王高長恭、丞相斛律光,自毀長城,北周已經搖搖欲墜。

武平七年(576年)十一月,北周武帝宇文邕東征,高瑋率兵抵禦,結果北齊大敗,鄴城被攻破。高瑋扔下軍隊獨自逃走之後,高延宗被擁立爲帝,但隨後兵敗被俘。於是在同年十二月二十日,高瑋傳位於高恆,自己退位爲太上皇帝。

高瑋一路逃竄,到達青州後打算投靠南陳,但被手下高阿那肱出賣,在青州以南的鄧村被北周將領尉遲綱擒獲,後被宇文邕封爲溫國公。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十月,高緯被誣告與宜州刺史穆提婆謀反,高緯、高恆與高延宗數十人,不分老少全部刺死。

北周宣帝宇文贇:爲沉湎享樂而退位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分別是何結局? 第3張

宇文贇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長子,於建德元年(572年)被立爲太子,宣政元年(578年)北周武帝去世,宇文贇繼位爲帝。然而其在位期間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修宮殿,濫施刑罰,監視大臣言行,導致北周國勢日漸衰落。

大成元年(579年),爲了更好的沉湎享樂,宇文贇傳位於長子宇文衍,自稱天元皇帝(實際相當於太上皇),此後便長居於“天台”沉湎享樂,並於全國大選美女充實後宮,由於縱慾過度,宇文贇健康情況迅速惡化。最終於大象二年(580年)病逝,年僅二十二歲。

隋煬帝楊廣:李淵遙尊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的嫡次子,初爲晉王,後在與太子楊勇的競爭中勝出,被立爲皇太子。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楊堅病逝(存疑)後,楊廣繼位。在位期間,也算頗有作爲,但卻因濫用民力而引發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天下迅速陷入戰亂。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淵在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隋都大興。十一月十六日(617年12月18日),李淵擁立楊侑爲帝,遙尊隋煬帝楊廣爲太上皇。楊侑名義上是皇帝,但實際不過是李淵扶立的傀儡。只是奪位稱帝的時機尚未成熟,李淵才未敢貿然行動而已。

大業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變之後,楊廣被宇文化及叛軍所弒。

唐高祖李淵:玄武門事變後退位

李淵作爲唐朝開國皇帝,出身關隴李氏,本爲北周唐國公李之子。晉陽起兵後先是擁立楊侑爲帝,隋煬帝楊廣被殺後,迫使楊侑禪位,建立唐朝,並通過南征北戰最終一統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門之變後,冊立李世民爲皇太子,不久傳位,自稱太上皇。此後,李淵先是在太極宮生活,後於貞觀三年(629年)四月搬至大安宮生活。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終年69歲。

聖神皇帝武則天:神龍政變後退位

作爲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帝,本爲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先後兩次入宮,先爲唐太宗才人,後爲唐高宗昭儀,“廢王立武”事件後成爲皇后。因唐高宗常年身體不好,逐出現“兩聖臨朝”的局面,高宗駕崩後,作爲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爲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才,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分別是何結局? 第4張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期間,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復辟,武則天被迫退位,唐中宗爲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實際上的太上皇)。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終年八十二歲。

唐睿宗李旦:爲避免同室操戈退位

李旦爲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之子,唐中宗李顯同母弟。早在武則天建立武周之前,因爲唐中宗被廢,唐睿宗曾短暫成爲皇帝。武周建立之後,被降爲皇嗣,囚禁於宮中。景雲元年(710年),唐中宗李顯崩逝(另說被韋皇后毒死)後,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李旦再度成爲皇帝。

唐睿宗在位期間,勢力大增的太平公主由幕後走到臺前,大肆干預朝政,並與皇太子李隆基爭權。爲避免矛盾激化,最終出現同室操戈的情況,李旦於先天元年(712年)禪位於皇太子李隆基,稱太上皇,但仍一定程度掌握朝政。直到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先天政變”爆發之後,太平公主集團被誅滅,李隆基這才全面掌握朝政。

開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在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歲。

老子之父李敬:唐玄宗李隆基追尊

李敬,嬴姓李氏,名敬,又名“李乾”,乃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父親。天寶二年(公元743年)三月,唐玄宗李隆基下詔:追尊李敬曰先天太上皇(全稱“大唐先天太上皇帝”),其妻益壽氏爲先天太后。

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亂”時唐肅宗李亨遙尊

李隆基爲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又稱李三郎。唐睿宗禪位後繼位,“先天政變”爆發後,太平公主集團被滅,李隆基開始全面掌握朝政。

李隆基在位初期,倒是頗有一番作爲,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然而,在位後期卻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筆。

安史之亂爆發後,因叛軍迅速逼近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帶着楊貴妃和一衆大臣逃往蜀地避亂,結果在馬嵬驛發生政變,太子李亨聯合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發動兵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也被逼死(存疑)。之後,唐玄宗一行繼續前往蜀地,太子李亨則率人北上靈武。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遙尊父親玄宗爲太上皇。至德二載(757年),隨着安祿山被殺,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被幽禁於興慶宮(南內),稱太上皇。此後,唐玄宗不再過問政事,晚年憂鬱寡歡,寶應元年農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分別是何結局? 第5張

燕光烈帝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後尊爲太上皇

安祿山本爲胡人,早先隨母親在突厥部落生活,其母后改嫁給突厥將軍安波注之兄延偃。後因族破離散,安祿山和將軍安道買之子孝節,安波注子安思順、安文貞一起逃離突厥,歸附唐朝,後逐漸成爲唐朝大臣。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造反,發動“安史之亂”,嚴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僭越稱帝,國號大燕。然而,由於安祿山身體肥胖,全身長滿塊狀毒瘡,導致其變得極易動怒,大臣莊嚴便曾遭到抽打,這讓莊嚴懷恨在心,意圖幹掉安祿山。

之後,莊嚴、李豬兒和安慶緒等合謀刺殺安祿山,之後莊嚴向外宣告,說安祿山傳位給晉王安慶緒,並尊稱安祿山爲太上皇。

唐順宗李誦:中風後禪位

李誦是唐德宗李適長子,於大曆十四年(779年)立爲太子,永貞元年(805年)唐順宗李誦駕崩,太子李誦繼位。

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擔任多年儲君的李誦,因心理極端憂鬱而身體狀況不佳,結果這一年突然患上中風,竟然失去了語言能力。結果,因爲擔憂兒子的病情,唐德宗李適的身體也開始迅速惡化,終於次年一命嗚呼。

李誦繼位之後,雖然因身體狀況不佳而無法順利理政,但卻通過任用翰林學士王叔文等進行革新,這大大觸及了宦官勢力。因此,在位僅僅186天的唐順宗,便在宦官俱文珍等的脅迫下禪位於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此後便爆發了“二王八司馬事件”,改革派被盡數放逐。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順宗去世,至於去世的原因,目前尚無定論。

唐昭宗李曄:宦官發動政變被迫退位

李曄爲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初封壽王,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唐僖宗病危時,羣臣因唐僖宗的皇子年幼,擬立皇弟吉王李保爲嗣君,但宦官楊復恭卻擁立壽王李曄,後經唐僖宗恩准,李曄逐成爲儲君,並最終繼位爲帝。

唐昭宗繼位之後,倒是尊禮大臣、勵精圖治,希望能夠恢復國力。即位之始,制訂出一套適應形勢的統治方略,發動平定四川陳敬瑄與河東李克用的戰爭,最終消滅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也令中央禁軍折損大半,導致宣武節度使朱溫崛起,爲唐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分別是何結局? 第6張

事實上,在唐昭宗在位後期,他的皇位已經是名存實亡。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因爲唐昭宗酒後砍殺宮女,王仲先聯合左軍中尉劉季述、樞密使王彥範、薛齊偓等人挾宰相崔胤等召百官署狀同意,以“廢昏立明”爲由,發動宮廷政變,將昭宗及何皇后鎖進少陽院,迎立皇太子李裕爲帝,以昭宗爲太上皇。

宋徽宗趙佶:爲抵禦金國南下傳位太子

宋徽宗趙佶爲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爲遂寧王、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病逝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爲帝。宋徽宗在位期間,北宋國力日漸衰微,而金國則崛起於北方。

宣和七年(1125年),金國滅遼後南侵,李綱向宋徽宗提出傳位給太子趙桓,以號召軍民抗金的建議。於是,宋徽宗下詔,傳位於太子趙桓,先被尊爲教主道君皇帝,後又被尊爲教主道君太上皇帝。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靖康之難”爆發,宋徽宗與宋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受盡屈辱。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宋高宗趙構:以“倦勤”爲由下詔退位

趙構作爲南宋開國皇帝,本爲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靖康之變”後,康王趙構南渡後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在位初期,尚能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後又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以“倦勤”,想多休養爲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爲宋孝宗,自稱太上皇帝。趙構退位後,只在偶爾時干預一些政事。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趙構病死於臨安行在的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

宋孝宗趙昚:主動禪讓

趙昚乃是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因宋高宗趙構禪位而繼位爲帝。繼位之初也曾發動“隆興北伐”,一度威懾中原,後因主將不和、軍心渙散而遭遇戰敗,宋金又達成和議。

隆興北伐失敗後,趙昚在內外政策上都轉向平穩,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無事”、偏安一隅的昇平景象之中。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呈現政治繁榮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餘糧委田,出現了天下康寧的昇平景象。史稱“乾淳之治”。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趙構崩於德壽宮中,趙昚聽聞後失聲痛哭,兩天不能進食,又表示要服喪三年。趙昚爲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趙昚禪位於趙惇,是爲宋光宗,自稱太上皇。紹熙五年(1194年)六月初九,趙昚在重華殿病逝,終年六十八歲。

宋光宗趙惇:被迫退位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分別是何結局? 第7張

趙惇爲宋孝宗趙昚第三子,後經趙昚禪讓繼位。趙惇繼位之初,確有革故鼎新之意,能聽取臣下諫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宮闈妒悍”,懼內心理嚴重,以致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

趙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漸消,南宋開始由盛轉衰。由於在儲君問題上的分歧,宋光宗趙惇與父親趙昚關係出現裂痕,最終爆發“過宮風波”,導致宋光宗趙惇患病,且病情不斷加重。隨着光宗病情的惡化,政局也開始動盪不安,羣臣再也無法容忍這個瘋子皇帝。

紹熙五年(1194)七月,趙汝愚、韓侂冑等人在太皇太后吳氏的支持下擁立嘉王趙擴登基,是爲宋寧宗。宋寧宗登基後,尊光宗爲太上皇,皇后爲壽仁太上皇后,移駕泰安宮。慶元六年八月辛卯日(1200年9月17日),光宗在壽康宮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後被遙尊

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朱瞻基駕崩後,年僅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因年紀尚幼,由賢臣“三楊”和太皇太后張氏主政。然而,隨着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其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分別是何結局? 第8張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也先南下入侵,明英宗在王振的蠱惑下御駕親征,但因王振的錯誤指揮,結果明軍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明軍幾乎全軍覆沒,六十餘位隨行大臣被殺,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

明英宗被俘之後,在於謙等大臣的建議下,經太后准許,明代宗朱祁鈺即位,遙尊英宗爲太上皇。英宗被釋放回京後,卻被代宗囚禁於南宮。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明英宗朱祁鎮第二次稱帝。雖然明英宗在政治上有不足之處,但其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天順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年僅37歲。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中國最後一位太上皇

弘曆是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第四子,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爲人所熟知的皇帝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運氣最好的君王之一,其在位期間雖然被稱爲“康乾盛世”,但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專制者,而清朝也正是從此開始由“康乾盛世”轉向“道鹹衰世”。

乾隆六十年(1795年),爲了不超過祖父聖祖康熙帝在位61年的紀錄,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尊爲太上皇帝。不過,乾隆雖然退位,但仍然大權在握,直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於養心殿,享年89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