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四大輔臣,分別是怎麼選出來的?

康熙四大輔臣,分別是怎麼選出來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四大輔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成爲幼帝玄燁的輔政大臣,史稱“四輔政時期”。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從康熙初年一直到康熙八年,八年零五個月的“四輔政時期”才宣告結束,雖說在清朝267年的歷史長河中,只佔了冰山一角。可在此期間,卻發生了諸多有名的歷史事件。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康熙皇帝這四位輔政大臣。

索尼

索尼出身赫舍里氏,滿洲正黃旗人,其家族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歸順。由於他們一家都通曉滿、漢、蒙三種文字,所以深受重用。特別在皇太極執政時期,是索尼的職業上升期,不過這也與他自身能力脫不了關係。

索尼被皇太極授爲一等侍衛,屢次帶其征戰,其中著名的“寧錦之戰”、“己巳之變”中,索尼都曾立下大功。索尼對皇太極絕對是忠心的,所以在皇太極突然去世,沒有留下遺詔的情況下,他堅定支持,從皇子中選擇新君,而不能讓睿親王多爾袞繼位。

順治帝即位後,索尼跟隨多爾袞,率領清軍正式入關。進京之後,許多人決定依附於勢力龐大的攝政王多爾袞,唯獨索尼不肯,從而遭到多爾袞記恨。不過多爾袞並未因此,就對索尼展開報復,有人多次陷害索尼,想將其置於死地,多爾袞都沒有準許。順治五年,有人誣告索尼欲擁立肅親王豪格,請求將其處死。可最後多爾袞還是從輕處置,將他罷職,安置到了昭陵。

順治帝親政後,纔將索尼召回來,官復原職。之後,索尼平步青雲,累進世襲一等伯,提拔爲內大臣,兼議政大臣、總管內務府,成爲順治朝位首席滿洲大臣。

康熙四大輔臣,分別是怎麼選出來的?

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出身那拉氏,滿洲正白旗人,最初爲牛錄額真。滿族人尚武,早期他們在出兵或是狩獵的時候,常常按照家族村寨組織起來,每十個人就選一個爲首領,稱爲“牛錄額真”,意爲“箭主”。後來,努爾哈赤規定,三百人爲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進行管理,正式成爲官員。

皇太極時期,蘇克薩哈不斷立功,屢次被提拔,歷任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順治七年,蘇克薩哈上告多爾袞圖謀不軌,遭到對方報復,被追黜。在與南明對戰時,蘇克薩哈又屢敗於劉文秀軍隊。可見,蘇克薩哈在仕途上,並不如索尼那樣順利。

遏必隆

遏必隆出身鈕鈷祿氏,滿洲鑲黃旗人,背景強大,因爲他是努爾哈赤的外孫,父親是“開國五大臣”額亦都。也憑藉這些關係,讓遏必隆襲封一等子爵昂邦章京,準世襲罔替,授一等侍衛。

後來,遏必隆跟隨皇太極出征,立下戰功,得到重用。順治二年,遏必隆斬殺李自成之侄李錦,晉封二等甲喇章京。順治帝親政之後,遏必隆歷任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少傅兼太子太傅等。

鰲拜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鰲拜能征善戰,曾跟隨皇太極征戰四方,戰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特別是“鬆錦之戰”時,清軍受到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的猛攻,頻頻失利。鰲拜率領鑲黃旗護衛軍迎難而上,最終擊敗對方。

由於鰲拜乘勝追擊,五戰皆捷,令清軍士氣大增。之後皇太極親率大軍救援,明軍大敗。這場戰爭,關乎明、清雙方的生死存亡,鰲拜在此戰中立下大功,讓其不僅成爲皇太極的心腹大將,還成爲八旗將領中極具重量的人物。

清軍入關之後,鰲拜也沒有鬆懈,率領大軍重創大順軍,接着隨肅親王豪格進攻大西軍。當兩軍相遇時,鰲拜身先士卒,最終擊敗大西軍,張獻忠也戰死。可以說攻滅大西軍,鰲拜當居首功。

鰲拜不僅驍勇善戰,同樣對皇太極忠心耿耿。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與豪格爭奪皇位,鰲拜堅決擁立皇子,甚至命精銳護軍守衛崇政殿,時刻做好交鋒的準備。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也不得不做出讓步,最終讓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承了皇位。

正因如此,鰲拜與多爾袞結下仇怨,多爾袞攝政後,屢次迫害鰲拜,鰲拜憑藉功績,以及索尼等人的庇護,有幸保住了性命,並順利熬到多爾袞去世。順治親政後,對鰲拜的忠心極爲欣賞,鰲拜在朝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四大顧命大臣的誕生

順治駕崩後,遺詔上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爲輔政大臣。雖說名義上是順治遺命,不過四大顧命大臣班底的組成,與一個人的深謀遠慮是分不開的,她就是順治帝的母親,孝莊太后。

那麼康熙四大輔臣,是怎樣被選出來的呢?其實,這是孝莊太后通過多爾袞攝政一事,瞭解到叔王攝政,對皇帝所帶來的危害,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爲了強化皇權,才挑選出來的。那麼孝莊太后,爲何偏偏選中索尼等四人呢?

其一,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對八旗進行了改革,他親率兩黃旗,同時在天聰九年兼併了正藍旗。所以一開始,兩黃和正藍旗纔是“上三旗”。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攝政掌權,就將自己率領的正白旗,擡爲“上三旗”,將正藍旗的地位降下去。

順治親政以後,並沒有改變“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因此,“上三旗”地位較高,成爲國家軍事力量的柱石,出身“上三旗”的臣子,自然也成爲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的中堅力量。孝莊太后要選擇輔政大臣,必定就會在“上三旗”中挑選,前面已經介紹過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都是出自“上三旗”。

其二,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與豪格爭奪皇位,在這個問題上,索尼等四人全都是支持皇子繼位的。說明在這件事上,他們能夠團結一心,站在統一戰線。也正是因爲有了他們的極力阻攔,多爾袞最終不得不放棄即位,選擇用迂迴的方式,去做了攝政王。

其三,前有多爾袞攝政,孝莊太后深知叔王攝政的危害,所以最好還是選擇輔臣。那麼輔臣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叔王地位高、權勢大,隨時可能像多爾袞一樣,做到獨攬政權,弱化皇權。可輔臣不同,他們上面有諸王和皇太后雙重製約,不容易做到攬權。

其次,在輔政大臣的就職誓詞裏,表明了孝莊太后對他們的限制:“不私往來諸王、貝勒等府,受其饋遺,不結黨羽。”《朝鮮王朝實錄》也記載了:“四輔臣擔當國事,裁決庶務,入白太后(孝莊)。”換句話說,叔王攝政容易脫離皇帝和太后的制約,而輔臣既可以維護皇權,也能有效防止與諸王交往過甚,讓他們有干政的機會。

綜上所述,可見孝莊太后在選擇輔政大臣一事上,的確經過深思熟慮,實爲殫精畢智之舉。

鰲拜一人獨大

鰲拜並不是康熙唯一的輔政大臣,更不是輔臣之首,可是發展到最後,他卻一人獨大,成爲康熙的心腹之患。爲何後來鰲拜能夠實現一人獨大呢?

康熙四大輔臣,無疑都爲清朝立下過汗馬功勞,《清史稿》中,概括了四大輔臣的關係:“時索尼爲四朝舊臣,遏必隆、鰲拜皆以公爵先蘇克薩哈爲內大臣,鰲拜尤功多,意氣凌轢,人多憚之。蘇克薩哈以額駙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亞索尼,與鰲拜有姻連,而論事輒齟齬,寖以成隙。”

四大輔臣之間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鰲拜和蘇克薩哈之間。而他們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鑲黃旗和正白旗圈換土地上,鰲拜想要更換旗地,遭到蘇克薩哈、蘇納海等人強烈阻止,雙方矛盾激發。

康熙四大輔臣,分別是怎麼選出來的? 第2張

索尼作爲資格最老的大臣,同時也是四輔之首,他在的時候,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剋制鰲拜。爲了不讓鰲拜過分囂張,孝莊太后還專門選擇了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爲康熙的結髮皇后。

康熙六年,六十七歲的索尼去世,鰲拜從而變得愈發狂妄。遏必隆雖出身名門,卻爲人庸懦,遇事無主見,所以他選擇依附鰲拜。鰲拜雖居四大輔臣之末,但隨着索尼去世,遏必隆的投靠,加上他本身資格老,軍功高,於是日益驕橫,開始走上專權的道路。

這一年康熙已經十四歲,所以索尼在臨終前,特意提出讓皇帝親政。他死後,蘇克薩哈勢單力薄,於是上疏請求解除輔臣之任,去爲先帝守陵。如果康熙答應了蘇克薩哈的請求,就說明鰲拜與遏必隆兩位輔臣也應該卸任了,因此鰲拜趁康熙表態之前,找藉口給蘇克薩哈定罪,誓要除掉對方。

康熙見鰲拜與蘇克薩哈矛盾加重,便沒有同意蘇克薩哈的請求。結果鰲拜仍不肯放過蘇克薩哈,他“攘臂上前,強奏累日”,康熙雖然已經親政,卻還是無法保住蘇克薩哈。最終,蘇克薩哈被處以絞刑,並被滅族。

輔政之路的結束

隨着蘇克薩哈一死,四大輔臣僅剩兩個,雖然康熙已經親政,可鰲拜並不想歸政,至於遏必隆,他更是不放在眼裏。康熙對鰲拜積怨已深,早就想除掉他,蘇克薩哈一死,更令康熙覺得此事刻不容緩。

於是,康熙私下挑選了一批年紀與自己相仿的親貴子弟,表面上整日與他們以布庫爲戲,實則在想法除掉鰲拜。鰲拜一心以爲皇帝小小年紀只知玩樂,不僅沒提防,反而暗暗竊喜。誰知最終康熙就憑這羣布庫少年,就將鰲拜成功拿下。

念及鰲拜昔日的功勞,康熙並沒有聽取大臣的建議,將其處斬,而是改爲囚禁。康熙八年,鰲拜於囚禁中去世。如此一來,四大輔臣就只剩遏必隆一人了。

鰲拜死後,康熙下令追究其黨羽及遏必隆之罪,羣臣經過商議,定下遏必隆十二項罪名,請求處以死刑。不過康熙還是免其一死,下詔:“遏必隆因無結黨之事,所以免其重罪,但是革去太師之職及後加公爵,其原有一等公爵,仍準留與伊子。”

第二年,康熙念及遏必隆是顧命大臣,又是“開國五大臣”額亦都之子,便重新下令,准許其仍以一等公品級、宿衛內廷任職。康熙十三年,遏必隆病逝。至此,康熙四大輔臣全部去世,他們輔佐皇帝的道路,徹底宣告結束。

四大輔臣執政初期,尚能齊心協力,一致對外。可隨着清朝進入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有人卻並未堅持初心,導致彼此背道而馳。不管怎麼說,他們在輔政初期,的確使清朝得到大力發展,迅速趨於穩定。

只是作爲輔臣,遲早有歸還政權的那一天,一旦他們當中有人不捨權力,加上遇到康熙這樣有能力的君王,就註定會有鰲拜一般的結局。相比之下,看似庸懦的遏必隆,好像又比鰲拜聰明得多。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