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古代,靠一張嘴能勝過千軍萬馬的說客都是哪些人?

在古代,靠一張嘴能勝過千軍萬馬的說客都是哪些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古至今都有靠着一張能說會道的嘴遊走於各個國家中的人,古時稱之爲“說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說客,在古代是一個非常特殊職業,他們一般不是向帝王推銷自己的學識才華,獲得其他人不敢相信的榮華富貴,就是勸說位高權重者接受某種“損人利己”的主張。這種只靠兩瓣薄脣卻能獲利不菲的職業,自然吸引着無數想“不勞而獲”的人。但想當一個好的說客可是非常難的,不僅需要巧舌如簧、舌頭功夫要好,還需要掌握天下大勢,奔走列國,向那些君王們陳說厲害,誘之以利,才能達成自己不爲人知的意圖。春秋戰國時期,秩序崩壞,交戰頻繁,說客們或心懷天下,意圖鑄劍爲犁,或熙攘爲利,博個一官半職,在他們之中都有哪些名動天下的頂級說客呢?

一、孔門十哲,利口巧辭

子貢名爲端木賜,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與子路一文一武,猶如孔子的左右手,還被列爲孔門十哲之一。子貢善經商,是孔門中的首富,孔子周遊列國,全靠子貢接濟,他還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被後世尊奉爲“財神爺”。甚至在司馬遷所做《史記》中對子貢多有褒獎,“七十子之徒,賜最爲饒益”,“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

在古代,靠一張嘴能勝過千軍萬馬的說客都是哪些人?

但讓子貢能名列孔門十哲的並不是因爲他經商有道,而是其在“言語”方面的優異表現,甚至連孔子都有時候自嘆不如。子貢善長言辭,雄辯滔滔,在衆多師兄弟中,他與夫子的問答是最多的,使得孔子器重他僅僅次於顏回,在一次遊玩問志時,子貢就表示想要“得素衣縞冠,使於兩國之間,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糧,使兩國相親如兄弟。”魯哀公時,“周禮盡在魯矣”的魯國日漸衰微,吳國想要逐鹿中原,無理向魯國徵百牢,子貢據理力爭,說的吳國人啞口無言;在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吳國召開會盟,“吳子使大宰嚭請尋盟。公不欲,使子貢”,其中吳國將衛侯扣留,還是子貢說服吳國太宰,將衛侯釋放。

子貢數次憑藉其兩瓣薄脣周旋列國之間,讓弱魯尚存,但他的成名之說還在於遊說了齊國的田常。那時候齊國雖強,但只是外強中乾,齊國國政由大臣把持,其中一人便是田常。爲了籠絡國人,轉移國內晏、鮑、高、國四大家族的注意力,於是田常打算攻打魯國,他倒是想得挺美:勝了必定大增自己在國內的威望,敗了損失的也不是自己的軍隊。孔子知道後很擔憂,對弟子們說:“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爲莫出?”

子路、子張、子石等弟子請行,爲夫子分憂,孔子都沒有答應,而子貢的請行卻得到了孔子的准許,因爲孔子知道,只有子貢的口才才能保存魯國。子貢到齊,果然說服田常,使之放棄伐魯而攻吳。之後子貢又先後來到了吳、越、晉國,說服吳國救魯伐齊,勸說晉國小心戰勝齊國後的吳國,說動越國軍隊隨吳伐齊。後來吳國大敗齊軍,反手被晉國打敗,而越王則趁吳軍在北方大敗,從背後捅了吳國一刀,不僅一雪前恥,還得以北上爭霸。“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二、熙攘爲利,蠅營爲名

“天下熙攘皆爲利往,廟堂蠅營皆爲名來”,相比心存保魯的子貢,張儀要“無恥”不少。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在解決完內憂後,秦君嬴駟求賢若渴,而張儀的到來讓外交薄弱的秦國終於補上了最後一塊鋼板。在經過商鞅改革後的秦國已經不再是山東諸國鄙夷的“蠻夷”,而是絕無勝算可能的“虎狼”,在公孫衍的鼓吹下,趙、魏、韓、楚、燕逐漸親近,組成連橫,這讓嬴駟感到驚恐,於是他命公子華和張儀圍攻魏國,奪取魏城蒲陽,而張儀則勸說嬴駟將蒲陽返還給魏國,還派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張儀又乘機勸說魏王與秦國交好,於是魏王把上郡十五縣和少樑獻給了秦國,嬴駟大喜,任命張儀爲相。

在古代,靠一張嘴能勝過千軍萬馬的說客都是哪些人? 第2張

張儀雖然是逐利之人,但對秦惠文王可謂是忠心耿耿,張儀被秦罷相後,來到魏國爲相,但他不斷挑起魏國與秦國的爭端,目的在於讓魏與秦開戰,魏已不復霸業,被秦國數次打敗,只得用土地來換取短暫的和平。除了對老家魏國痛下狠手,張儀膽大到連楚王都敢欺騙,爲了斷絕齊楚盟約,張儀騙楚懷王說:“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的爲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爲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楚懷王很滿意,不僅高高興興把張儀送回秦國,還堅決和齊國斷絕關係,哪成想回到秦國後,張儀翻臉不認人,只說自己有六裏封地獻給楚王。

楚懷王那個氣啊,不僅沒得到土地,還和齊國交惡,於是楚懷王發兵攻秦,反被秦、齊聯軍打敗,損失丹陽、漢中之地,楚懷王咽不下這口氣,又發兵攻打秦國,“發兵而襲秦,至藍田,大戰,楚大敗,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爲了弱六國連橫而強秦,張儀先後出使六國,遊說六國君王背離合縱而與秦國結盟親善,但可惜的是,在張儀完成遊說,還沒回到秦國,秦惠文王就去世了,繼位的秦武王不喜張儀,六國國君又背棄連橫轉爲合縱,若不是秦惠文王早一步去世,秦武王不能重用張儀,很可能秦國會因爲張儀的遊說而早一步統一天下吧。

三、寶刀未老,說退秦師

春秋時期的鄭國因爲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當年晉文公流亡到鄭國時,鄭文公沒有以禮相待,他認爲“諸侯亡公子過此者衆,安可盡禮!”;二是在晉楚爭霸時,鄭國在城濮之戰中出兵幫助楚國,但沒想到楚國被晉國打敗,中原諸侯無不朝宗晉國。儘管鄭國及時“認慫”,“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還是沒能感化晉文公和他的三軍,魯僖公三十年(前630),“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正在鄭伯無可奈何時,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一個無名小卒:燭之武。燭之武雖然只是鄭國一個小小的養馬官,且年事已高,但爲了家鄉的生死存亡,燭之武隻身面見秦穆公,這份勇氣着實難能可貴。燭之武知道秦穆公伐鄭不過爲“利”,既可以延續秦晉之好,還能得到一塊不小的土地,那麼說服秦穆公撤軍,也要考慮“利”字。燭之武雖孤身入秦,但他卻像一個手握千軍萬馬的將軍,不僅沒有絲毫的恐懼,反而用“五論”說服了秦穆公。

在古代,靠一張嘴能勝過千軍萬馬的說客都是哪些人? 第3張

首先燭之武非常大方承認了鄭國已經淪爲一個懼怕秦、晉的弱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但你秦國滅亡鄭國不會有任何好處,因爲靠近鄭國的是晉國而不是秦國,“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既然如此,爲什麼秦國不讓鄭國苟活下來,這樣還能給秦國牟取福利,“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接着燭之武說起一件秦晉之間的糗事,“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讓秦穆公對晉國生疑;何況晉國是大國,晉文公又是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秦穆公被說服了,不僅沒有遵守和晉國的約定,還派遣軍隊保衛鄭國,晉文公見狀也不再攻打鄭國,雖爲鄉里小人,但燭之武憑藉其滿腔熱血與利口巧辭,最終使得弱鄭存活,擔得起“英雄”二字。

要想成爲一個頂級說客可不容易,需要的不僅是雄辯的口才,還有對天下局勢的掌握,子貢看似利口巧辭,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實際上是藉助這些君王的野心,最終使勢相破;張儀名爲“逐利之徒”,但他把各路諸侯的爾虞我詐看得清清楚楚,這天下需要的是一強,縱使各國聯合想要攻秦,在他看來不過是過家家而已,而他則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燭之武不過一養馬小吏,但他有着敢於隻身入虎狼的勇氣,明白秦、晉攻鄭的意圖——土地,他利用秦穆公不願“闕秦以利晉”的心態,使這次氣勢洶洶的圍攻不攻自破,此三人真大丈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