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棣對“太祖鐵牌”視而不見,這是爲什麼?

朱棣對“太祖鐵牌”視而不見,這是爲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棣對“太祖鐵牌”視而不見,這是爲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富麗堂皇的大明內宮,曾經存放着一塊寒氣逼人的鐵牌。

與巍峨華麗的皇城相比,這塊鐵牌似乎顯得有些不合時宜。究竟是誰立下了這塊鐵牌?立這塊鐵牌的目的是什麼?朱棣與它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這塊鐵牌是朱元璋立下的。

早在夏商周時期便有了太監,而在東漢末期和晚唐時期,太監專權甚爲猖獗。

朱元璋登基後,鑑於歷朝歷代都有太監專權之事,便對太監立下了種種規矩。

朱棣對“太祖鐵牌”視而不見,這是爲什麼?

據說,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鑄三尺鐵牌掛於宮門上,牌上刻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明史·列傳·卷一百九十二·宦官一》)。其中的“內臣”指的就是太監。

此外,朱元璋還立下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不許內臣識字,不許內臣兼任外臣文武銜,不許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級亦不得超過四品等。

一次,朱元璋在殿內批閱奏章,看到煩心時,便把奏章扔到桌子上,之後間身邊的一個太監對此奏章有何看法。

那個太監以爲朱元璋只是隨口問問,便朝桌上的奏章看了一眼,然後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沒想到,話還沒說完,朱元璋就大聲斥責:你是內臣,如何識得這秦章上的字?隨後,朱元璋便命人將這個太監拖出去斬首示衆。

到了建文帝朱允炆這一代,朱允炆謹遵先帝遺言,對太監的控制尤爲嚴厲,並有詔旨,其內容是“御內臣益嚴,詔出外稍不法,許有司械聞”(《明史·列傳·卷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然而,這些太監對這塊鐵牌很是不滿,同時對朱允炆頗有微詞。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朱允炆宮中的太監們紛紛倒戈,爲朱棣通風報信。

朱棣得知南京城城防空虛,便率軍直逼南京,守門的谷王朱穗和李景隆投降,爲朱棣打開城門。進京後,宮中燃起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藉助了太監的力量,所以朱棣登基後投桃報李,大力嘉獎這些太監,並決定重用他們。

朱棣登基後面臨衆多的反對派,更是對太監委以重任,並視其爲親信,以此鞏固自己的皇位。

至此,太祖之訓便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據《明史·職官志》記載,“成祖亦嘗雲:朕一遵太祖訓,無御寶文書,即一軍一民,中官不得擅調發。”

朱棣雖表面上謹遵祖訓,但實際上將內臣不得於預政事悄悄改爲不得擅自做主。也就是說,只要是在皇帝能夠控制的範圍之內,太監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此時,太監的權力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擴展,而在太監中最有名的便是三寶太監鄭和傳說當年宮中燃起大火時,朱允消失,於是朱允蚊的下落便成了是朱棣的一塊心病,一日得不到朱允炆死亡的消息,朱棣便一日不得安寧。

朱棣對“太祖鐵牌”視而不見,這是爲什麼? 第2張

朱棣登基後,便派心腹大臣四處尋查朱允放的下落,在國內找不到,自然要把目標轉到海外了。

下西洋的真實目的當然不能告知於衆,那麼這樣的任務自然要交給心腹去做了,擔此重任的便是鄭和。

鄭和,本姓馬,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奇功,所以朱棣爲其賜名“鄭和”,並升他爲內官監太監,官居四品。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一直爲朱允炆的下落寢食難安,先後六次派遣鄭和下西洋。

而鄭和在尋找朱允效的同時,擴展了海外的經濟貿易,向外國展示了明朝的強盛國力,爲中國與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此外,朱棣還利用太監鞏固皇位。《明史》記載:“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

明永樂元年(1403年),派太監李興前往暹羅國慰勞國王。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廠,由太監主持,爲其刺探文武百官的祕事。

這樣看來,朱元璋早年定下的規矩旱就被朱棣拋之腦後了。

朱元璋當初立下這規矩,其實只是爲了防止太監干政,但是其言行不一,在洪武初年的時候,太監人數還不足百人,到了洪武末年,有品級的太監就超過了一百五十人。

所以,明朝太監參與政事,實際上在朱元璋時期就早有端倪。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八年(1375年),派“內使趙成往河州,以綾綺帛市馬”。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遣內臣吳誠詣總兵官指揮楊仲名行營觀方略”。由此來看,既然朱元璋自己都做不到,又如何叫後人謹遵祖訓呢?

久而久之,朱元璋爲太監所鑄的“鐵牌”也就形同虛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