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泰定帝在位期間,有哪些成就與作爲?

泰定帝在位期間,有哪些成就與作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即泰定帝,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位大汗。。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元裕宗真金之孫,元顯宗甘麻剌之子。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早年承襲父親的晉王爵位,鎮守漠北,1323年發生南坡之變,元英宗被弒,晉王也孫鐵木兒被擁立爲皇帝,改元“泰定”。他在位時政治上未有太大變動,國家大體穩定,但元朝已進入多事之秋。1328年,也孫鐵木兒去世,死後發生皇位之爭,他的從侄圖帖睦爾(元文宗)奪取了他的兒子阿速吉八的皇位,他也被視爲“自立”的非法君主,沒有得到漢文廟號、諡號與蒙古汗號,一般以其第一個年號而通稱爲“泰定帝”。

主要成就

人事政策

泰定帝即位後,在人事上採取宥和政策,儘可能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他所重用的是他在漠北晉邸的從龍之臣,包括相繼爲中書右丞相的旭邁傑和塔失帖木兒,先任中書省平章政事、後爲御史大夫和中書左丞相的權臣倒剌沙及知樞密院事按答出。其中回回人倒剌沙是泰定一朝最炙手可熱的人物,在他的主導下,不少回回人入朝擔任要職,回回人在泰定朝取得了空前絕後的高貴地位,倒沙剌“賄賂通行,賣官鬻獄,家有金窖寶海以藏所得金帛珍異”,朝政也十分腐敗。

泰定帝在位期間,有哪些成就與作爲?

泰定帝的宥和政策表現爲:沒有對鐵失一黨斬草除根,而是還給籍沒的家產、停止追捕餘黨。他將英宗朝被流徙遠地及遣還原籍的“諸王官屬”二十四人調回京師,前朝被冤殺和流放的御史臺官亦多被昭雪,存者召還錄用,已死者追加贈封。被遠徙的諸王,也都獲赦還部。宗王圖帖睦爾(後來的元文宗)、阿木哥分別從流放地海南和大同召還京師;同時,他又將自己的外侄女八不沙送往西北作周王和世㻋(後來的元明宗)之妃。遼王脫脫在英宗末年矯旨擅殺宗親不花即裏等百餘人,御史臺奏請治罪,但最終被泰定帝寬宥,受厚賜後放還遼東。泰定帝大封諸王,他在位時期封了24個王,而英宗只封了7個王。英宗時停止的諸王歲賜,也被泰定帝恢復。

泰定年間的漢人大臣從仁、英時代的意氣風發降至較低地位,中書省平章政事張珪是前朝留下來的唯一高官和唯一能夠在新朝廷中起重要作用的漢人。但是他的影響顯然有限,因爲他的建議經常不被採納。其他的漢人中書省臣,如楊廷玉、許師敬(許衡之子)、史惟良和王士熙,官職都不高。但泰定帝在表面上仍對漢人大臣給予充分的尊重,張珪有病,泰定帝命其常見免拜跪,並賜小車,得乘至殿門下。英宗留下的舊臣王約等人,泰定年間仍以“三老”受到尊禮,奉詔商議中書省事。

泰定帝在位期間,有哪些成就與作爲? 第2張

經濟政策

泰定年間起用回回人理財,在災變連年的情況下大體維持了經濟的穩定。這時繼續採用南糧北運的辦法來平抑大都物價,穩定民間市場。泰定三年(1326年)海運糧總數達三百三十七萬石,實到三百三十五萬石,是爲元代抵京海運糧的最高紀錄。

自延祐三年(1316年)以來,元政府一直通過壓低鈔幣發行額來抽緊銀根,控制物價上漲。延祐末年,由於財政困難,元政府增加鈔幣發行額來彌補收支虧負,結果引起又一次通貨膨脹。這次漲風一直延續到英宗末年。泰定朝繼續實行顯著減少印鈔數的措施,結果物價逐漸跌落到延祐末年以前的水平,有些物品甚至還低於騰貴前的價格水平。爲增加政府收入,這時還實行“入粟拜官”的制度。鹽引的官定價格,仁宗初年漲到一百五十兩鈔一引,泰定二年(1325年)居然又下跌到鈔一百二十五兩,到四年後的天曆年間才恢復舊價。

開設經筵

泰定帝生長於漠北,帶有濃厚的草原背景,對漢文化隔膜很深,他從漠北帶來的那班人馬也都是“椎埋無知、獷悍豪橫”,可以說他是忽必烈以來元朝諸帝(除了阿速吉八與懿璘質班兩個幼帝)中漢化最淺的一位。但作爲中原王朝的帝王,他不得不尊崇並學習儒家文化。他剛即位就派人前往曲阜孔廟祭祀孔子。英宗朝採用古制,將太廟一年一祀改爲一年四祀,泰定帝即位後繼續維持一年四祀的制度,但他又以世祖舊法爲由,拒絕像元英宗那樣穿着冕服前往太廟親祀,而是派人攝祀。當時主政的回回人企圖廢除科舉考試,被泰定帝所否決。當然他最重要的尊儒政策,則是開設經筵制度。

泰定帝在位期間,有哪些成就與作爲? 第3張

經筵作爲爲皇帝講解儒家經典和帝王之道的制度,一直爲漢族王朝所採用,但元朝建立以後遲遲沒有確立正式的帝王經筵制度。泰定元年(1324年)二月,泰定帝採納江浙行省左丞趙簡的建議,開設經筵。泰定朝的經筵是“三日一進講”,泰定帝面前放着已被翻譯爲蒙古文的《帝範》、《資治通鑑》、《大學衍義》、《貞觀政要》、《世祖聖訓》等書,聆聽儒臣的講解。爲泰定帝講經的有王結、趙簡、吳澄、虞集、曹元用、鄧文原、張起巖、忽都魯都兒迷失、阿魯威等人,可謂“具極一時之選”。

泰定帝開經筵確實起到了籠絡漢人、南人的作用,漢儒聽說這個消息後歡呼雀躍,傳爲盛事,他們認爲“故茲曠典之行,實重真儒之寄”,作詩讚頌“聖心資啓沃,曠典開經筵。大臣領其職,諸儒進翩翩。講陳堯舜道,庶使皇風宣。恭惟帝王學,繼統垂萬年”。經筵官亦不遺餘力地向泰定帝灌輸儒家思想,張珪在經筵上“懇懇爲上敷說皆義理之正,無幾微、權謀、術數之涉焉”,吳澄還保留了他在經筵上爲泰定帝講解《帝範》和《資治通鑑》的白話講稿。張養浩被召爲經筵官,但因病不能赴任,仍作《經筵餘旨》五篇獻給泰定帝。漢儒們之所以這麼激動與重視,是因爲他們將經筵看作元朝皇帝漢化與他們能躋身政權核心的重要信號。

不過,漢儒實在是高估了經筵的作用,泰定帝開經筵只是出於籠絡漢人、虛尊儒學的政治目的,不可能達到儒生們所期待的“致主堯舜政不慚”之效果。泰定帝顯然不是一個好學生,首倡經筵的趙簡就抱怨說“於是四年矣,未聞有一政事之行、一議論之出顯有取於經筵者”。但是泰定帝並非一點長進都沒有,他也通過經筵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漢文化,曾書“雪蓬”二大字賜給大臣陳楚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