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徵:唐朝一代名相,曾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

魏徵:唐朝一代名相,曾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徵,字玄成, 唐朝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爲“一代名相”。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獲贈司空、相州都督,諡號“文貞”。隨後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魏徵曾參與修撰《羣書治要》及《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今存《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魏徵自少孤苦貧寒,雖窮困潦倒但有大志向,早年不事生業,出家成爲道士。他喜好讀書,涉獵廣泛,眼見天下將要大亂,尤其屬意於縱橫之說。

大業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爲官。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起義軍首領李密,期間寫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寫。李密發現魏徵非常有文才,於是召見魏徵,魏徵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但李密未能採納。

大業十四年(618年),佔據洛陽的軍閥王世充攻擊倉城、洛口等地,均被李密擊敗。這時,魏徵對李密的長史鄭頲說:“李密雖然多次取得勝利,但是兵將也死傷了不少,瓦崗又沒有府庫,將士們取得戰功得不到賞賜。還不如深溝高壘,佔據險要,與敵人相持,待到敵人糧盡而退時,率軍追擊,這纔是取勝之道。洛陽沒有了糧食,王世充無計可施就會與我軍決戰,這時我們卻不跟他交戰。”鄭頲對魏徵的話不以爲然,認爲這是老生常談。魏徵反駁道:“這是奇謀深策,怎麼是老生常談呢。”於是拂袖離去。

歸唐獻策

武德元年(618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隨李密歸降李唐。而李密部將李勣尚且佔據着李密原來管轄的領土,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佔據這麼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從。魏徵毛遂自薦,請求安撫山東,於是被授爲祕書丞,趕赴黎陽。經過魏徵寫信勸導,李勣決心歸唐,並開倉運糧,接濟淮安王李神通。九月,夏王竇建德率軍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擋不住,轉駐黎陽,又被竇建德擊敗。魏徵、李神通、李勣等人都被竇建德俘虜。竇建德起用魏徵爲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派出秦王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竇建德率軍來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擊敗竇建德,並將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聽聞魏徵的名聲,請他擔任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竇建德舊部劉黑闥勾結突厥寇犯山東。魏徵見李建成雖然是嫡長子,但是功績不如李世民,於是建議李建成去請戰立功。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建議,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誅殺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自己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於是派人把魏徵帶來,問道:“你爲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的禍事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於是赦免魏徵,並用魏徵爲詹事府主簿。

魏徵:唐朝一代名相,曾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

犯顏直諫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登基,擢升魏徵爲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並命他安撫在河北的李建成、李元吉舊部,允許便宜從事。魏徵到磁州時,正巧遇到押送前東宮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的囚車正在駛向長安。魏徵對副使李桐客說:“我們動身時剛得到詔命,前東宮、齊王府的舊人都一律赦免不問。現在又把李思行等押送京師,這樣做其他的人誰還再相信詔令而不疑慮呢?朝廷派我們安撫山東,人們一定不會相信,這豈不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況且有關國家利益,明白了沒有不去做的,寧可自己承擔責任,也不能損害國家大計。現在如果釋放李思行他們,不再追究他們的罪責,那麼信義的感召就會遠達天下。古時大夫出使,只要是對國家有利,就可以自己做主。況且我們這次出使,主上賜予便宜行事的權力。主上既然對我們以國士相待,我們怎能不以國士相報呢?”李桐客同意,當即釋放了李思行等人,並上書呈報李世民。李世民覽奏後非常高興。

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於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有治國的才幹,性情又耿直,從不退縮屈服,李世民與他談論,總能欣然接受他的意見。魏徵也爲遇到賞識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勝,於是把心裏的想法全部說出來,毫不隱瞞。李世民曾經慰勞魏徵說:“您所陳述進諫的事,前後有二百多項,不是至誠報效國家,怎麼能夠這樣?”出使河北的同年,魏徵繼續升爲尚書左丞。

有人誹謗魏徵包庇自己的親戚,李世民派御史大夫溫彥博去查辦,結果查無實據,溫彥博向李世民宗奏道:“魏徵作爲一個臣子,應該使自己的行爲顯明,他不能遠避嫌疑,以致遭受這些沒有根據的誹謗。雖然沒有私情,也應當受到責備。”於是李世民讓溫彥博代替自己去責備魏徵,並說:“從今以後,行爲不得不存痕跡。”第二天,魏徵入朝上奏說:“臣聽說君臣一心,如同一個整體。置國家大事於不顧,一味追求行爲顯露痕跡,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這條道路,那麼國家的興衰就難以預料了。”李世民大感驚異,且改變臉色道:“我已經悔悟這件事了。”魏徵又跪下說:“希望陛下讓臣做良臣,不要讓臣做忠臣。”李世民問:“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嗎?”魏徵說:“稷、契、咎陶(皋陶)就是良臣,龍逢、比干就是忠臣。良臣使自身獲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稱號,子孫世代相傳,福祿無邊。忠臣自身遭禍被殺,君主陷於愚昧、兇暴的境地,國破家亡,只得到一個忠臣的空名。從這說來,忠臣、良臣相差就遠了。”李世民深深地被魏徵的話打動了,賜給他絹五百匹。

貞觀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爲祕書監,開始參預朝政。鑑於隋末圖籍散失,制度、法令紛亂繁雜的狀況,魏徵奏請李世民允許自己帶領學者將古籍分爲四部,並對其進行校定。數年之後,“祕府圖籍,粲然畢備”。

當時高昌王麴文泰準備入京朝見皇帝,西域各國都想乘麴文泰入朝的機會,派使者進貢,李世民讓麴文泰的使臣厭怛紇幹前去迎接西域各國使臣。魏徵規勸說:“天下剛剛平定,戰亂的創傷還未恢復,如果稍有勞役,自己就不得安寧。往年文泰入京朝見,所過州縣,尚且疲於供給,何況再加上這些人(指西域各國使臣)。假如讓這些人以商人的身份來往,邊地人民就會因此得利;如果作爲賓客前來,中國(指唐朝)就會消耗大量資財而深受其害。漢建武二十二年,天下已經安定,西域請求東漢設置都護、送侍子進京,漢光武帝不准許,是不願因爲蠻夷而使中國消耗勞力資財受害。現在如果答應十國使者入京進貢,它們的使者不下千人,將使邊地各州怎麼應付?人的心性各異、頭緒萬端,過後即使後悔,恐怕就來不及了。”李世民認爲魏徵的意見很好,馬上派人追趕、制止已經出發的厭怛紇幹。

貞觀五年(631年),李世民與魏徵談及選人爲官一事,魏徵說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後審覈他的品德,以及愛好這些。

長樂公主李麗質因長孫皇后所生,李世民對她特別鍾愛,將她許配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衝。貞觀六年(632年,《舊唐書·魏徵傳》記爲貞觀五年)開始準備嫁妝,李世民對衆臣說:“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大臣紛紛表示“陛下所愛,欲少加之”,於是皆進言請求加倍於永嘉長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對此表示反對。因爲永嘉公主乃是長樂公主的姑姑。此舉逾越了禮制。李世民回宮把此事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得知此事後感嘆魏徵能“引禮義抑人主之情”,並對他大加讚賞。特地派人前去賞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聽聞你正直,現在見識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變。”不久,魏徵晉升爵位爲郡公。

魏徵:唐朝一代名相,曾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 第2張

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處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則,依實際情況處理,大家都心悅誠服。

貞觀八年(634年),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觸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認爲這是毀謗。魏徵進言說:“從前賈誼在漢文帝時上書,曾說到‘可以爲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爲帝王長嘆息的事有六件’。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言辭激切就近似毀謗,陛下你應該仔細想一下這樣的事對還是不對。”李世民覺得魏徵說的有道理,下令賞賜給皇甫德參帛二十段。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後,李世民對她思念無法停止,爲了緩解思憶之苦,便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讓魏徵陪同,並指着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裝作沒看見,李世民頓時着急,問“怎麼會沒看見,那是昭陵啊!”魏徵聞言回答說“以爲陛下望的是獻陵,原來是昭陵啊!” 李世民聽後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顧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親。於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層觀。

貞觀十一年(637年),李世民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因州縣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譴責。魏徵告訴李世民當初隋煬帝楊廣曾在此讓附近的百姓上貢,貢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費。

貞觀十二年(638年),禮部尚書王珪上奏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都下車,違反法度來表示恭敬,這違背了禮儀的標準。”李世民說:“你們自己的地位都尊貴,就輕視我的兒子嗎?”魏徵進言說:“從古至今,親王列在三公之下。現在三品都是天子的列卿和八座之長,爲親王降乘,不是親王所應承受的禮節。求之於舊例,又沒有可以作爲憑證的依據;施行於當今,又違背了國法。”李世民說:“國家所以立太子,是準備他做國君。然而人的長短,不在老少,假如沒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這樣說來,怎麼能輕視我的兒子呢?”魏徵說:“殷代崇尚質樸,有兄長去世其弟即位的禮義;自周以來,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長子,以這杜絕各個兄弟的私念,堵塞禍亂的根源,這是國君應當十分慎重的事。”於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此年三月,太子李承乾的嫡子李厥出生。因爲皇孫誕育之喜,李世民大行慶祝,又召集五品以上官員在東宮舉行大型的宴會。席間,李世民對侍臣說:“貞觀以前,跟隨我平定天下,輾轉奔波於亂世,這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之後,盡心對我,進獻忠直的勸告,安國利民,敢於冒犯國君尊嚴直言規勸,糾正朕的過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過他們。”於是親自解下佩刀,賜給二人。

貞觀十三年(639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詔五品以上的官員上封事之機,全面地、系統地總結了此時政事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撰成《十漸不克終疏》。疏中列舉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縱慾以勞役百姓、暱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頻事遊獵、無事興兵、使百姓疲於徭役等不克終十漸,批評了李世民的驕滿情緒,再次提醒他慎終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後,欣然接納,並對他說:“朕今聞過矣,願改之,以終善道。有違此言,當何施顏面與公相見哉!方以所上疏,列爲屏障,庶朝夕見之,兼錄付史官,使萬世知君臣之義。”於是賜魏徵黃金十斤、馬二匹。

貞觀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諫,讓李世民要善始善終。

後來,太子李承乾不學習德行和術業,魏王李泰的寵愛一天天增長,朝廷內外衆官,都有些疑慮和議論。李世民聽到後很厭惡這些議論,對侍臣說:“當今朝臣忠誠正直的,沒有人能超過魏徵,我派他輔佐皇太子,用這杜絕天下的怨言。”貞觀十六年(642年),李世民任命魏徵爲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舊。魏徵自稱有病推辭,李世民下詔回答說:“漢朝的太子以四老爲輔佐,我現在依靠您,也是這個道理。知道您患病,你臥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魏徵:唐朝一代名相,曾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 第3張

極盡哀榮

自貞觀十六年(642年)起,魏徵的病情加重,李世民常派中使探望,還讓中郎將留宿魏徵家中,隨時奏報他的病情,期間賞賜的藥食不計其數。魏徵的住宅原先沒有正室,李世民把原來自己準備建小殿的材料移給魏徵營造正室,五日就修成了;同時派中使攜帶白色的褥子和布被賜給魏徵,以此滿足他崇尚簡樸的心願。

貞觀十七年(643年),六十四歲的魏徵病重,將不久於人世。李世民聞訊後,親自到魏徵家中探視,屏退左右侍從,與他交談良久,方纔回宮。後來,他帶着太子李承乾和嫡女衡山公主(即新城公主)再次到魏徵家中。魏徵強撐病體,穿戴朝服,拖着帶子。李世民見狀,悲從中來,一邊撫摸着魏徵一邊流淚,問他有什麼想說的,魏徵說:“寡婦不愁織布的緯線少,而憂慮宗周的危亡(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李世民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指着衡山公主對他說:“魏公,睜開眼睛看看你的兒媳!”但魏徵已經身體衰弱到無法起身謝恩了。數日後,李世民忽然在夜裏夢見魏徵,如同平日裏一樣,到次日清晨,魏徵逝世的消息傳到宮中,時爲貞觀十七年正月戊辰日(643年2月11日)。李世民親臨其喪禮,痛哭流涕,爲魏徵廢朝五天,並令內外百官與在長安的朝集使一同前來參加喪禮;太子李承乾在西華堂爲他舉哀。隨後,李世民下詔追贈魏徵爲司空、相州都督,賜諡號“文貞”;同時賜羽葆、鼓吹,加班劍四十人,贈絹布一千段、米粟一千石,允許他陪葬昭陵。

將要下葬時,魏徵的妻子裴氏說:“魏徵平生節儉,現在按一品官的禮節安葬,所需儀仗、器物太多,不符合魏徵的志願。”對朝廷供給的一切儀仗和物品都推辭不受,僅用白布、帷幕裝飾承載靈柩的素車,不用花紋、色彩和芻靈。李世民親自登上御苑的西樓,望着魏徵靈柩的方向痛哭,竭盡哀思,命百官送靈柩出長安郊外。晉王李治奉詔致祭,李世民親自爲魏徵撰寫碑文,並將它書寫在墓碑上。之後,李世民追思魏徵不已,又賜其家封戶九百戶。

死後反覆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李世民命將作少監閻立本畫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等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是爲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魏徵位列第四。

不久之後,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發生。陳國公侯君集參與謀反,被處死;中書侍郎杜正倫受牽連被遠貶。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二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到這時,李世民開始懷疑他結黨營私。魏徵又曾寫下自己前後的諫辭,拿給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知曉此事後,愈加不滿,於是手詔取消衡山公主與魏叔玉的婚約,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親征高麗,儘管取得勝利,卻仍因未能滅高麗而後悔。回師之後,他慨然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召魏徵的家人到行營,賞賜、慰勞裴氏,立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並重新立起墓碑。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