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皇帝當初如果南下的話 結局會不會更好

崇禎皇帝當初如果南下的話 結局會不會更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崇禎朱由檢的故事,歡迎關注哦。朱由檢如果真的拉下臉在甲申年春南逃,其結局會比歷史上好很多嗎?

朱由檢如果真的拉下臉在甲申年春南逃,那麼其結局比歷史上也不會好多少。按其歷史表現看,他同樣會實行“借虜平寇”的國策,但是在主客觀因素作用下,他註定借不到虜也平不了“寇”,不過經他這個變量(應該承認這人很“剛”,往好聽了說是“不屈不撓”)的一頓折騰,歷史的走向是有不小的改變的。

首先是整體認識,歷史上的南明在決定性的甲申、乙酉年處於癱瘓狀態的原因是“合法”繼承人被一鍋端,南京大佬的撕逼拖延導致福王與四鎮勾結進而迅速上位,因北京陷落而大爲衰落的大明天子權威進一步降低,四鎮、左軍直接名正言順藩鎮化,南明對其軍事力量失去絕大多數指揮能力。

如果朱由檢在順軍兵臨大同前後,立即不顧臉面甩開大臣帶着親信、家屬在勇衛營之類少數尚有些戰鬥力的京軍護衛下“親征”,去天津與馮元彪會合後乘海船南下,他是有機會逃生的。按時間推算他大概能在四月間到達南京,那麼這個位面的南明政權其中央權威比歷史位面要大上不少,當然要恢復崇禎十七年以前殺督撫如殺雞的水平是不可能啦。

崇禎皇帝當初如果南下的話 結局會不會更好

這個朱由檢版南明的狀態,明王朝末年弊病仍在,指望朱由檢整練新軍北伐,驅虜滅“寇”中興大明,除非給他碗口粗的金手指,不然那是一丁點兒希望都沒有。以四鎮、左軍爲首的南明野戰軍其狀態大概會強於歷史位面,四鎮大約會開始“左良玉化”,雖然達不到舊時的服從性,但是偶爾還會服從指揮。

具體說說各路大軍的情況,本位面的“四鎮”因爲沒有定策之功,加封設藩之賞,其軍閥化程度會低不少。按歷史上的表現看,其中高傑、黃得功對朱由檢的服從度可能相對最高,劉澤清、劉良佐次之。自崇禎後期就開始不時“獨立自主”的左良玉服從度最次,但是由於該部一直在湖廣與順軍對戰,本來也無法用於他處。至於馬士英、史可法、袁繼鹹的標營及其節制各營和方國安、鄭鴻魁、馬進寶、卜從善等及浙江鎮兵之類次一級部隊,其服從性會高於歷史位面,大致與崇禎十七年之前的後期情況相差不大。

按照李清的說法,歷史上弘光政權甲申年秋冬的軍費情況“楚鎮兵五萬餘,需銀一百八萬;四鎮兵各三萬,需餉二百四十萬,本色一百萬。五鎮不足恃,且還爲我虞。居重馭輕,有京營六萬,需餉一百二十萬。鎖上游,控江北,復有江督、安撫、蕪撫、文武操江、鄭鴻逵、鄭彩、黃斌卿、黃蜚、卜從善等八鎮,共兵十二萬,計餉二百四十萬。合之七百餘萬,而川、楚、東、豫督、撫、鎮不與焉。”,“時正項所入止六百二十萬,養軍所出至七百五十餘萬,通計每年正項缺一百五十萬。”。

朱由檢在四鎮和其他次一級部隊擅自擴軍情況減輕(以明末的尿性,南京京營和所謂八鎮裏的空額就不要想查清了)的態勢下,通過刮地皮暫時應該能維持一陣兒,雖然比歷史上的弘光政權也好的有限。

崇禎皇帝當初如果南下的話 結局會不會更好 第2張

再回頭說說整個黃河流域的情形,如果不考慮吳三桂聽到荒信兒(很可能是吳襄已經被殺)不爲所動繼續進京朝見新主(崇禎南逃,關寧兵也只能接受招降)的小概率情況,那麼其形勢變化進程與歷史位面相差不會很大,在山海關或京畿的決戰,順軍因爲(來不及調動形成的)兵力劣勢仍會失敗,宣大薊鎮的前明邊兵和各地文武士紳仍會大規模叛亂,順軍截止太原之戰的損失可能與歷史位面相近。

但是下面的進程就很可能會因朱由檢的南逃而開始明顯不同了,首先是大部分地區滿清兵鋒未及的山東,歷史上多爾袞在佔領北京後把主力留京修整,只以部分兵力收取北直、山東、山西,其中投入山東方向的大軍在五月、六月間佔領霸、滄、德、臨後因爲山西順軍的抵抗很快調往山西方向,滿清在七、八月間接收山東大部的時候基本處於兵力真空狀態,連隨後設立的沂州、膠州兩鎮綠營兵也是在南調前明邊兵和登州鎮基礎上組建的。歷史上由於弘光政權處於癱瘓狀態,只能坐視滿清接手山東。

處於半身不遂的朱由檢政權在五月中下旬得知順軍兵敗撤出北京的消息(此時朱由檢得到消息應該是吳三桂借兵擊敗闖賊,再造乾坤)後,以朱由檢的習性有很大可能會與起兵叛亂的山東士紳取得聯繫,並隨後(六、七月間)派出有力部隊北上接應山東士紳的叛亂武裝,具體實施人可能是無處安插暫駐徐州前沿的高傑和在山東人脈廣泛的劉澤清。

這樣山東起兵士紳得到兵力支持,滿清派往接收山東的滿清官員因缺乏武力會處於不利境地,迫使多爾袞再派出兵力武力收取山東,雖然南明方未必有與清軍動武的勇氣,基本上會退讓,滿清還是會收取山東大部,但這種態勢對雙方都會產生影響,滿清會比歷史上相對重視南明一些,南明會減輕一些聯虜幻想。

崇禎皇帝當初如果南下的話 結局會不會更好 第3張

南逃位面的南明政權,由於階級因素和執政慣性(朱由檢之前欲對滿清議和而未成)基本上還是會採用聯虜平“寇”的國策,但是因爲朱由檢尚在,雙方的接觸比歷史上的弘光使團還要麻煩。無論接觸結果如何,揹負了北京的前明中央政府及其附屬人羣和遷來八旗家眷這一巨大包袱的多爾袞必然會南征,打通江南米糧、白銀的漕運之路,並且失去爲明代復君父之仇“大義”名分的滿清,對於南征消滅朱由檢摧毀明代“合法性”的需求也會更加迫切。當然,多爾袞應該對南明會進行一些欺騙行爲以麻痹對方。

到決定性的甲申秋冬之際,這個位面的多爾袞和歷史上一樣由於洪承疇等人的錯誤戰略情報,很可能還是會兵分兩路,派阿濟格西征“流賊”,派多鐸南征殘明。南明方面在確認聯虜實質上失敗前後,無論是出於以“會師剿闖”舉動示好滿清還是基於構建黃河防線考慮,南明都很可能會在甲申年秋冬出兵河南,由於朱由檢政權對大軍的控制力要稍強於弘光政權,其所能出動的部隊會以黃得功、高傑爲主,輔以卜從善、李棲鳳等部,在兵力上高於歷史位面,時間上也會早於歷史位面,同時因多路行進,即使高傑照樣因睢州之變的偶發事件而死也不會導致出兵夭折。

這種局面下,順軍在豫西、晉西南的部隊的主力很大可能會被吸引到洛陽、襄城一線,以順軍的兵力(大致兩萬數千人),南逃位面的西進明軍即使全力來攻也未必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勝利,況且明軍“軍合力不齊”的毛病經過甲申之變只會更甚。這樣一來,當阿濟格、多鐸兩路大軍出兵時,南明諸軍自會縮回江淮,順軍在晉西南兵力不足,歷史位面的懷慶之戰就基本不會爆發了,之後的進展正如顧誠先生所說“清廷除了留下少數兵馬駐防京師及其附近地區外,主要的兵力同時投向西面、南面兩個方向,兩路大軍勢必越走越遠,呼應不靈。

崇禎皇帝當初如果南下的話 結局會不會更好 第4張

如果清方戰略計劃沒有發生變化,那麼,李自成、劉宗敏指揮大順軍主力和李過、高一功部陝北駐軍同阿濟格部清軍決戰,勝負尚在未定之天。阿濟格部一旦戰敗,大順軍勢必乘勝追擊,華北局勢就將改觀。”

當然,南明諸將是不可能擋住多鐸的南征軍的,考慮到歷史表現,至多高傑(尚聽調動,對滿清態度強硬)、劉澤清(南京陷落後尚在淮安應敵,且其弟死於阿巴泰之手)、黃得功(大體上保持了對明廷的忠誠)因爲個人立場奮力抵抗,把多鐸拖在江淮之間更久一些。

後續進展嘛,大順政權作爲一個內部一統的新興漢族政權,其兵力、物力會很快趕上並超過全面接收前明軍政體系的滿清,而滿清在多鐸、阿濟格一勝一敗後會形成北京到杭州的一字長蛇陣態勢,在這種不利境地下滿清很大可能會落得個失敗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