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居正死後被萬利皇帝清算 兩人誰的責任更大

張居正死後被萬利皇帝清算 兩人誰的責任更大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張居正和萬曆皇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一代名相張居正死後很快被清算,他本人還是萬曆的責任更大?

作爲內閣首輔的張居正,替老朱家管理大明帝國十餘年,推行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事必躬親、宵衣旰食,忠心耿耿、兢兢業業,使大明這棵兩百餘年的老樹,重新煥發勃勃生機,可謂勞苦功高,張居正也完全可以稱之爲大明第一名臣!

然後,這樣一位有大功於朝廷、有大恩於皇家的功勳重臣,剛剛去世就被徹底清算,家族子弟或慘死或流放,還差點被開棺鞭屍,爲何?

問題不完全出在張居正,他能夠輝煌至死,生前沒有被清算,已實屬萬幸!

張居正死後被萬利皇帝清算 兩人誰的責任更大

張居正,湖北荊州人,出生書香世家,從小天資聰穎,5歲入私塾,便出口成章、過目成誦;12歲童試第一名中秀才,更是名噪一時;18歲中舉,23歲考中二甲進士,這樣的人生,放眼一千多年的科舉歷史,屈指可數!

嘉靖38年,35歲的張居正由翰林院編修晉升國子監司業,協助內閣首輔、恩師徐階,開始走進大明王朝的政治中樞。

隆慶元年,張居正升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正式入閣拜相,執掌權柄。

隆慶6年,隆慶皇帝駕崩,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張居正,作爲託孤重臣、內閣首輔,正式開啓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繼位時才10歲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是個孩子,帝國的一切軍政要務,都扛張居正肩膀上。

但,此時的大明帝國,風雨縹緲、千瘡百孔、生靈塗炭,國內政治腐敗、貪污腐化,流民四散、起義不斷,朝廷國庫空虛、用度匱乏;國外北方的韃靼進兵中原,西南的土司侵擾不息,東南的倭寇不時騷擾,像極一座搖搖欲墜的老房子。

面對困局,強人張居正先從國家機構下重手。針對帝國整套官僚制度腐朽、機構繁多、效率低下的實情,出臺“考成法”,將各部門需要完成的任務全部登記在冊,以文件的形式明確大小官員的應盡職責,之後朝廷再根據既定的職責和任務考覈各級官員的政績,表現卓越者得賞、表現不佳者罰。

通過這一手段,既成功選拔出了一大批能力較強的官員,又裁撤了大批庸碌無爲的官員。由於賞罰分明,各級官員的辦事效率大大提升,整個國家機器終於快速有效運地轉起來。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要辦大事,要解除帝國內憂外患,先得解決錢的問題,即帝國的賦稅。由於地主豪強與官府衙門勾結,隱瞞大量的土地逃避國家稅收。張居正對症下藥,推出了著名的“一條鞭法”,下令徹底清查全國的土地面積,同時把賦稅徭役折算成銀兩,全部按照擁有土地的面積繳納。如此以來,國家財政收入大大提升,稅賦從隆慶時每年250餘萬兩到萬曆五年每年435萬餘兩,增長了74%,大明帝國的錢袋子終於地鼓了起來。

面對邊境危機,張居正慧眼識珠,啓用了一批出色的軍事將領,重用戚繼光守薊門,提拔李成樑鎮遼東,還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了3000餘座“敵臺”。同時與韃靼握手言和,開展茶馬互市貿易,化解北方邊境的危局。

張居正的歷史功勳,史書評價爲“海內肅清、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同寺積金四百餘萬”。經張居正這一番大手筆的操作,大明帝國一時國泰民安、國富兵強,局面煥然一新!史書稱之爲“萬曆中興”。

張居正死後被萬利皇帝清算 兩人誰的責任更大 第2張

然而,如此有大功於朝廷、有大功於社稷的大功臣,卻很快就被萬曆皇帝清算了。

萬曆十年農曆六月二十日,58歲的張居正操勞成疾,病死於內閣首輔任上。

去世後的第四天,便有言官上書彈劾張居正的嫡系、禮部尚書潘晟,正式打響了清算張居正的第一槍。

潘晟被彈劾後不久,遼王妃又將矛頭直接對準張居正,稱其“誣陷遼王,霸佔王府”。

司禮監的太監更是誣陷張居正“誣衊親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聰、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

風雨欲來風滿樓!

第二年,萬曆皇帝下詔,剝奪張居正上柱國、太師,之後又下詔剝奪文忠公諡號,並貶斥其子錦衣衛指揮張簡修爲民。

皇帝的態度已經公開表明,張居正的下場由此可以預見!

張居正死後第三年,萬曆皇帝再次下詔“查抄居正家產”,並派張居正生前的兩個政敵張誠和邱橓,前往執行抄家的詔令。

張誠等人對張居正的家人,單人隔離審問,嚴刑拷打,悲慘之狀目不忍睹。張居正的嫡子張敬修,不堪忍受殘酷折磨,懸樑自盡,三子張懋修投井未死,絕食不亡,才倖免一命,他的弟弟和兩個未死的兒子,都被髮配邊疆充軍!

張居正的悲慘遭遇,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上並非個案,秦國的呂不韋、西漢的霍光、唐代的長孫無忌,都是相同的結局。他們都有兩個同樣的關鍵詞:強相和幼主。

呂不韋被秦始皇稱爲相父,以父事之,甚至傳言呂不韋原本就是秦始皇的親生父親,沒有呂不韋就沒有秦始皇父親的王位,更不會有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機會,但秦始皇親政後不久,就逼呂不韋自殺。

漢宣帝劉丙已並非昭帝的兒子,而是流落民間的皇族子弟,完全是霍光將其推上皇位,但霍光去世兩年後,霍氏家族被滿門抄斬。

長孫無忌是大唐的開國元勳,位居凌煙閣二十四重臣之首,唐高宗李治的皇位正是長孫無忌力爭而來,但上位後的李治,以謀反罪逼迫自己的這位親舅舅自縊而亡。

這幾個人與張居正一樣,成爲先皇的託孤重臣,成爲一代強相的時候,他們的結局就已然註定了。

這些人都曾是一個時代的風雲人物,長期執掌朝政,門生故吏遍朝堂,長大成人的皇帝要親政,要成爲一個帝國的主宰者,不破舊如何立新?不打倒一個權威如何樹立自己的權威呢?

就說張居正吧,身居相位十餘年,稱“寡”道“孤”,軍政要職都是他的親信黨羽,充斥整個朝廷,就連年幼的皇帝見了他都瑟瑟發抖。

威信、權勢如此之重的一個人,萬曆帝親政後想要重新執掌朝廷,他不拿張居正開刀、不推翻這座大山,不滅掉這個權威,如何樹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威懾百官臣服天下萬民?如何經營自己的帝國建立自己功勳呢?

所以,張居正被清算,是因爲“強相”的身份。

張居正死後被萬利皇帝清算 兩人誰的責任更大 第3張

萬曆皇帝與張居正,從表面上看是君臣,從實質上看,更像是父子。

萬曆皇帝朱翊鈞登基才十歲,完全還是個孩子。身居首輔之位的張居正,不僅承擔宰相的職責,更是扮演了帝師甚至父親的角色。

爲了幫助這個半大的孩子,成長成一個有所作爲的一國君主,張居正對其傾注了全部心血,他請求李太后移居乾清宮,而自己則天天陪同萬曆皇帝同吃同住,一同學習經史之書,教育他治國理政的方略。

據史書記載,張居正對年幼的皇帝要求極爲嚴格,皇帝稍有犯錯,不是大加斥責就是嚴厲處罰。萬曆七年,小皇帝因夜晚與宦官遊玩時,有出格不檢點行爲,張居正大怒,與李太后一起逼着萬曆皇帝寫下罪己詔。

再比如,有一次小皇帝在讀《論語》時,誤將“色勃如也”之“勃”字讀作“背”音,站在一旁的張居正立即厲聲糾正:“當作勃字!”聲音之太、神情之嚴肅,嚇得小皇帝驚慌失措,連當時在旁的大臣也驚恐不已。

從這些細節來看,張居正無疑是在承擔一個父親責任,也許是應李太后的要求,也許是他忠心事皇家爲了小皇帝的成長,但是他偏偏忘了,這個小孩不是別人,是皇帝,是君父!

就如常人,真是自己的父母,怎麼管教責罵孩子,孩子長大成人後都不會記恨,但是如果是別人以父親的身份來管教,而且還過分的嚴厲,孩子長大後心理一定會留下陰影,甚至埋下仇恨的種子。

萬曆與張居正,褪去帝皇與宰相的外衣,都是凡人肉胎,都是人,都有人性!萬曆雖然嘴上不明說,因爲他是君王,但是心理一定是與常人相通的,心中怨和恨,親政後找機會和理由發泄,再正常不過了。

所以,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是因爲扮演了別人家孩子的爹!

張居正死後被萬利皇帝清算 兩人誰的責任更大 第4張

張居正扮演老師和父親的角色,對年幼的萬曆皇帝言傳身教。

在小皇帝面前,張居正極力維護着自己光輝偉岸的形象,讀書人傳統的“忠孝仁義信”全寫在他臉上。在萬曆眼裏,張居正不但知識淵博、能力超羣,而且忠君恤國、清正廉潔,是一個道德高尚的完美君子。

但是,張居正並非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他的假面具在萬曆皇帝親政特別是張居正死後,被無情地揭開了,而且還無限地誇張放大!年輕氣盛的天子,由敬轉怒再轉恨!

張居正掌控大明帝國日久,慢慢迷失自我,自己彷彿成了帝國的主人,在朝堂人唯我獨尊,說一不二,口中常以“孤”自稱,就連掛在自家大門的對聯都毫不遮掩,“日月爲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爲嶽,四方頌太嶽相公。”(張居正字太嶽)這些細節,在他人看來,不忠之心已經暴露無遺了。

張居正生活奢靡,平時吃飯桌子上的菜品都有上百道,平日出門的轎子,也是32個人擡的豪華款,據說轎子裏可以辦公、睡覺,還帶衛生間,儼然是一個移動的豪華套間。而在明代八人擡的大轎,已是作爲臣子的極限。

如此之外,張居正還大肆收受賄賂,後來抄家時,在其老家共搜出黃金一萬餘兩,白銀十萬餘兩。

最讓萬曆難接受的是,張居正還與自己的母親李太后有不清不楚的傳聞。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明穆宗駕崩時,李太后只有二十六歲,萬曆只有十歲,孤兒寡母面對風雨飄搖的大明江山,強人張居正的出現,賦予了李太后無限的溫暖和安全感,對張居正生出愛慕之情,實屬正常。而張居正身居高位,面對青春正盛的美人,長期接觸一時忘記彼此的身份,做出超越君臣界限的事情來,也不難理解。

但,這在年輕的萬曆皇帝心中,卻是一種莫大的恥辱,不能公開說,只能將深深地恨埋在心底,一旦爆發出來,便是山崩地裂!

所以,張居正被清算,是因爲一個假面具的撕裂。

張居正死後被萬利皇帝清算 兩人誰的責任更大 第5張

自古以來,在封建社會推行改革,總會伴隨着流血的代價。

戰國初期的李悝變法,讓魏國強大了,但李悝卻被逼自殺了;商鞅變法,秦國崛起了,但商鞅卻被車裂了;北宋的王安石變法,其人卻成爲了“新舊黨爭”的犧牲品;清朝的戊戌變法,譚嗣同六君子頭斷菜市口。

張居正也是改革家!

他推行的針對官場制度的“考成法”改革,裁撤官員達三成之多,因爲張居正的改革,大明代廷有三成的官員因此丟了飯碗。

他推行的 “一條鞭法”,重新丈量清查全國的土地,萬曆八年全國田地面積爲7,013,976頃,比隆慶五年時增加了2,336,026頃,增加了近三分之一。原來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不用納稅,改革後卻要重新納稅,雖充盈了國庫,卻也大大侵害了官僚地主階層的切身利益。

這些因爲張居正的改革,實際利益受損的羣體,在張居正死後,一看政治風向有變,羣情激憤,羣起攻之,或檢舉揭發,或造謠誣陷,牆倒衆人推,形成驚濤駭浪,張居正焉能不被清算。

所以,張居正的悲慘命運,是因爲他所推行的改革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