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朝時期鐵帽子王是什麼樣的存在?權力如何?

清朝時期鐵帽子王是什麼樣的存在?權力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這是今天小編給大家說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開國諸王”,亦稱“軍功勳舊諸王”,是指清初統軍征戰、建國創業的“宗室王爺”,計有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碩塞初封和碩承澤親王,其子 博果鐸襲爵 時,改號莊親王)、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饒餘郡王阿巴泰、謙郡王瓦克達、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英親王阿濟格等,其中禮、鄭、睿、豫、肅、莊等六個親王及克勤、順承二個郡王,世襲罔替,一般稱爲“鐵帽王”。鐵帽子王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爲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顯然他們的權力遠比清初時期的鐵帽子王小的多。

一、清初鐵帽子王的權力

順治年間,“開國諸王”掌握了兵權,攻打大順、大西農民軍,消滅南明政權,鎮壓各地抗清武裝,主要是由他們掛帥出征的。順治元年四月,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爲奉命大將軍,率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以及豪格、羅洛渾(嶽託之子)、尼堪、博洛、滿達海(代善之子)等宗室貴族,統領八旗土兵,于山海關戰敗了李自成大順農民軍,奠定了入主中原的基礎。

清朝時期鐵帽子王是什麼樣的存在?權力如何?

進入北京以後,多爾袞即派英親王阿濟格爲靖遠大將軍、豫親王多鐸爲定國大將軍,率軍追擊李自成,並下江南,滅了福王、唐王、魯王等南明政權。又派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爲平南大將軍,鎮守江南,下湖廣,取廣西。肅親王豪格初奉命往定山東、河南,後又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取四川、陝西。

此後,陸續派豫親王多鐸爲揚威大將軍,鄭親王濟爾哈朗爲定遠大將軍,端重親王博洛爲徵南大將軍及定西大將軍,又派敬謹親王尼堪爲定遠大將軍,禮親王滿達海爲徵西大將軍,謙郡王瓦克達爲徵西大將軍(代滿達海),分率八旗軍隊,四出征戰,鎮壓了農民軍、南明政權及全國各地抗清武裝,統治了全國。

“開國諸王”擁有裁處國政之權。睿親王多爾袞於崇德八年(1643)九月當上了“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十月晉“叔父攝政王”,二年五月又晉“皇叔父攝政王”,五年再尊爲“皇父攝政王”,握有主宰清國軍政大事 的最高權力。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崇德八年九月與睿親 王多爾袞一同 輔政,順治元年封“信義輔政叔王”,九年晉“叔和碩鄭親王”。

豫親王多鐸於順治四年(1647)晉封“輔政叔德豫親王”協助理”的。在一段時間裏,“開國諸王”曾具體處理六部事務。順治七年(1650)二月,“皇父攝政王多爾袞”下渝:“各部事務,有不須奏者,付和碩巽親王、端重親王、敬謹親王辦理”, 滿達海、博洛、尼堪三王,從此被稱爲“理事王”,或“理事三王”分理六部事務。

八年三月,清帝以“天下所以治安者,關乎各部院”,委用諸王管理部務,巽親王滿達海管吏部,承澤親王碩塞管兵部,端重親王博洛管戶部,敬謹親王尼堪管禮部(博洛、尼堪於順治八年三月降爲郡王,五月復封親王),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管刑部,謙郡王瓦克達管工部,貝勒喀爾楚渾管理藩院,貝子務達海管都察院。

“開國諸王”和入關以前一樣,享有“議政”之權。順治年間,清政府的軍政財刑大事,是由“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的。禮親王代善及其子滿達海,英親王阿濟格,肅親王豪格及其子富綬,承澤親王碩塞,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信親王多尼(多鐸之子),簡親王濟度(濟爾哈朗之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平郡王羅可鐸(嶽託之孫),謙郡王瓦克達,敏郡王勒度,安郡王嶽樂(阿巴泰之子),都是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議政王”。軍國大事皆由議政王召集參與議政的貝勒、貝子、公及議政大臣商議決定,報攝政王、順治帝審批,一般是依議而行。

“開國諸王”之中還有五個王是一旗之主。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鄭親王、衍禧郡王羅洛渾(嶽託之子)都是旗主,分主正紅、正白、鑲白、鑲藍、鑲紅五旗。肅親王豪格、英親王阿濟格、安郡王嶽樂等親王、郡王、貝勒,也有不少佐領,是編隸這些佐領之下的旗人之“主子”。旗主之權是鞏固王權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鐵帽子王權力削弱的原因

“開國諸王”既然有用兵、議政權和旗主權,又能左右清初的政局,從形式上看,當然可以延綿不斷永遠左右朝政了。但是,歷史的進程卻非如此,從順治末到康熙中期,開國諸王的權勢逐漸削弱了。出現這種結局的主要原因有三:

清朝時期鐵帽子王是什麼樣的存在?權力如何? 第2張

1、諸王之間互相傾軋。

八旗旗主,過去就 是互不相讓,明爭暗鬥,入主中原以後,形勢變了,權利之 爭 更 尖 銳了,既有昔日恩仇,又結下了新的怨恨,鬥爭更爲激烈。這集中表現在睿、豫、英三王和鄭、肅二王擁立新帝的鬥爭問 題上。崇德八年(1642)八月,清太宗皇太極去世後,肅親王豪格欲圖繼位爲帝,鄭親王濟爾哈朗及皇太極的鑲黃、正黃二旗的圖賴、圖爾格、伊爾登等大臣,擁護肅王。

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以及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卻擁戴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亦有稱帝之念。爭論非常激烈,最後是多爾袞提出了折衷方案,立年方六歲的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爲帝,由睿、鄭二王輔政,雖然暫時平息了爭端,但問題並未徹底解決。定都北京以後,多爾袞逐漸掌握了軍政大權,遂於順治 五年(1648)三月,以豪格“徇隱”護軍參領希爾根冒功之事,削爵幽禁,盡奪所屬人員。

又以鄭親王濟爾哈朗不舉發兩黃旗大臣謀立肅王等事,降爲郡王,罰銀五千兩,(後復親王爵),其後,並將豪格害死於獄中,奪其福晉爲已有。七年十二月,多爾袞病死,濟爾哈朗乘機報復,約同巽親王滿達海等,先將多爾袞之兄英親王阿濟格拘禁,加以“謀亂”之罪,削爵幽禁黯宗室,盡奪其所屬二十佐領,後又論以死罪,勒令自盡。

八年二月,濟爾哈朗會集諸王奏準,追論皇父攝 政 王 多 爾袞“逆謀”大罪,削爵,黜宗室,籍沒所屬家產人口入官,將其正白旗撥隸順治帝福臨(連同正黃、鑲黃,合稱“上三旗”,,並懲治其黨羽。九年三月,濟爾哈朗等王又奏準,豫親王多鐸是多爾袞同母之弟,追降郡王。這樣一來,十年之中,大案屢起,互相殘殺,開國諸王的勢力大大削弱了。

2、王子王孫庸懦無能。

入主中原以後的“軍功勳舊諸王”,身爲高貴“王爺”,權勢赫赫,威風凜凜,僕婢成羣,金銀滿庫,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生活在那種條件下的王子王孫,很少有志苦練騎射,勤讀詩書,也很難不耽於安樂,不貪戀富貴,哪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治國統軍? 大多是隨着條件的變化,自然而然地成爲因循保守、庸懦無能的笨拙之人。

這些繼承王位的“新王爺”,在勾心鬥角的政治鬥爭和萬軍廝殺的狂風巨浪衝擊之下,大多是暈頭轉向,手足無措,貪生怕死,最後被定上“禍國殃民”大罪,革職削爵。這在平定三藩的過程中,暴露得特別明顯。

降清的明將吳三桂、耿仲明和尚可喜,入關從徵有功,分封王爵,成守地方。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雲南;耿仲明之孫耿精忠襲靖南王爵,鎮福建;尚可喜封平南王,鎮廣東。三藩之中,吳三桂勢力最大,兵力最強。他降清以後,攻打農民軍,取四川、陝西和雲南,俘永曆帝於緬甸,長年征戰,兵勇將,多歸其部下”,“日練士馬,利器械”,勢力最大,兵最強。

吳三桂看到代善、多爾袞、多鐸、阿濟格、豪格、濟爾哈朗、阿巴泰等開國諸王大多去世,圖賴、圖爾格、譚泰等定鼎中原的大將亦相繼死亡,連博洛、勒瓦克達、多尼、滿達海等第二代、三代,比較能征慣戰的王公也已經不在人間,朝中無帥才,沒有人是他的對手,“諒中朝諸將無足當己者”,遂在康熙帝批准尚可喜歸老海城時,假意申請撤藩回籍,探聽清廷意旨。耿精忠亦上奏請撤。

清朝時期鐵帽子王是什麼樣的存在?權力如何? 第3張

此時,康熙帝諭令“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決此事,參與會議 的宗 室王公,因怕吳三桂造反,不能抵擋,所以不敢贊同撤藩,皆主張讓吳三桂繼續留鎮雲南。康熙帝認爲“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之利”,又因吳三桂之子,耿精忠之弟,皆在京宿衛,“諒其不敢生變”,決定允其所奏,並令吳三桂“徙藩山海關外”。假借撤藩以試探清廷態度的吳三桂,聽此消息,勃然大怒,遂於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發兵反接着福建的耿精忠、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貴州巡撫曹申吉、襄陽總兵楊嘉來等先後響應,不到數月,雲南、貴州、福建、四川、湖北、廣西六省皆反。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殺大學士、經略莫洛降附於吳,廣東尚之信於康 熙 十 四 年反。

“三藩之變”嚴重地威脅了清朝的統治。康熙帝委命諸王、貝勒爲大將軍,統兵征討“三藩”。順承郡王勒爾錦(勒克德渾之子)爲寧南靖寇大將軍,貝勒察尼(多鐸之子)參贊軍務,統兵至荊州。貝勒尚善(濟爾哈朗之侄)爲安遠靖寇大將軍,助勒爾錦攻嶽州(後尚善卒于軍中,由察尼代爲安遠靖寇大將)。安親王嶽樂(阿巴泰之子)爲定遠大將軍,出江西、赴長沙。簡親王喇布(濟爾哈朗之子)爲揚威大將軍,鎮江南,後移軍江西。

貝勒洞鄂(多鐸第三子)爲定西大將軍,由陝西攻四川。康親王傑書(代善之孫)爲奉命大將軍,貝子傅喇塔(濟爾哈朗之侄)爲寧海將軍,由浙江攻福建。信郡王鄂札(多鐸之孫)爲撫遠大將軍,大學士圖海爲副將軍,攻察哈爾布爾尼(乘吳三桂之亂而反清)。

從各方面對比,清軍是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應該是很有可能迅速取勝的。但是,統兵諸王,習於安樂,膽怯如鼠,畏懼吳三“遷延不進”,不敢“攖其鋒”。比如吳三桂的部將高大節,領兵僅四千人,卻敢“以少擊衆”,清軍“輒挫”。

他曾經率百騎擊潰清軍於大覺寺, “斬將搴旗”,又以少兵,“奔大軍於螺子山”,揚威大將軍簡親王喇布“倉卒棄營走,賊入壘,縱飲飽掠而歸。”喇布統領大軍圍江西之吉安時,遣兵二萬追擊吳三桂部將馬寶的九千援軍,卻 是 衆 不 敵寡,“爲賊連敗”。寧南靖寇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率領大軍守荊州,突聞吳三桂大軍將至,“踉蹌而歸”,遺棄大炮數十位。

如果不是吳三桂苟安保守,不敢渡江北上,並且於康熙十七年病死,那末,戰爭還不知延續多久,對清廷來說,結果是不堪設想的。

康熙十九年(1680),大局已定,即將進取雲貴時,寧南靖寇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奉命攻重慶,卻不敢進兵,中道折返。康熙帝諭令勒爾錦回京師,下詔斥責統兵諸王腐敗無能,貽誤軍機的罪過。

議政王大臣遵旨議定奏準,寧南靖寇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揚威大將軍簡親王喇布、定西大將軍貝勒洞鄂、安遠靖寇大將軍貝勒察尼及貝勒尚善,皆削爵,奉命大將軍 康親 王傑書,罰俸一年。八個大將軍中,只有安親王嶽樂和信郡王鄂札立功受獎(信郡王軍隊之取勝,主要得力於副將軍、大學士圖海之力)。五個王、貝勒削爵,一個王罰俸,可見“軍功勳舊諸王”的子孫,是何等的無能! 這對“開國諸王”的勢力也給予了重大的打擊。

3、壓抑王權,皇權日增。

清朝時期鐵帽子王是什麼樣的存在?權力如何? 第4張

清太宗皇太極執政時期,就曾力求提高皇權,多次懲治、斥責宗室王公,削弱其他旗主的勢力。順治帝福臨深深感到“開國諸王”勢力過大危及君權、帝位,身命亦不安全,所以親政以後,不斷地設法抑制“開國諸王”的勢力,擢用心腹臣僚。順治九年(1652)三月,取消了王、貝勒管理部務的制度,懲治睿王黨羽,削貝勒拜伊圖、貝子鞏阿岱、公錫翰爵。

十六年十月,又以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諂媚睿王”,降滿達海、博洛之子爲貝勒,(尼堪也要降爵,念其陣亡而免)。順治帝重用親信漢軍官員,對大學士范文程(漢軍鑲黃旗)、寧完我(漢軍正紅旗)十分信賴,破除舊例,特任范文程、寧完我二人爲議政大臣,參與機密,有所奏請,大都應允(清代非滿洲八旗而任議政大臣的,僅此二人)。

順治帝爲對付南明永曆政權,委任弘文院大學士洪承疇(鑲黃旗漢軍)爲“太保兼太子大師、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賜“經略大學士”印,並敕諭“撫鎮以下鹹聽節制,攻守便宜行事”,授與洪承疇總管南方諸省軍政事務的大權。

順治帝大力提拔反對睿王效忠於己的兩黃旗心腹大臣,委任要職,領軍出征,以分散王權。十八年確定的“輔政大臣”制,就是皇權空前提高,“開國諸王”勢力下降 的 重 要標誌。

當然,這並不是說清初“軍功勳舊諸王”的子孫完全失勢了,這些“鐵帽王”的後代,世襲親王、郡王爵位,遇逢軍國大事,一般是要參與商議的,有些王公還擔任官 職,領 兵 出征。

直到咸豐年間,濟爾哈朗的八世孫鄭親王端華,任御前大臣,其弟肅順歷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協辦大學士,兄弟兩人,深受文宗的寵信,專權橫行。

咸豐十一年(1861),文宗臨死前,下達遺詔,命端華、肅順等八人“贊襄政務”,一度執掌清朝的軍政大權,後因爭權奪利,被那拉氏(慈禧太后)誅殺。可見,“開國諸王”的子孫,仍然擁有很大的權力,但遠遠不如清初 那樣能夠左右政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