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失敗的真相是什麼?爲何會這樣

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失敗的真相是什麼?爲何會這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爲建文。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靖難四年,朱棣以八百私兵起家,對抗擁有整個天下的建文帝,並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整個過程說起來輕鬆,實則驚險無比,曾數次經歷生死。即使朱允炆削藩策略存在問題,但以整個天下對抗北平一地,朱允炆無疑是佔據有決定性優勢的,可爲什麼最終戰敗的卻是朱允炆呢?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朱允炆太過心急,皇位並不穩固

新帝登基的首要任務是什麼?毫無疑問,肯定是先穩定皇位,然而朱允炆繼位之後,在提拔了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人之後,便心急火燎的開始了削藩。這一做法至少導致了兩個問題:

1、皇位不夠穩固: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朱允炆繼位之後提拔“方黃齊”等人沒有問題,但如果僅僅是提拔幾個心腹,是根本無法徹底穩固皇位、掌握朝政的,而朱允炆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許在朱允炆看來,自己既然是皇帝,那麼所有朝臣都必須無條件的效忠於自己。正因爲朱允炆沒有徹底穩固皇位,這導致在靖難之役中真正站在他這一邊的朝臣並不多,而在外的將領更是少有主動勤王者。

2、削藩太過心急,人心不穩: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爲帝,然而就在朱元璋去世還不足一月的情況下,他便開始了削藩大業,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以謀反罪名削周王朱橚,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爲庶人,遷往雲南蒙化。僅僅八個多月後,又連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全部廢爲庶人,更是導致湘王舉家自焚。又兩月,再削岷王朱楩。在朱元璋去世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建文帝就先後將五位秦王削爲庶人,更是導致其中一位舉家自焚,這讓天下人怎麼想?這也是朱棣能夠迅速俘獲人心的原因之一。

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失敗的真相是什麼?爲何會這樣

朝政混亂不堪,應對措施失當

1、用人不當,導致朝政陷入混亂。深受建文帝寵信的方孝孺、黃子澄、齊泰三人毫無疑問,都是當時的博學大儒,但這三人又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典型的書呆子。他們雖然飽讀詩書,但卻極爲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尤其是方孝孺,他極爲推崇“周禮”,因此他建議皇帝應該根據《周禮》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來實行仁政,結果以恢復周禮爲目標的一系列改革,不僅導致了大量朝臣的反對,更使得建文初期的朝政完全陷入了混亂之中。

2、應對不當,使朱棣迅速獲取人心。朱棣起兵,是打着“遵祖訓,清君側”名義的,這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道德制高點,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也曾出現過,那就是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漢景帝當時果斷殺掉了晁錯,從而坐實了對方的反叛行文,而建文帝由於在繼位初期的一系列昏招,導致能夠爲他所用的人才極爲有限,因此他並不願意殺掉“方黃齊”三人,這使得朱棣可以一直打着“清君側”的旗號,大張旗鼓的收買人心和獲取支持。

用人不當,屢失良機

在靖難之役爆發後,建文帝先後啓用了三任統率,然而他所選擇的三任統率,非但沒有剿滅朱棣,反而屢失良機,使得朱棣逐漸壯大了起來。

1、第一任統帥,耿炳文。耿炳文算的上是一員老將了,然而其實力實在有限,不過“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在功臣名將相繼隕落的情況下,他是朱允炆能夠任用的爲數不多的老將了。然而耿炳文顯然不是朱棣的對手,雙方交戰後耿炳文果然戰敗,之後只好退守真定。

2、第二任統帥,李景隆。靖難之役中,李景隆應該算是朱棣一方最大的“功臣”了。李景隆是開國名將李文忠之子,然而“虎父偏偏生了犬子”,李景隆雖有練兵之才,卻並無統兵只能,在他的率領下,朝廷不僅錯過了擊敗朱棣的最佳時機,更是先後損失了多達50萬軍隊,終於使得擁有強大後盾的朝廷出現了兵源短缺。

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失敗的真相是什麼?爲何會這樣 第2張

3、第三任統帥,梅殷。在李景隆先後遭遇兩次慘敗之後,朱允炆終於用駙馬梅殷取代了李景隆,更是將京城周邊軍隊抽調給梅殷,讓其鎮守淮安。然而梅殷果然就駐守在了淮安,朱棣大軍在附近交戰,他不聞不問;朱棣大軍南下渡河,他仍然不聞不問;朱棣大軍抵達南京,他還是不聞不問。

其實當時朝廷並非無將,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出色的平安、徐輝祖、瞿能等人卻始終沒有得到重用,不得不說是朱允炆在用人方面的失誤。

更可笑的是,在朱棣大軍已經殺到南京城下之際,朱允炆竟然再度啓用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鎮守金川門,結果李景隆和朱橞兩人大開城門,放燕軍入城,固若金湯的南京城就此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