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雍正爲何將墓地選在清西陵 乾隆爲何不跟隨自己的父親

歷史上雍正爲何將墓地選在清西陵 乾隆爲何不跟隨自己的父親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雍正和乾隆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雍正是出於什麼原因把墓地選在清西陵?乾隆又爲何選擇清東陵呢?

自古以來封建王朝中的帝陵建制都是子隨父葬,但是唯獨到了清代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這裏改變了這種帝陵建制規則。

後世傳言康熙臨終前叮囑雍正善待自己的兄弟們,但是雍正繼位後卻將曾將與自己爭奪皇位的八弟胤禩、九弟胤禟迫害致死,還圈禁了老三胤祉、老十胤誐以及同母弟老十四胤禵,因此後世有一種觀點就是雍正沒有遵循老爹康熙遺囑,沒有善待自己的兄弟,所以崇信佛教和道教的雍正擔心死後愧對父親康熙,於是他沒有選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而是在河北易縣開建了清西陵。

那麼歷史上雍正真是如此才改在清西陵建陵嗎?那麼他的兒子乾隆爲何不追隨他葬在清西陵呢?

歷史上雍正爲何將墓地選在清西陵 乾隆爲何不跟隨自己的父親

雍正曾經在清東陵選過墓址,他也曾想過葬在父親康熙身邊

清代自順治入關之後,順治去世後就在河北遵化開始修建孝陵,也是清東陵之始,之後康熙也緊隨老爹順治修建了景陵,在雍正八年(1730年)時,雍正也開始着手準備修建自己的陵寢,於是他派工部的人赴清東陵範圍內尋找屬於自己的萬年福地。

工部官員最開始在遵化清東陵範圍內爲雍正尋到了一處名爲九鳳朝陽山的地方作爲萬年福地,雍正於是派自己最信任和喜愛的十三弟怡親王胤祥去查勘具體地理位置,結果胤祥回報給雍正是認爲九鳳朝陽山形局不全,不是最佳的萬年福地,加之工部帶回來的當地土質屬於砂石土質。

砂石土質本身十分不符合作爲墓地興建地宮,因爲砂石土質結構不穩,容易造成地宮塌方,更關鍵的是砂石土質還非常容易滲水,所以這種土質的地方根本不符合建造帝陵。

當初順治入關不久,滿洲貴族並不太瞭解這些風水和土質構造,再加上順治生前並沒有營建陵寢,順治又屬於是英年早逝,在他死後墓址選擇本身就非常匆忙,再加之當時滿洲貴族不太瞭解風水和地質的問題,因此造成了順治選擇興建的清東陵整體地質都不是很好。

到了雍正時期,此時清代的滿洲貴族已經具有很深的漢化影響,他們對風水堪輿和墓地地質也都有了比較深的瞭解,所以說白了就是清東陵的風水和地質已經讓雍正瞧不上眼了。

歷史上雍正爲何將墓地選在清西陵 乾隆爲何不跟隨自己的父親 第2張

據清代工部所編著的《工科史書》中就詳細記載了雍正對九鳳朝陽山風水位置和土地土質的不滿,雍正曾傳諭:此地(指九鳳朝陽山)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爲規模雖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實不可用。

因此雍正就推翻了工部給他在清東陵範圍內緊挨着他爺爺順治的孝陵和父親康熙的景陵所選擇墓址九鳳朝陽山,雍正隨後命胤祥帶人再次去尋找萬年福地。

後來胤祥帶着風水堪輿方面的人才終於在河北易縣永寧山太平峪爲雍正探訪到了萬年福地,現在從地理位置來看雍正的泰陵位置確實非常不錯,泰陵西有云蒙山、北有永寧山、東有丘陵地、南有易水河,依山傍水的位置確實非常不錯。

因此當時胤祥上報給雍正時曾稱永寧山太平峪墓址爲“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雍正也覺得十分滿意,但是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孝爲先,在雍正之前的歷代帝陵制式都是子隨父葬,所以雍正如果主動同意想把永寧山太平峪選做自己的墓址,那有可能就會背上不孝的名聲。

因此雍正內心雖然很喜歡永寧山太平峪這個位置,但他不能率先同意,於是雍正看完胤祥呈報永寧山的奏摺之後傳諭旨:但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且與古帝制典禮有無末合之處,著大學士九卿詳悉會議,具奏。

歷史上雍正爲何將墓地選在清西陵 乾隆爲何不跟隨自己的父親 第3張

雍正這意思就是地理位置雖然好,可是它離爺爺的孝陵還有老爹的景陵太遠了,讓大學士和九卿們商量一下這地作爲墓地可行不可行吧。雍正這一下就等於把皮球踢給了九卿和大學士們。

九卿和大學士們也不傻,他們當然瞭解雍正心裏其實是對這塊墓地十分滿意,否則雍正爲何不像之前的九鳳朝陽山那地方似的直接自己就給否了,還讓大家商量幹啥。只是雍正礙於如果自己決定的話違背了子隨父葬的規矩,有違孝道,所以纔想讓九卿和大學士們來給他找臺階下。

於是這些大學士和九卿們就遍翻史書資料,終於找到了上至大禹時期下至漢唐時期,有不少帝王都是遠離祖先另闢陵區的例子,因此這些九卿和大學士們就聯合上奏雍正:今泰寧山(原名叫泰寧山,雍正建陵之後,乾隆改名爲永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雖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易州及遵化州地界與京師密迎,同居畿輔,並列神州,其地實未遙遠。

九卿和大學士們的意思就是雖然永寧山太平峪確實離孝陵和景陵比較遠,但是易縣和遵化都與京城屬於是一線相連,從地理連線來看兩地相離並不遠。

易縣到遵化大概六百來裏地,談不上太遠,但也並不近,所以這些九卿和大學士們就是強行給雍正找了藉口,因此雍正就坡下驢就定下了永寧山太平峪做爲自己的墓址,並開始營建陵寢。

所以雍正最初並不是想違背子隨父葬的傳統,他曾經想過追隨父親康熙而葬,只是發現清東陵實在不符合做爲墓地,因此他才選擇了在另闢清西陵建陵。

歷史上雍正爲何將墓地選在清西陵 乾隆爲何不跟隨自己的父親 第4張

至於雍正擔心自己對兄弟們過於殘酷,九泉之下愧對康熙,那純粹是無稽之談,自古以來成大事的帝王無不心狠手辣,雍正對於曾經與自己爭奪皇位的兄弟,這些兄弟甚至在自己繼位後還威脅到自己的位置,對他們的打擊迫害對於雍正來說其實算不上愧對父親康熙。

因爲在雍正心目中很可能認爲如果老爹康熙和自己易地而處,也會如此,所以在心理上雍正其實不存在愧對父親康熙,他沒必要爲此不敢隨父而葬。

在兩百多年後確實證明了雍正的墓地選擇比他老爹康熙正確多了。在1928年夏天,民國軍閥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爲名盜挖清東陵時,孫殿英曾經打開過康熙的景陵地宮,但由於康熙景陵地宮內積水太深,所以孫殿英放棄了盜挖景陵,改盜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

除了康熙景陵的地宮積水特別多之外,乾隆的裕陵地宮積水也很深,都導致乾隆的石棺被積水漂浮起來頂住了地宮大門,這在當時都成了一大奇聞。所以從這些都可以看出清東陵整體風水並不好,土質也確實遠不如清西陵更適宜建陵,所以現在看來雍正的選擇還是非常正確。

乾隆沒有隨父親葬在清西陵是因爲他開創了昭穆相間的兆葬之制

其實乾隆最初的時候也是想在父親雍正的開闢的清西陵範圍內選擇陵寢,但是由於乾隆想到如果自己也葬在了清西陵,那將來後世子孫都會跟着自己葬在清西陵,那豈不是清東陵只有順治的孝陵和康熙的景陵了,清東陵也會因此而變得香火冷落。

歷史上雍正爲何將墓地選在清西陵 乾隆爲何不跟隨自己的父親 第5張

乾隆畢竟十分崇拜爺爺康熙,因此他也不想康熙的清東陵未來變得香火冷落,於是他就將墓址選擇在了清東陵的勝水峪。但是乾隆有擔心自己選擇葬在了清東陵,那後世子孫再都跟着自己葬在清東陵,那豈不是老爹雍正的清西陵又要變得香火冷落了。於是聰明的乾隆開創了昭穆相間的兆葬之制。

所謂昭穆相間就是乾隆定下了規矩,按照古代的昭穆之制,規定父葬在西陵,子就葬在東陵,就是一邊埋一個的意思。這也被後世成爲昭穆相間的兆葬之制。

但是古代的昭穆之制是指得在同一範圍內的家族墓葬,始祖居中,二世居左是爲昭,三世居右是爲穆,四世居左爲昭,五世居右爲穆,以此類推,左昭右穆,是爲昭穆之制。

雖然按照乾隆的規定清代皇陵也算是勉強實現了左昭右穆的昭穆之制,但是就是清東陵和清西陵兩地間隔有些遠了而已。

乾隆之後他的兒子嘉慶的昌陵也選在了清西陵,但是到了乾隆最喜愛的孫子道光這,道光又打破了乾隆定的規矩。

道光的慕陵本來選擇在清東陵的寶華峪都已經修建好了,道光的原配妻子孝穆皇后都已經葬入其中,但是後來道光也發現了陵寢滲水,孝穆皇后的棺槨都被淹了,於是道光震怒,下旨將龍泉峪的帝陵拆了重建。

歷史上雍正爲何將墓地選在清西陵 乾隆爲何不跟隨自己的父親 第6張

此後道光爲了滲水問題決意打破爺爺乾隆定下的規矩,於是他選擇在清西陵建陵,因此道光在清東陵建好的陵寢就被拆了,挪到了清西陵龍泉峪修建。

道光由於清東陵地宮滲水從而把墓地改爲選擇在清西陵建陵,這也說明了清東陵範圍內整體土質確實不太好,不符合修建陵寢,也再度說明了雍正最初選擇的正確性。

而乾隆選擇葬在清東陵也確實不如他老爹雍正那麼明智,兩百多年後乾隆地宮不止被水淹泡,還慘遭盜墓,乾隆被盜的屍骨無存。在孫殿英盜挖清東陵之後,清東陵還慘遭二次盜挖,這一次讓清東陵除了實行火葬並推行簡葬的順治孝陵倖免於難外,其餘清東陵陵寢全部被盜。

歷史上雍正爲何將墓地選在清西陵 乾隆爲何不跟隨自己的父親 第7張

相比之下清西陵除了光緒的崇陵被盜之外,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都保存得非常完好,這也能看出雍正的選擇還是很正確的。

寫在最後

所以說雍正另闢清西陵建陵其實是出於私心,他想讓自己的墓地風水更好,他也擔心自己死後地宮會滲水,所以他改在清西陵建陵。

而乾隆沒有葬在清西陵是擔心順治的孝陵和康熙的景陵香火會冷落,於是乾隆發明了“父西子東,父東子西”的昭穆相間兆葬之制規則。

也正是由於乾隆定下的這個規則,才使得最後形成了清代入關后皇陵分爲清東陵和清西陵兩處的格局,這也造成了清東陵和清西陵兩大帝陵羣與明代之前的歷代皇家陵寢建陵制度的不同之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