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凌煙閣一百多位功臣裏,要說悲劇人物,排名第一的無疑要屬僕固懷恩了。他是個功臣,又是個叛臣。他的功勞極大,冤屈極大,罪過也極大,而且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誤會、野心、貪慾多重因素作用下碰撞產生的,他本人也好,唐王朝也好,在這場叛亂事件中都是失敗者。沒有贏家。一個也沒有。那麼僕固懷恩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身世:僕固懷恩是少數民族鐵勒族人,這個身份一方面決定了他身上裏有驍勇善戰的血液,另一方面又爲他被猜忌、鬧矛盾埋下了伏筆。他年輕時曾經先後跟隨王忠嗣、安思順,這兩位都是當時有名的將領。在他們手下僕固懷恩乾得很出色,史書給了他這樣的評價:“善格鬥,達諸蕃情,有統御材。”(《舊唐書·僕固懷恩傳》)能打,又通曉少數民族事務,有帥才,所以年輕時的僕固懷恩順風順水。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2張

  性格:僕固懷恩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懷恩爲人雄毅寡言,應對舒緩,而剛決犯上,始居偏裨(piānpí)之中,意有不合,雖主將必詬怒之。” (《舊唐書·僕固懷恩傳》)此人有將領應有的氣質,沉穩,寡言。最大的優點是軍紀嚴明,不徇私情。有一次他的兒子僕固玢(bin)率軍打仗,被敵人俘虜。但是僕固玢找了一個機會跑回來了。您猜僕固懷恩怎麼對待這個兒子?他命令將兒子推到陣前斬首,全軍將士無不戰慄,從此再沒有人敢不盡職盡責。

  但是僕固懷恩骨子裏並不安分,一旦發起脾氣來不管不顧,早年還是偏將的時候,一旦意見不合,他就敢給主帥甩臉子看。這個性格貫穿一生,後來他遇到冤情就遷怒於皇帝,最後造反,與這種性格有很大關係。

  同時這個人報復心理很重。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有一次一個將領聊天談到史思明,張嘴就說史思明到底是個番將,胡人嘛,怎麼可能對國家盡忠呢?說這話的時候還瞟了僕固懷恩一眼。僕固懷恩嘴上不說什麼,但是卻記恨在心。他就是個胡人啊。後來在戰場上他找機會一箭射死了此人,回來報告說那人陣亡了。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3張

  這些性格缺陷放到安史之亂那種四處戰火、中央權威衰落的大背景下,再加上自身位高權重,很容易就能給他帶來大災禍,對國家也好,對他自己也好都是災禍。

  把他推向人生頂峯,但是又把他帶入深淵的,就是安史之亂。

  他在戰爭中的主要功勳有如下幾點:

  第一,擁立之功;唐肅宗前往靈武登基的時候,僕固懷恩跟着郭子儀來到靈武,擁護肅宗皇帝。要知道這一點非常重要,爲啥呢?因爲唐肅宗是捨棄了他父親唐玄宗而來,身邊只有大約二千兵馬,等於是赤手空拳,所以軍方的支持至關重要。也正因爲如此所以僕固懷恩也就有了擁立之功。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4張

  第二,結盟回紇;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朝得到了一個強力外援——回紇。回紇是突厥別部,與唐朝關係一直良好。曾經和唐朝並肩作戰。這次安史之亂爆發,回紇派遣軍隊幫助唐朝平叛。回紇騎兵驍勇善戰,舉世聞名,而且安史叛軍中很多人以前和回紇打過交道,知道他們的厲害,有心理陰影。所以唐朝對這個外援非常看重。而僕固懷恩在這方面做出了貢獻,他受朝廷委派,與回紇商討結盟,由於他是鐵勒族出身,鐵勒與回紇血緣比較接近,所以派他去很合適。他也不辱使命,順利達成協議。後來他還把一個女兒嫁給了可汗之子,這個女婿就是後來的登裏可汗。

  第三:戰功卓著:要論平定安史之亂的功勞,郭子儀、李光弼毫無疑問要排在前兩位,那麼第三名就應該是僕固懷恩了。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僕固懷恩正在郭子儀麾下。當時郭子儀採取積極的迂迴攻擊戰略,不斷騷擾敵人側後方,沿着北方長城一線接連與敵人展開大戰。後來又跟隨李光弼轉戰河北地區,在這個期間,僕固懷恩貢獻巨大。史籍說他“堅敵大陣,必經其戰,勇冠三軍。”(《舊唐書·僕固懷恩傳》)他的另一個兒子叫僕固瑒(yang),作戰勇猛程度比起他爸來有過之無不及,軍中送外號“鬥將”,將軍都好鬥,他在將軍中以好鬥著稱,你看看勇猛成啥了。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5張

  僕固懷恩的事蹟非常多,咱們重點談一談他從一個忠臣變成叛臣的過程。要說僕固懷恩一開始就懷有反心,那肯定是冤枉他了。他對國家的感情是真實的,就說那個殺子警示全軍的事件,一個人能爲國家的戰事親手斷送兒子的性命,你說他殘忍也好,你說他鐵面無私也好,起碼咱們可以說此時他對國家是忠心耿耿的吧。還不止這個兒子,僕固懷恩一家在戰爭中犧牲者多達四十六人。你說他對唐朝忠也不忠?

  在李光弼手下當將領的時候,他做事還是很有分寸的。前面說了,他稍有不快就會發火,但是在李光弼手下他還是很會忍的,說明此時他以大局爲重。郭子儀是個寬待部下,深孚衆望的人。而李光弼是個非常嚴肅、治軍嚴整的人,這兩人僕固懷恩以前都跟過,他愛戴郭子儀,對李光弼有不滿。史籍說:“光弼持法嚴肅,法不貸下,懷恩心憚而頗不葉(xie)。”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6張

  (《舊唐書·僕固懷恩傳》)就是說他對李光弼有懼怕,也有所不滿。但大局問題上,涉及到對國家忠誠問題上,僕固懷恩還是以大局爲重的。朔方軍裏有個叫張用濟的將領,他對李光弼一百八十個不滿意,曾經想趁李光弼立足未穩把他趕跑,當時他已經集結了精銳騎兵,整裝待發去驅逐李光弼,計劃隨後向朝廷請命,要求讓郭子儀回來指揮朔方軍。僕固懷恩站出來加以阻止,他說朝廷任命李光弼自然有朝廷的道理,“今逐李公而強請之,是反也,其可乎!”(《資治通鑑》卷221)你現在動兵驅逐李光弼,這是謀反,這萬萬不可以!硬生生把這個事給摁住了。你看此時的他,完全是站在國家大局角度考慮問題的。

  在戰場上他也以身作則,完全服從李光弼的指揮。在一次大戰中,敵我雙方膠着不下,李光弼命令諸將奮勇向前,不得後退,他本人親自督戰,誰有退縮就殺誰的頭。僕固懷恩和兒子僕固瑒與敵激戰,稍有退卻,一回頭,看見李光弼的使者提着刀直奔他們父子而來,這就要殺頭啊,僕固懷恩趕緊招呼兒子,上上上!趁着使者還沒趕到父子二人轉身再次殺入敵陣,最終終於大敗敵軍。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7張

  所以說僕固懷恩原本是對國家很忠誠,盡職盡責的這麼一個人。朝廷待他也不薄,無論是郭子儀還是李光弼當朔方軍首領,僕固懷恩都被任命爲副手,後來又因功受封爲大寧郡王,御史大夫、朔方行營節度。皇帝還曾特地命令把御膳賜給他以示恩寵。那麼是什麼事導致他變成一個叛臣了呢?有兩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皇帝的猜忌。這事兒和回紇有關。回紇在幫助唐朝收復長安、洛陽方面居功至偉,這點不假。但是回紇由此變得非常驕傲,對唐朝民衆進行燒殺搶掠,欺侮唐朝官吏,人民怨聲載道。尤其是唐代宗即位之後不久,回紇登裏可汗率領十萬鐵騎南下進入內地,目的不明。甚至有傳言說他是受到了史朝義的引誘,來和安史叛軍聯合的。唐朝方面對回紇此番前來的目的也沒法判斷,因爲此前唐朝也曾派使者請登裏可汗出兵打史朝義,那麼問題焦點就在於——登裏可汗是來幫誰的?正在猶疑的時候,機會來了,登裏可汗主動要求與僕固懷恩及僕固懷恩母親相見。登裏可汗不是別人,正是僕固懷恩的女婿。

  所以應妻子的要求提出這麼個邀請。唐代宗覺得這是個試探可汗口風的好機會。可是僕固懷恩不敢去。爲什麼呢?當年回紇騎兵是他邀請入內地幫助平叛的,可是功勞也大,罪過也大,回紇那些燒傷搶掠的行爲已經讓不少人對僕固懷恩不滿,所以史書說“懷恩嫌疑不敢”(《舊唐書·僕固懷恩傳》),他怕惹上與回紇勾結的嫌疑,不敢去。可是唐代宗希望他去,於是做出了這樣的舉動:“上因賜鐵券,手詔以遣之。”(《舊唐書·僕固懷恩傳》)鐵券是一種鐵質瓦狀文書,上面一般寫着皇帝給予持有人某些特權,比如免死、比如不加罪等。給僕固懷恩鐵券那也就意味着你此番去回紇,不論結果如何都不會怪罪你,就這個意思。而且親手寫了詔書,你去吧。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8張

  僕固懷恩這纔敢帶着家人和可汗在太原相見,這次見面效果很好,可汗答應幫助唐朝打叛軍。僕固懷恩算是不辱使命。可是後來唐朝官員在和可汗商量行軍路線的時候可能是得罪了可汗,登裏可汗那股子驕狂勁又發作了,他竟然在和皇太子李適見面時以太子不向他行大禮爲藉口,將太子手下四個人每人打一百鞭,其中兩人不幸身亡。這件事大大羞辱了唐朝。唐代宗開始對僕固懷恩有所猜忌了,你的那個女婿,到底想幹什麼啊?你這個老丈人,又起到什麼作用呢?不過後來回紇配合唐軍大敗叛軍,皇帝也只好睜一眼閉一眼。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9張

  第二個原因,政敵的誣陷。這也是猜忌、誤會、互不信任的結果。在這個戰亂的年代裏,背叛、陰謀成了家常便飯,人與人之間只有利益的維繫,猜忌也就無處不在了。而僕固懷恩日常的那種桀驁不馴的性格也使得他無意中得罪了許多人,最後這些矛盾逐漸發酵、放大了。

  他遭到懷疑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仍然跟回紇有關係。要不怎麼說僕固懷恩這輩子成也回紇,敗也回紇呢。早先僕固懷恩與登裏可汗在太原相見的時候,太原守將辛雲京懷疑此番回紇前來就是你這個老丈人招來的,辛雲京這個人一直對回紇很反感,所以也就對僕固懷恩沒好氣。第二個原因:僕固懷恩恩待降將。僕固懷恩在對待安史叛軍降將時採取的是恩待懷柔政策,一般仍然讓他們帶領舊部,以示信任。而大將李抱玉、另外還有辛雲京對此表示懷疑,他們認爲僕固懷恩收買叛軍人心別有所圖,還上書皇帝懇請注意。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10張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大約也和他們想法一致,他寫道:“懷恩亦恐賊平寵衰,故奏留嵩等及李寶臣分帥河北,自爲黨援。”(《資治通鑑》卷222)意思是僕固懷恩擔心叛軍被徹底平定了,自己也就不受重用了,所以故意留點尾巴,讓安史叛將繼續統領舊部,佔據河北地區。要這樣說的話那僕固懷恩罪過大了去了,因爲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進入了一個藩鎮割據的時代,河北地區問題最嚴重,而河北地區的軍閥多半是安史舊部,那僕固懷恩不就成了藩鎮割據的始作俑者嗎?可是問題證據呢?以懷柔政策安撫降將是唐朝一貫的舉動啊,唐太宗安撫過尉遲敬德、秦瓊,唐高宗安撫過黑齒常之,武則天安撫過李楷固,怎麼到了僕固懷恩這裏就是陰謀了呢?李抱玉也好,辛雲京也好,都拿不出過硬的證據,但是這並不耽誤辛雲京給僕固懷恩釘子碰。

  僕固懷恩來太原的時候他就曾經閉門不納,楞沒讓人家進城。等到戰事告一段落,皇帝讓僕固懷恩禮送回紇出境,再次路過太原,又吃了閉門羹,別說開門了,連出城擺個酒席招待一下的人都沒有。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11張

  此時的僕固懷恩心態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此時的他因功被封爲河北副元帥、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地位崇高,可是這個辛雲京竟然還是戴着有色眼鏡看我,所以僕固懷恩大爲不滿,“懷恩怒,上表列其狀”(《舊唐書·僕固懷恩傳》),向皇帝告狀。

  辛雲京這邊呢,依然我行我素,我就是懷疑你,你能把我咋地吧?有個宦官駱奉仙到太原公幹,辛雲京招待他。這個駱奉仙和僕固懷恩關係不一般,曾經是拜把的兄弟。可是辛雲京就在他面前大談僕固懷恩肯定是心懷鬼胎,肯定是裏通外國,吧啦吧啦說了一大堆。你說他有什麼證據?沒什麼證據,就是猜測。這就是古人所云疑鄰人偷斧嘛,陰謀論就是這樣,一旦你覺得某人是在搞陰謀,你就會越看越覺得他像,越看越覺得有貓膩,陰謀論只要結論不要證據,你一旦問他"證據何在",他肯定說"這是陰謀啊,陰謀能讓你看到嗎"。咱不敢說所有陰謀論都是瞎扯,但起碼大多數屬於瞎扯,在邏輯上屬於"不可證僞",不可證僞的都是不科學的。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12張

  與此同時,辛雲京還給駱奉仙送了很多財寶,意思是讓他回去在皇帝面前給自己說話。駱奉仙接受了賄賂。回京途中經過僕固懷恩的駐地。僕固懷恩宴請他,拜把子兄弟嘛。酒酣耳熱之際,僕固懷恩的母親突然發難,這老太太是很有性格的,她對駱奉仙說:既然你和我兒結爲兄弟,那你怎麼能和辛雲京站到一起去?你對得起我們嗎?不過你要是能痛改前非,咱們還是母子兄弟。駱奉仙聽了之後一頭汗。

  爲了緩和氣氛,僕固懷恩站起來跳了一場舞,駱奉仙強顏歡笑,按照風俗給他送上綢緞。但是心裏已經開始敲鼓了。他想趁早離開此地,於是藉口公務繁忙要告辭,僕固懷恩說忙什麼啊,明兒過端午節,過了節再走吧。爲了留住駱奉仙,他還讓人把駱奉仙的馬藏起來了。

  回到客房,駱奉仙對手下說要壞事: “曏者責吾,又收吾馬。是將害我也。”(《舊唐書·僕固懷恩傳》)前面責怪我,後面又藏起了我的馬,不用問這是準備害咱們啊。咱們趕緊跑。於是他們連夜翻牆逃跑了。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13張

  這下子矛盾徹底激化,僕固懷恩意識到駱奉仙是徹底和自己決裂了,於是他上書朝廷,指責辛雲京、駱奉仙無端懷疑自己,誣害忠良,而辛雲京、駱奉仙則聯手舉報僕固懷恩謀反,雙方吵得不可開交,甚至都提出要將對方斬首示衆。皇帝怎麼辦呢?皇帝雖然對僕固懷恩也有懷疑,但是卻沒有過硬的證據啊。僕固懷恩爲國家做出那麼大貢獻和犧牲,沒有證據你拿什麼服衆?因此皇帝也惶惑不決,於是兩邊都不追究,還下詔要求他們和解。能和解纔怪呢,這個疙瘩結下了只能越結越大。

  也就在這個時候,唐代宗命令將太子李適、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的畫像掛到凌煙閣上去。別人好說,此時把僕固懷恩畫像列入其中,說明皇帝還想挽回局面,還想籠絡僕固懷恩。但是看來也無濟於事。

  憤懣之中的僕固懷恩給皇帝寫了一封措辭充滿憤怒、哀怨和悲壯情緒的奏疏,這封奏疏被全文保留在他的正傳中,唐代的奏疏當中大概這一件算是最令人感慨的一件了,我們選擇重要字句來看一看。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14張

  奏疏開篇僕固懷恩回顧自己的戎馬生涯,將自己的辛勞、苦難、堅韌一一擺出,他說:“兄弟死於陣敵,子侄沒于軍前,九族之親,十不存一,縱有在者,瘡痍遍身。”(《舊唐書·僕固懷恩傳》)我們家全家上陣殺敵,倖存者連十分之一都不到,即便是活着的,也都遍體鱗傷。他回顧了自己和李抱玉、辛雲京、駱奉仙等人產生矛盾的過程,指出這些都是誤解與誣陷,然後給自己列了六大罪。我們來看他是怎麼說的:

  他說當年“臣不顧老母,走投靈州。先帝嘉臣忠誠,遂遣徵兵討叛,使得河曲清泰,賊徒奔亡。是臣不忠於國,其罪一也。”(《舊唐書·僕固懷恩傳》)當年肅宗去了靈武,我不顧老母前去追隨,然後率軍平叛,這是我的第一大罪。

  他又說:我的兒子僕固玢被敵人俘虜後跑回來,我爲了嚴肅軍紀殺死了他:“且臣不愛骨肉之重,而徇忠義之誠,是臣不忠於國,其罪二也。”(《舊唐書·僕固懷恩傳》)我爲了國家利益不愛骨肉,這是我的第二大罪。

  他又說:我有兩個女兒,都爲了國家出去和外族和親,“爲國和親,合從討難,致使賊徒殄滅,寰宇清平。是臣不忠於國,其罪三也。” (《舊唐書·僕固懷恩傳》)她們身爲女子也爲平定叛亂做出了貢獻,這是我的第三大罪。

  他又說:我和另一個兒子僕固瑒在戰場上奮不顧身,屢建奇功,“父子效命,志寧邦家。是臣不忠於國,其罪四也。” (《舊唐書·僕固懷恩傳》)父子爲了國家同時上陣殺敵,這是我的第四大罪。

  他又說:陛下派我平定河北,河北都是安史舊部,“臣之撫綏,悉安反側,州縣既定,賦稅以時。是臣不忠於國,其罪五也。” (《舊唐書·僕固懷恩傳》)在我的安撫下個個都消除了反心,河北安定,賦稅也按時上交,這是我的第五大罪。

  他又說:我爲了國家去聯合回紇,搬來了救兵,“二聖山陵事畢,陛下忠孝兩全。是臣不忠於國,其罪六也。” (《舊唐書·僕固懷恩傳》)讓國家從此安定,戰事平息,玄宗、肅宗的陵墓也可以完工,讓陛下您忠孝兩全,這是我的第六大罪。

  有了這六大罪,那我僕固懷恩簡直就不該活在世上,他說:“臣既負六罪,誠合萬誅,延頸轅門,以待斧鑕(zhi)。”(《舊唐書·僕固懷恩傳》)我就等着殺頭了。

  這哪裏是六大罪啊,這是正話反說,給皇帝擺出自己的六大功啊,不過您說僕固懷恩這些話有水分沒有?還真沒多少水分,基本都是事實。這段文字可謂字字泣血啊。

  最後他說:不論怎樣,我仍然是陛下的忠臣,我希望您看到我這封奏疏可以理解臣的苦衷,我懇求您派一個使者來臣這裏,看看臣是否背叛了,我願意隨着這個使者入京面見陛下,臣死罪死罪。

  這一封奏疏送上去,唐代宗看了感慨良多,想起了僕固懷恩的種種好處,想想那些對僕固懷恩的懷疑的確都是些猜測,缺乏過硬的證據。後來大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就說過:“且言懷恩反者,獨辛雲京、駱奉仙、李抱玉、魚朝恩四人耳,自餘羣臣皆言其枉。”(《資治通鑑》)意思是說僕固懷恩造反的就四個人,其他人都覺得他冤。所以皇帝想趁着這個機會與僕固懷恩達成諒解。於是他按照僕固懷恩的要求派出了一個使者前來安撫。

  僕固懷恩見了這個使者,實在按捺不住了,抱着使者的腿大哭起來。使者也很感動,說您就跟着我入朝吧。僕固懷恩說好。等到他退到後面做準備的時候,他的部將說話了:那麼多人在皇帝面前進饞言,而且您現在功勞太大了,功高不賞啊。什麼叫功高不賞?那意思就是功高震主,功勞大到一定程度只有殺了你才能保皇帝的平安,這等於是暗示他別忘了漢高祖和韓信、彭越的故事。所以您不能去。結果僕固懷恩聽了心裏開始敲鼓了,於是反悔。使者只好返回長安。這件事說明了什麼?說明僕固懷恩和皇上之間已經完全失去了信任。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15張

  事已至此,除了反沒別的辦法了,僕固懷恩發兵攻打太原,辛雲京早有預備,雙方一場激戰,僕固瑒攻城不克,沒辦法只好撤圍轉戰榆次。唐代宗聽說消息之後十分寒心,僕固懷恩到底還是反了。咋辦呢?顏真卿給他出主意——你罷免僕固懷恩職務,讓郭子儀代替他,郭子儀在朔方軍舊部中深孚衆望,他一個人頂幾十萬大軍,可以不戰而勝。

  聽說郭子儀前來,僕固懷恩的部下都很彷徨,都覺得自己由國家的功勳部隊成員變成了反賊,落差太大了。僕固瑒手下有兩個將領白玉、焦暉,故意去激發將士們。他們用箭去射行軍掉隊的人,大家一驚:您幹嘛射自己人?他們回答:“今從人反,終不免死;死一也,射之何傷!”(《資治通鑑》卷223)跟着人造反,早晚是一死,射與不射有何區別?大家聽了這個話心都涼了半截子。是啊,僕固懷恩是因爲私人恩怨造反的,你說咱們跟着反是爲了個啥啊?這反賊的名號一旦背上,那不就是個死嗎?

  到了榆次,部隊已經遲到,僕固瑒責怪他們。部隊裏的胡人說這事兒不賴我們,我們是騎兵,是爲了遷就部隊裏的那些漢人步兵才放慢速度的。於是僕固瑒鞭打漢人士兵。漢人士兵們都很憤怒,大家喊着說“節度使黨胡人!”(《資治通鑑》卷223)節度使和胡人是一夥的!這又鬧開民族矛盾了。白玉、焦暉趁機鼓動大家反水,攻打僕固瑒,僕固瑒被殺。一個對國家做出過重大貢獻的驍將就這樣以反賊的身份殞命了。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16張

  死訊傳來,僕固懷恩十分悲痛,他的母親更是悲憤交加。老太太原本就反對僕固懷恩謀反,這次生生把孫子的命搭進去了,能不惱怒嗎?老太太拿把刀滿院子追殺僕固懷恩,嘴裏喊着“吾爲國家殺此賊” (《資治通鑑》卷223)。僕固懷恩狼狽逃出,帶着數百騎兵逃走了。後來他的母親投降了唐中央。皇帝命令給予優厚待遇,養老送終。而且下令遙授僕固懷恩太師、兼中書令、大寧王,意思是還要做最後的努力,希望用這個方式換取僕固懷恩回心轉意。

  但是僕固懷恩明白,自己已經踏上了一條不歸路,只有一條道走到黑了。他逃到靈武,向回紇求援。還聯合吐蕃等,一度打到了距離長安非常近的地方,數十萬大軍鋪天蓋地,唐朝非常緊張,皇帝下詔準備親征。整個關中地區進行了廣泛的動員。唐朝面臨着安史之亂後又一次危機。幸虧郭子儀挺身而出勸阻回紇,形勢稍稍緩和。緊跟着發生了一件大事——僕固懷恩死了。

  僕固懷恩率領大軍前往長安,但是在路上發病,最終去世。要我說他這個病啊,八成是打氣上來的,氣的。被冤枉,兒子死了,母親和他決裂了,能不氣嗎?

  僕固懷恩的死導致叛亂最終流產,回紇與吐蕃鬧矛盾,餘衆不久四散。僕固懷恩的死,除了讓他的幾個政敵高興之外,誰也高興不起來。唐代宗對自己的這員愛將是痛惜不已。即便在僕固懷恩造反期間,他下達的任何詔書都沒有對僕固懷恩使用一個“反”字。當僕固懷恩的死訊傳來時,代宗皇帝沉默許久,最後說:“懷恩不反,爲左右所誤。”(《舊唐書·僕固懷恩傳》)他不是反賊,只是被左右人給耽誤了。凌煙閣裏的畫像也一直保留着。代宗還收養了僕固懷恩的女兒,一直養大成人。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17張

  天下很多人都爲僕固懷恩喊冤,都認爲他純粹是被逼的。後來有個軍閥周智光與監軍宦官發生矛盾的時候就曾經破口大罵:“僕固懷恩不反,正由汝輩激之。我亦不反,今日爲汝反矣!”(《資治通鑑》卷224)僕固懷恩不想反,都是被你們這些宦官逼反的!這說誰呢?駱奉仙嘛。於是他也反了。

  清朝的趙翼曾經指出《舊唐書》中辛雲京的傳記裏沒有逼反僕固懷恩的記載,他說這是“列傳之迴護也。”(《廿二史劄記》)也就是說史官們也覺得僕固懷恩事件是辛雲京的人生污點,乾脆替他抹了。

  僕固懷恩事件說明了什麼?它反映了唐朝上上下下的信任已經被完全瓦解,安史之亂帶來的不僅是人民的傷亡、朝廷的困頓,它也讓整個社會失去了互信,圍繞僕固懷恩事件的一切都是誤打誤撞,一切都在互不信任中發酵、放大,最終不可收拾。

  第一,君臣互不信任,互相懷疑。而且中央沒了權威。導致臣下之間的矛盾最終要靠臣下兵戎相見來解決,皇帝的權威呢?沒了,沒用了。

  第二,臣與臣之間互不信任。比如駱奉仙與僕固懷恩,他們由兄弟到仇敵,就是互相猜忌的結果。

千古冤情僕固懷恩——功臣還是叛將?後人對他的評價 第18張

  第三:民族之間互不信任。回紇原本是唐朝的兄弟民族,唐人本身也是多民族融合體,但是僕固懷恩被猜忌的一大原因就是他的民族身份以及他的對外關係,最終僕固瑒之死也是有人利用部隊里民族矛盾的結果。

  所以說,僕固懷恩事件裏沒有勝利者,都是失敗者,它標誌着唐朝賴以生存的自信、從容已經被打破,僕固懷恩事件就是唐王朝走向下坡路的一部總的失敗史。

歷代評價

顏真卿:懷恩阻兵,是其反側明矣。……當是時也,懷恩來朝,以助討賊,則其辭順。今陛下攘去犬戎,即宮京邑,懷恩進不勤王,退不釋衆,其辭曲,必不來矣。且明懷恩反者,獨辛雲京、李抱玉、駱奉先、魚朝恩四人耳,自外朝臣,鹹言其枉。

李豫:懷恩不反,爲左右所誤。

劉昫:①僕固懷恩、李懷光,鹹以勇力,有勞王家,爲臣不終,遂行反噬,其罪大矣。然辛雲京、駱奉先、盧杞、白志貞輩,致彼二逆,貽憂時君,亦可謂國之讒賊矣。 ②臣之事君,有死無二。懷恩、懷光,兇終一致。

宋祁:懷恩與賊百戰,闔宗死事至四十六人,遂汛掃燕、趙無餘埃,功高威重,不能防患,凶德根於心,弗得其所輒發,果於犯上,惜哉!

蔡東藩:外寇之來,必自內訌始。有程元振魚朝恩等之弄權,而後有僕固懷恩之亂,有僕固懷恩之謀反,而後有吐蕃回紇之寇。木朽而蟲乃生,牆壞而蠹始入,勢有必至,無足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