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馬援一生忠心爲國,戰死沙場,後世流傳的馬革裹屍的典故是什麼?

馬援一生忠心爲國,戰死沙場,後世流傳的馬革裹屍的典故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援是東漢時期的大功臣,平生致力於安定國家的疆域,對於東漢的邊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馬援英勇善戰、忠心愛國,爲了國家勇於犧牲的精神被後世廣爲傳頌,令後人的欽佩,如今有不少成語的典故出自於馬援的事蹟。

馬援的典故有哪些

馬援平生都在爲國征戰,涌現出了不少有關他的典故,包括善鑑名馬、馬伏波射潮、蟣蝨無依、畫虎不成反類犬以及比較出名的馬革裹屍、老當益壯、馬援銅柱,其中很多都體現了馬援盡忠報國的精神。

馬援一生忠心爲國,戰死沙場,後世流傳的馬革裹屍的典故是什麼?

老當益壯的馬援

老當益壯出自范曄所寫的《後漢書·馬援傳》,形容一個人卻擁有壯志。馬援自小志向高遠,到邊郡去放牧,長大後當過郡督郵,丟官後依然從事放牧,卻把積累的財富慷慨地送給好友與親人。馬援說:“大丈夫,越是貧窮,就越要堅定志向,年紀越老,就越要有壯志豪情。”他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成爲東漢的元勳。

馬援銅柱是比較出名的典故,關乎到我國古代與越南的國界問題。公元40年,徵側、徵貳在交趾叛亂,“二徵起義”爆發,攻陷交趾郡,跟周邊的合浦、九真等郡的俚人一起打敗朝廷的軍隊,佔領了六十餘座城。馬援成功平叛,在交趾設立了銅柱作爲漢朝南邊的國界,刻上了“銅柱折,交趾滅”。越人每次經過此柱都會扔石頭,於是成爲了山丘。

馬援馬革裹屍的典故

馬革裹屍的主人公是馬援,同樣出自《馬援傳》,是他在南征勝利歸來與親友聚會時說的話,表達了他志在邊疆、捨身爲國的氣概,不拘泥於兒女情長。馬援最終的結局也兌現了自己的期望。

馬援一生忠心爲國,戰死沙場,後世流傳的馬革裹屍的典故是什麼? 第2張

馬革裹屍典故的主人公馬援

馬援經常帶兵出戰,有一次,他南征回到洛陽,親友們都出來迎接和祝賀,當中有個叫孟冀的人,善於謀劃,讓大家共同祝賀他。馬援面有不悅,就說:“我希望您能說些勸教的話,怎麼也跟着起鬨,跟大家一樣只說好話你呢?我只是立了一點小功,就享受到大封地和重賞,這樣下去怎麼會長久呢?您怎麼不教導我呢?”孟冀說:“我才疏學淺,不知道怎麼作答。”

馬援進一步說道:“現在烏桓和匈奴屢屢在北疆進犯,我要去平定。身爲大丈夫,就要戰死在邊關,以馬皮包括屍體送回來下葬,怎能躺於牀上在兒女的圍繞下死去呢?”孟冀感嘆:“將軍是真烈士。”

馬援晚年在平定嶺南時,被困在壺頭山,炎熱的天氣加上真正疲憊讓很多士兵都得了病,他自己也染上重病,仍堅持督戰,最終死在南征中,也算是圓了他當初許下的“馬革裹屍”的心願

馬援是東漢功勳卓著的大將,爲了安定邊關南征北戰,是穩定東漢初期疆域的功臣。他忠於國家,一生戎馬,功績和精神爲所後人敬仰。後世的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等成語出自馬援的典故,體現了他可貴的愛國精神,值得後世崇敬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