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楊時是什麼人?北宋哲學家、文學家楊時生平簡介

楊時是什麼人?北宋哲學家、文學家楊時生平簡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時(1053—1135),字行可,後改字中立,祖籍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將樂人。北宋哲學家、文學家、官吏。

楊時是什麼人?北宋哲學家、文學家楊時生平簡介

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時生於南劍西鏞州龍池團,即今明溪縣瀚仙鎮龍湖村。“龍湖者,龜山公所生之處也”。《宏農楊氏族譜》、《房譜》,日本上野圖書館萬曆《歸化縣誌》和-立圖書館清《歸化縣誌》載:“龍湖舊隸將樂縣,明成化六年析創歸化縣(明溪),楊時亦爲歸化人。”龍湖有龜山,時自號龜山,學者稱他“龜山先生”。楊時4歲入村學,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史。明溪龍湖鳳凰巖有楊時讀書處。楊8歲善寫詩文,人稱神童。15歲離家赴邵武讀書。21歲在將樂含雲寺講學。常與張駕、陳瓘和楊希旦等研討,長進快。24歲中徐鐸榜進士。25歲授汀州司戶參軍,以疾不赴任。元豐四年(1081年)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在河南洛陽講學,頗負盛名。這時,29歲授爲徐州司法的楊時,卻與同學建陽人遊酢到穎昌拜程顥爲師。後來,成爲程氏最得意的門生之一。他拜別程顥南歸以後,仍與程經常保持書信往來,深入探討哲學問題。

元豐六年(1083年),楊時赴徐州任職。元豐八年(1085年)程顥逝世,楊時除在徐州設靈位哭悼外,同時還向各處學友發訃告,極盡師生情誼。

元祐八年(1093年),楊時爲湖南瀏陽知縣。他與遊酢繞道洛陽以師禮拜見程頤。不巧程頤正在打瞌睡,爲了不驚動老師,兩人站在門廊外等候,此時天正下大雪,待程頤醒來,見門外兩人站立,且地面積雪一尺多厚。後來“程門立雪”的故事,被傳爲尊師的千古美談。

楊時歷任司法、推官、判官、教授、知縣、工部侍郎等官職47年。他勤政愛民,不畏權勢,公正不阿,德望日重。四方之士多向他求學。

紹聖二年(1095年),瀏陽適逢災害深重,農業歉收,作爲知縣,他深知民間疾苦,一面-反映災情,請求減免積欠,撥米賑饑,一面組織當地殷實戶出米施粥,以救饑民。後因被朝廷派駐潭州(今長沙),漕師胡師文顛倒是非,以“不催積欠罪”免了官職。

崇寧五年(1106年),楊時在餘杭縣任知縣。當朝太師蔡京聽信風水先生的胡言,以“便民”爲藉口,要在餘杭其母墓前開塘蓄水,民怨載道。楊時深入實地調查勘察,證實“便民”是假。冒風險爲民-,奏準取消這一工程,縣民十分感激。

政和二年(1112年),楊時在蕭山任知縣,適逢旱災。他親自實地勘察,聽取長者的意見,決定築湖蓄水灌溉農田,根治旱害。湖建成後,可灌9個鄉的農田,受益面積14萬畝。今日蕭山的“湘湖”,農田仍受其惠。

宣和六年(1124年)十月,在理學界聲望日重已72歲的楊時奉召入京任祕書郎,後歷任著作郎、國子祭酒、給事中、直學士、工部侍郎等官職。他力主抗金救國,反對投降議和,多次呈奏抗金方略。他說:“今日事勢,如積薪已燃,當奮勵以竦觀聽,若示以怯弱,則事去矣!要害之地當嚴爲守備,近邊州軍宜堅壁清野,勿與之戰,使之自困。若攻城略地,當遣援兵追襲,使之腹背受敵,則可制勝。”由於昏庸的皇帝爲0臣所惑,這些錚錚忠言未被採用。

楊時是理學中客觀唯心主義的主要中介人物。他曾在今鎮江、常州、無錫、餘杭等地著書講學,各地學者慕名而至。楊時的閩學“其上接濂洛之傳,下開羅(豫章)、李(延平)、朱(考亭)之緒,”使理學有較大的發展,並由中原傳播到八閩和東南亞各地。因此,被後人尊稱爲“閩學鼻祖”。在當時的高麗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都享有一定的聲譽。

楊時的哲學思想源於程顥、程頤,以儒家的封建倫理道德爲核心,吸取佛、道兩家的部分主張,是儒、道、佛合流的產物。楊在自然哲學方面是唯物論者;在精神哲學方面卻是唯心論者。

他的哲學主張主要是:“致知必先於格物。”他對程氏“理一分殊”也有所發揮。他說:“天下萬物,理一分殊,知其‘理一’,所以爲仁,知其‘分殊’,所以爲義,權其分之輕重無銖分之差則精矣。”他主張共同抗禦外侮,以鞏固大宋江山。他也主張道德教化與刑政法治並施來管理國家。

建炎二年(1128年),楊時已76歲,他以年老多病告老還鄉。高宗授他龍圖閣直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賜對衣、金帶、紫金魚袋、官絹200匹、白銀300兩以養餘年。楊時堅辭不受,只懇求:“乞惠於八閩山無米,地無租。”閩人十分感激他。

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二十四日,楊時逝世,十月二十二日葬於將樂縣城水南。享年82歲。

楊時逝世後,宋高宗賜他爲左太中大夫、太師。諡號文靖。紹興十二年(1142年)追封爲吳國公。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在龍湖建有“德星坊”、“楊龜山先生故里”石雕牌坊(石牌坊字刻,今珍藏縣博物館);孝宗賜爲將樂伯,從祀孔子廟庭。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楊龜山先生集》42卷、《龜山語錄》、《二程粹言》、《春秋孟子義校正》、《曾肇行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