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雍正登基爲帝爲什麼他的生母卻堅拒太后的封號?

雍正登基爲帝爲什麼他的生母卻堅拒太后的封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比較“意外”登上帝位、並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是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

有意思的是,據《宋史.杜太后傳》記載,趙匡胤的母親得知兒子“黃袍加身”,拍掌大笑,眉飛色舞地對身邊的人說:“吾子素有大志,今果然!”在當時兇吉未卜的情況下,可見這位母親良好的心態。

和趙匡胤相比,大清朝第五位皇帝清世宗雍正帝登位,也很令許多人感到意外,不過,經過順治、康熙父子兩代人的勵精圖治,雍正登位時,大清國正處於太平盛世,致使雍正登位後,便坐擁四海,並無北宋初建時那種外敵環伺、內亂難平的亂糟糟局面。

也就是說,雍正從坐上龍椅的那一刻起,他的帝位已堅如磐石、難於撼動。

可是,雍正的母親烏雅氏並沒有趙匡胤母親的喜悅。

《清世宗實錄》中記,烏雅氏聽說雍正即位,表現得很不屑,異常冷淡地說了一句:“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永憲錄》也記,烏雅氏曾下懿旨說:“我自幼入宮爲妃,在先帝前毫無盡力之處。將我子爲皇帝,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

表現得不屑、不高興就算了,這位母親還刻意要和兒子作對,處處唱反調。

 

雍正登基爲帝爲什麼他的生母卻堅拒太后的封號?

網絡配圖

    新皇帝在舉行登極大典之前,按照老規矩,得先給皇太后行禮,然後再升御太和殿,接受羣臣的朝拜。

烏雅氏根本不配合,存心拆臺,拒不接受新皇帝的行禮。

《清世宗實錄》記載有烏雅氏的推託之辭,譯成白話,就是:“皇帝繼承大統,當然要接受羣臣的朝拜和祝福。但來向我行禮,實在沒有必要,也跟我毫無關係。況且先帝剛剛駕崩,我不穿喪服而穿朝服來接受新皇帝行禮,實在心中不安,所以,向我行禮的事兒,拉倒吧。”

但如果不按程序走,雍正的帝位就名不正、言不順。

雍正只好懇請,親自出面,再三懇請,同時又示意衆王公大臣鉚足勁地從旁苦勸。烏雅氏最後才勉強同意。

登基典禮舉辦過了,接下來,也是按老規矩,新皇帝給皇太后上徽號。

雍正給母親上的徽號是“仁壽”,這二字的分量不可謂不高。

可是烏雅氏卻說:“安葬先帝的大事正在舉行,我心情沉痛,沒時間考慮別的東西,只希望我的兒子可以體會先帝治國的心思,江山永保;衆王公大臣可以體會先帝治國的心思,忠心愛國,那麼蒼生有賴,四海昇平,我也大有光榮,遠勝於接受什麼尊號啊。”

當然,不管烏雅氏如何推卻,她的實際身份就是皇太后。既是皇太后,就應該按照規定搬到慈寧宮或寧壽宮居住。然而,烏雅氏卻堅決不搬,一直住在當妃子時所住的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直到病死。

爲什麼會這樣呢?這得從烏雅氏的爲人說起。

史書上說,烏雅氏生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比康熙小三歲),滿洲正黃旗人,爲護軍參領、加封一等公威武女。

表面看,烏雅氏的身份還是不錯的。雍正就自稱母后是出身於“本朝舊族,創世名家”。

實際上,烏雅氏的祖父額參曾任膳房總管,爲內務府包衣。包衣的滿語爲“booi”,本意爲“家裏的僕人”,指清代滿洲貴族家中豢養僕人。史書沒記這一段,是由於雍正的原因。

  

雍正登基爲帝爲什麼他的生母卻堅拒太后的封號? 第2張

網絡配圖

   也就是說,烏雅氏家並非什麼“本朝舊族,創世名家”,而是身份低微的奴隸之家。

就因爲出身微賤,烏雅氏雖然憑藉自己的美色和獨特的魅力征服了康熙帝,生下了三男三女(夭折了一男二女,只有雍正帝胤禛、皇十四子胤禎和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成人),成爲了康熙後宮女人中的生育冠軍,但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育雍正之時,她卻沒有資格撫養這個兒子。

清宮有規定,只有嬪以上的後宮主位(包括嬪這個級別在內)纔有資格撫養皇子。

康熙皇帝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首次正式冊封嬪妃,一口氣封了八個主位(一個貴妃,七個嬪),沒烏雅氏什麼事。估計,烏雅氏當時的級別是“常在”或者“貴人”。

所以,雍正在出生滿月後便被抱去給貴妃佟佳氏撫養了。

雍正長大後,雖然也有向生母請安或祝壽等固定的見面時間,但在宮中的森嚴制度下,母子是沒法親近的,則母子間的思想隔閡、關係淡漠可想而知。

雍正自己曾經親口說:“生恩不及養恩大。”在雍正的心中,養母佟佳氏纔是自己的母親,而生母烏雅氏,不過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僅此而已。

對烏雅氏來說,親生兒子被送給外人撫養,自尊心已經深受刺激,心靈深處也植下了根深蒂固的自卑感。偏偏,雍正還經常以自己是皇貴妃(當時的宮中之首)的養子而洋洋自意,更加加深了烏雅氏的難過和傷心。

到了康熙十八年(1679年),烏雅氏才被冊封爲德嬪;康熙二十年,烏雅氏又因生育六阿哥胤祚(六歲夭折)而被晉封爲德妃。

升格成了嬪、成了妃,烏雅氏擁有了可以撫養自己兒子的資格。於是,在被抱走的大兒子和夭折了的二兒子身上沒能施展出來的愛,烏雅氏全部灌注給了三兒子胤禎。

烏雅氏說“將我子爲皇帝,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這話有一半是真,有一半是假。

康熙深受漢人儒家思想影響,崇尚漢族封建王朝的“嫡長制”的立儲制度,嫡長子胤礽剛滿週歲,他便迫不及待地將之冊立的爲皇太子。

胤礽這個皇太子一當就是二十多年。

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內,康熙從來沒有想過改立皇太子。

 

雍正登基爲帝爲什麼他的生母卻堅拒太后的封號? 第3張

網絡配圖

    烏雅氏當然是“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了。

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由於久爲皇儲的胤礽按耐不住,躍躍欲試地向登上帝位作出了試探。康熙忍無可忍,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臺行宮宣佈廢黜皇太子。然而,“嫡長制”的思想還是揮之不去,僅僅一年之後,康熙還是把胤礽這個唯一的嫡子重立爲皇太子。

不過,胤礽終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最終還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被康熙第二次廢黜了。

皇太子胤礽被廢黜,此前奪儲呼聲很高的皇八子胤禩也被康熙當衆否決,則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胤禎都成爲了爭奪儲位的熱門人物。

尤其是皇十四子胤禎,他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任撫遠大將軍,受命西征。這是大清王朝第一次以皇子爲大將軍。出征當日,儀式極其隆重,規格和天子出征差不多,“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出征之王、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齊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徵之王、貝勒、貝子、公並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齊集午門外。”以致很多人產生了這樣的共識:康熙是有意傳位給皇十四子胤禎。

所以,烏雅氏這個時候應該不是“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了,而是滿心期待愛子胤禎西征得勝後被冊封爲皇太子。

然而,皇四子胤禛意外登基了,並且,才一登基,就把從西北迴來的胤禎的王爵革去,只保留了最初的貝子身份。

這,如何教烏雅氏不氣惱?!不受禮、不接尊號、不移宮,都是烏雅氏怨恨雍正的表達。

不久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更是讓烏雅氏恨雍正恨得要死。

雍正登基爲帝爲什麼他的生母卻堅拒太后的封號? 第4張
  

網絡配圖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二十七日,雍正帶領王公大臣,以及皇太后、後宮的妃嬪,親送康熙的梓宮到遵化東陵。

到了遵化東陵,雍正責令胤禎留在遵化守陵。不難看出,這是變相的軟禁。

烏雅氏對雍正真的是恨得要死。十天之後,烏雅氏恨出了病來,氣塞於胸,最後自己把自己給“恨”死了。

據《清世宗實錄》記,烏雅氏在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末刻(下午一點到三點的時候)感到不適,第二天醜刻(凌晨一點到三點的樣子)便掛了。

烏雅氏暴卒的消息傳出,舉世譁然。原本,民間對雍正的登位存在種種猜測;烏雅氏此前的不受禮、不接尊號、不移宮等行爲,已經加深了人們的猜測;烏雅氏這一死,更加讓人們堅信猜測的真實性。

人們甚至懷疑,雍正繼位,不但有“軾殺君父”的嫌疑,也同樣有“逼死母后”嫌疑。

雍正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