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與岳飛、于謙同爲“西湖三傑”的張煌言:他書生入將,決不降清,以死殉國

與岳飛、于謙同爲“西湖三傑”的張煌言:他書生入將,決不降清,以死殉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九月初七,杭州城弼教坊的刑場,清軍戒備森嚴,百姓縞素嗚咽。五人身着大明服飾,下轎步入刑場。一人在另外四人的簇擁下,凌然站立於刑場中間,只見他放眼望去,西湖吳山,風景如畫卻變了顏色,他嘆息一聲後高聲誦出:“我今適五九,復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隨後引頸就戮,跟隨他的四人也一同遇難。

與岳飛、于謙同爲“西湖三傑”的張煌言:他書生入將,決不降清,以死殉國

頃刻之間天空變色,烏雲翻滾,暴雨如注,民衆哭聲震天,在場的官員也不禁倉皇失色。有人冒險將他的屍骸收斂,葬於西湖邊南屏山下,圓了他的願望:“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爲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

他,正是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的民族英雄張煌言。

與岳飛、于謙同爲“西湖三傑”的張煌言:他書生入將,決不降清,以死殉國 第2張

張煌言是浙江鄞縣人,號蒼水,出生於明末的一個官僚家庭。和古時的讀書人一樣,張煌言也飽讀詩書,意欲走科舉之路,22歲那年,他考中舉人,若不是時代的變革,也許可以功成名就高官厚祿。可此時明朝已經窮途末路,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等城,張煌言看到原本的大明朝臣此時全然拋卻禮儀廉恥,逃的逃降的降,而手無寸鐵的百姓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欺凌與肆意的屠殺,奮然棄筆從戎,投身反清復明的運動中。

當時,江浙一帶的反清運動正轟轟烈烈,大家奉明太祖的後裔魯王朱以海爲監國,舉起復明大旗。然而清軍的鐵蹄隨即踏破杭州,魯王不得不南下躲避,張煌言揮別父母妻兒,護送魯王一路至舟山。在浙江及舟山地區,被任命爲僉都御使的張煌言組織招募義軍,他管理軍隊紀律嚴明,不許有絲毫擾民行爲,深得當地民衆的擁護。

在張煌言的帶領下,舟山軍民對清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連清軍將領都不得不承認:“我軍南下,江陰、涇縣、舟山三城,最不易攻。”然而,清軍加大兵力不斷南攻,最終城陷,張煌言不得不奉魯王入福建到廈門投靠鄭成功。隨後,從永曆八年始,他開始了一生中最輝煌,也是復明最有希望的四入長江。

永曆七年(公元1653年),安置好魯王后,爲了開闢抗清的新天地,張煌言和張名振北上來到長江口的沙洲,並以此爲基地,尋找機會沿江而上。永曆八年正月,張煌言與張名振第一次進入長江,他們分批進入長江口,一路衝過狼山、江陰、三江等清軍的防控地域,在瓜洲金山登陸,繳獲清軍十餘門大炮和火藥,並在金山寺遙祭明太祖。在清朝急援軍到來之前,張煌言率軍揚帆而去。

同年3月,張煌言和張名振率600餘艘戰船再次進入長江。這次他們速戰速決,在儀真城外焚燬鹽船後即撤回沙洲。到了年底,張煌言與張名振第三次進入長江,這次他們直逼到南京郊外的燕子磯,嚇得滿清官員驚呼“咫尺江寧,勢甚披猖”,對於清朝統治江南地區恍若地震。

與岳飛、于謙同爲“西湖三傑”的張煌言:他書生入將,決不降清,以死殉國 第3張

三入長江,一次比一次深入,不但似入無人之境,對於百姓也秋毫無犯,這讓生活在清朝鐵腕政策下的民衆看到了復明的曙光。張名振逝後,1659年,張煌言會同鄭成功又一次率軍進入長江,這次猶顯得悲壯!

清軍有了前三次的經驗,對於長江防守明顯堅固許多,而張煌言率義軍巧妙地破壞了防線,在鄭成功的支援下,輕鬆攻佔瓜洲。隨後,他向鄭成功獻計,全力攻取鎮江的同時,佯攻南京,讓清軍無暇以顧。鄭成功依計而行,派張煌言率軍攻南京。張煌言手中兵力不足一萬,船隻也只有幾十艘,仍然順利攻克儀真,進逼六合。一路上,沿江百姓熱烈歡迎,甚至“儀真吏民齎版圖迎降五十里外”。

當張煌言得知鄭成功已經攻克鎮江後,忙給鄭成功寫信,建議他乘勝從陸路直取南京,可惜,這次鄭成功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沒有聽從張煌言的建議。駐紮在南京城外兩天,張煌言沒有等到鄭成功,便趕到蕪湖,分兵四路,沿途張貼告示,許多已經降清的大明故吏一看到告示,隨即倒戈,義軍風捲殘雲般收復四府三州二十四縣。

張煌言每到一縣,安排政事,安撫百姓,軍民相安,秩序井然,竟然出現“父老爭出持牛酒犒師,扶杖炷香,望見衣冠,涕淚交下,以爲十五年來所未見”的空前盛況,可以想象百姓心中是何等的欣喜。這讓清朝的統治者大爲恐慌,急忙向江南地區派兵增援。

與岳飛、于謙同爲“西湖三傑”的張煌言:他書生入將,決不降清,以死殉國 第4張

只不過,人們以爲看到了復明的希望,卻不料曇花一現,大好局勢隨着鄭成功南京一役的失敗和隨後的撤退而煙消雲散。張煌言更是陷入腹背受敵、孤軍奮戰的困境,清兩江總督寫信勸張煌言投降,被他嚴辭拒絕。他率少量船隻撤退時,與大批清軍相遇,戰敗後不得已棄船登陸。然而清軍依舊窮追不捨,張煌言邊戰邊退,或行於亂山之間,或隱於農舍之家,顧不上追兵傷痛,潛行二千餘里,終於九死一生回到浙江。

張煌言迴歸後,當地百姓喜極而泣。他收拾舊部,又得到鄭成功派給他的部分兵力,義軍稍有壯大,他繼續反清復明,尋找機會以東山再起。可是,再也沒有好的機會了。

不久後,鄭成功即揚帆東征,收復臺灣,而南明永曆政權也告覆亡,到了1662年底,魯王因病去世,復明大業沒有了皇族宗室這杆大旗,前路晦暗。張煌言東勸鄭成功出兵閩南被拒,西請“十三家兵”出征也未成功,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張煌言心知復明已經迴天無力,仍然不肯依附清朝,再次拒絕勸降後,既不願投靠臺灣鄭氏,也不願隱姓埋名,甘願“以死立信”,做好了必死的準備。他遣散軍隊,帶領十數人居於舟山懸嶴,每日“寒蘆瑟瑟秋張樂,宿火熒熒夜讀書”,靜觀其變。

與岳飛、于謙同爲“西湖三傑”的張煌言:他書生入將,決不降清,以死殉國 第5張

英雄總敵不過小人,由於叛徒的出賣,張煌言被清軍生擒。浙江巡撫張傑親自接見,以貴賓相待,意不過勸其投降。因知張煌言心意,不敢開門見山,而招集一些他曾經的部下——現已降清,衆人流着淚行禮,張煌言不過微微點頭,張傑言歸正傳:“只要張大人願降,富貴功名立馬可得!”張煌言凜然道:“父死不能葬,國亡不能救,死有餘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言罷拂袖而去。深知張煌言大義,衆人再不敢發一言。不久後,張煌言一家老小被殺,又三日,張煌言被殺於杭州。

據說,對於如何處置張煌言,清朝商量了許久,本想勸降,無奈他不肯就犯,若押送北京處斬又唯恐途中生變,議了許久,最終決定就地處斬,這也許正如張煌言所願——以死殉國。這樣的中華英烈,可以羞愧死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一般人等了。

與岳飛、于謙同爲“西湖三傑”的張煌言:他書生入將,決不降清,以死殉國 第6張

朝代更迭本是歷史的規律,飽學的張煌言怎麼會不明白?他明知大明已經大廈傾危無可挽回卻還“姑留螳臂強擋輪”,義無反顧地選擇對抗,那是怎樣的一種決絕,何等的悲壯!那是他看到滿清的殘暴、百姓的塗炭,而至死不願屈節降清的一身正氣!在如今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洪流下,我們懷念而不能忘記的是張煌言不畏強勢的風骨和浩然正氣,這正是華夏文明幾千年的珍寶,中國的脊樑!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