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項羽要是放下身段過了烏江,歷史會改寫嗎?

項羽要是放下身段過了烏江,歷史會改寫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追思楚霸王項羽的詩句。在《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中,項羽說自己之所以以烏江自刎,是因爲他兵敗有愧,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但如果他真的放下身段過江,結局就會不一樣嗎?

項羽要是放下身段過了烏江,歷史會改寫嗎?

楚漢戰爭末期,項羽在垓下遭遇十面埋伏,他帶領800多人浴血奮戰殺出重圍。在漢軍的一路追殺下,到達東城時只剩下28騎兵,身後卻是幾千漢軍。按理說這個時候,項羽已經走投無路,但他卻沒有選擇自盡,反而帶領手下衝入敵陣,斬殺百餘人又將漢軍逼退。銅牆鐵壁的包圍,項羽都依然突出,這一路奔逃也顯示出他其實早有退守之意。但在烏江邊上,眼看可以渡江逃回老家之時,他卻留下慷慨遺言自行了斷。這顯然不僅僅是傲氣使然,更爲合理的解釋是什麼呢?

司馬遷在《東嶽列傳》中說得很清楚,秦末戰爭中,閩越人聽從項羽號令共同伐秦。秦滅之後,由於項羽身爲滅越的楚人後裔,對閩越人挾有私意,所以唯獨沒爲閩越首領封王。楚漢爭霸一開始,閩越人就站到了劉邦一邊,項羽兵敗之時,閩越人已經佔領了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兵將零落的項羽即便逃過烏江,也很難再打出一片天地。

於是,項羽才做好了殺身成仁的準備,與其渡江苟且偷生,不如慷慨自刎,留下千年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