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唐太宗有何有效的治國方略?

揭祕唐太宗有何有效的治國方略?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太宗時期

唐太宗時期可謂唐朝的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正是描述唐太宗的政績。唐太宗李世民是李家天下的第二位皇帝,爲了登上帝位,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成功當了皇帝。

揭祕唐太宗有何有效的治國方略?

唐太宗時期唐朝疆域圖

李世民並沒有讓大家失望,在他任內,重用魏徵等賢臣,對內實行仁治,讓百姓休養生息,減輕賦稅,聽取各方大臣意見,知人善用,也注重吏治,要求官員廉潔,自己也吸取隋亡的教訓,勤儉節約,而且還會親自選派一些地方官員。所以說,唐太宗時期是一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時期。在此期間,李世民還平定了東突厥、薜延陀等部落,成功的擴大唐朝疆土。因爲百姓得以安居,所以唐朝在李世民的努力下,人口大面積增長,而且民風很好,貞觀四年一共被判處死刑的罪犯只有29人,基本上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一時期的百姓因爲豐衣足食,對國家沒有怨氣,所以不會涉險犯罪,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唐太宗時期,對於商人來說也是個不錯的時期,自古士農工商,商人排最末,太宗卻給商業發展提供便利,設立安西四鎮,維護商人利益,保護商人安全,也使得唐朝在海外聲名遠播。

這樣看來,唐太宗時期真正算得上鼎盛時期,可以說是百姓之福,百姓好了,太宗自然也得好處,他奠定了大唐盛世,爲李唐子孫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唐太宗知人善任

唐太宗原名叫做李世民,有人說他的名字暗藏着濟世安民的意思,他是漢族人,除了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外,還是非常有名的詩人和書法家。他一生有很多功績,其中被很多人稱道的就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揭祕唐太宗有何有效的治國方略? 第2張

唐太宗像

他推行了衆人皆知的貞觀之治,在他繼承皇位之後,對大臣們非常尊重,努力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非常積極地向愛卿們吸取經驗教訓,貞觀年間,他主張削弱地方割據勢力,但是又不是強迫他們服從他,而是知道包容的力量是無窮的,他積極聽取各個小國的治國方法,儘量讓他們都滿意,從而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他在位的時候爲了能夠得到更多的人才,設立了讓人才們自由學習的弘文館,以備不時之需,希望在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能夠儘自己的一份力。他受文人們敬仰的另一大原因是他不分貴賤,用人的時候以賢德爲唯一的標準,這就爲非官宦子弟的廉潔之士提供了爲國家效力的機會。這些寒門弟子也爲政界帶來了一些新鮮空氣。這對整頓政績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在對待大臣方面,李世明以隋煬帝爲戒,成爲皇帝之後積極鼓勵各位大臣給自己提意見,而且把諫言的權利放寬,這樣可以有力的減少他決策的失誤。有時候甚至有些大臣在朝堂之上都讓李世民有些下不來臺的狀況發生了,他也不會因此怪罪他們而是與他們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就是因爲他這樣的清明政策和用人之道才爲國家帶來了國泰民安的時期。

唐太宗時期以直言 失去一面鏡子的是誰

李世民在位非常的重用一名大臣,這個人就是魏徵。而他和魏徵兩個人在歷史故事中一直是明君與賢臣的代表,一個敢不畏生死直言進諫,一個不拘九五之尊虛心接受,不得不說,大唐的盛世與這二人的相輔相成不無關係。

揭祕唐太宗有何有效的治國方略? 第3張

魏徵畫像

李世民信任魏徵,甚至於在魏徵死後,他曾十分心痛的說魏徵不在了就等於是他失去了一面鏡子,這個鏡子的意思自然是指日後沒有人敢當面指責自己的不對之處。

魏徵,字玄成,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學和史學家,他曾輔佐唐太宗開創了大唐的貞觀之治。魏徵這個人在歷史中是非常有名的,甚至於《西遊記》裏都有他的“夢中斬龍”的故事,而他本人也是相當的有能力有才華,最有名的就莫過於他敢於觸犯龍顏,當面指責皇帝的過失之處,毫不膽怯。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取得勝利,得了江山,有人就向他舉報魏徵,說他曾經爲太子李建成出謀劃策,李世民便命人把魏徵找來對峙,沒想到魏徵直言不諱,竟然說出若不是太子當初不肯聽他勸告殺了李世民,也就不會有眼前的事。衆大臣全都嚇得不敢說話,反而是李世民覺得魏徵不僅膽識過人而且具有遠見卓識,非常的難能可貴,就將他留在身邊,並賜予高官,由此開始更加的重用於他。

這就有了後來魏徵去世後,太宗爲何痛呼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的說法。

唐太宗吞蝗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統治下,唐朝民風開化,經濟繁榮,一派祥和,直到今天,我們提及他的“貞觀之治”都不免感嘆當時的盛況。而唐朝之所以能如此昌盛,與李世民愛民如子息息相關。其中唐太宗吞蝗講的就是他愛民的一個典故。

揭祕唐太宗有何有效的治國方略? 第4張

唐太宗圖片

有史料記載,貞觀二年,長安城裏大旱,長時間的大旱必然引發蟲災,果然不久四處便開始鬧蝗蟲。李世民進入百姓的莊園看糧食的受災情況,看到蝗蟲遍地,便捉了幾隻放在手心,對着手心的小蟲子說道:“糧食是百姓的根本所在,你吃了糧食,百姓就會捱餓。百姓如果有什麼罪過,應當是我這個一國之君沒有做好,應該由我來承擔,如果你能顯靈的話,就吃我的心吧,把糧食還給百姓!”說罷,就要吞下蝗蟲,羣臣阻攔,說萬一吃了生病呢!唐太宗說:“我願意承擔百姓的所有災難,小小的疾病怕什麼?”說罷不等羣臣開口,就將蝗蟲吞了下去。說來也算離奇,自此蝗蟲不再成災,而唐太宗吞蝗的事蹟卻流芳百世。雖然這個故事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是也從側面表示了唐太宗愛民的形象。

唐太宗吞蝗事件中唐太宗對蝗蟲說的那些話將唐太宗以民爲本的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也將一個國家的君王的形象烘托的高大偉岸。在國家有難之際,唐太宗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擔憂的是民生,無怪乎當時的百姓對唐太宗如此的愛戴了!

 唐太宗論弓矢

“唐太宗論弓矢”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唐紀》,其中有關唐太宗的部分是司馬光記錄下的有關唐太宗的治國理論和歷史故事。本文通過唐太宗與臣子討論弓箭的好壞,以表明自己即使作爲帝王,也不能看到了解國家的每一件事情,知道自己做的是對是錯。

揭祕唐太宗有何有效的治國方略? 第5張

唐太宗圖片

一日,唐太宗對教太子讀書的官員蕭璃說:“我年少的時候喜歡射箭,有很多的弓箭,收集了天下最好的弓箭拿來狩獵。後來我將我收集的弓箭給制弓箭的師傅們看,制弓師傅卻說我收集的都不是好弓,我問他爲何?師傅說,一把好弓,木心要直,射出的弓箭纔會直,如果木心不直,射出的弓箭怎麼會直?至此我才明白,我再熟悉弓箭,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治理國家也是這樣,我雖然是皇帝,可是並不能細緻入微的去了解百姓的需求,去了解邊關軍隊的需求,更不可能知道這天底下的每一件事情!”

唐太宗論弓矢後,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幾乎都與唐太宗交談過,以方便唐太宗瞭解百姓的生活狀態,和自己政治上的得與失。而從唐太宗論弓矢這件事情上我們也能瞭解到李世民不但是明君,愛民如子,更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地學習,進步和改善,用這樣的方式治理天下,難怪會有後來的“貞觀之治”,也難怪唐朝會成爲中國曆朝歷代最繁榮昌盛的朝代。

唐太宗不徇私

唐太宗是歷史唐朝第二代君主,也是唐朝開國功臣,在他統治期間,唐朝是很興榮的,而當時的大臣也都很忠誠,有什麼事,都是敢於直言進諫,不會刻意阿諛奉承。李世民在要求羣臣時,也是很嚴格要求自己的,不會隨意徇私。

揭祕唐太宗有何有效的治國方略? 第6張

唐太宗像

一次,還是他做秦王時,就在門下做事的官員犯了錯,找來求他饒恕,李世民有些爲難,念及舊情,想要赦免他的罪,不撤他的官職,可是遭到了魏徵反對,覺得他做秦王時,在他手下的人數頗多,如今都是天下四處都有,要是都犯點事,就找他徇私舞弊,他都要念及舊情,饒過他們,那那些進諫的官員不就無法聲張正義了,所以覺得那樣做可能讓進諫的官員寒心,以後不願直言提議事情了。

李世民聽了魏徵的話,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還很贊成,覺得魏徵說的沒錯,自己以前是秦王,只是一個府邸的主子,什麼事隨意些,也沒什麼關係,可是做了皇上,就是全天下的主子了,就得爲天下人做主,做事就不可以爲了私人情面,而不估計結果,所以當即就將那個官員撤職,並送了些禮物,將他送出了宮去,讓那個官員只得含淚離去。

當然一批忠臣,就少不了一個明君,如果君主昏庸,作爲如同陪伴老虎的臣子來說,爲了活命,難免會虛言假話敷衍皇上,所以李世民對自己也是要求嚴格的,只要是忠言,都會採納。

唐太宗治國方略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代皇帝,開創了“貞觀之治”,向世人展現了一個民族最鼎盛繁榮的社會風貌和政治格局。當時的唐朝也被人稱作天朝,而唐太宗也成爲“天可汗”,可見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已經是當時最先進的了,而開創這一盛世的唐太宗的治國方略也爲後世各朝各代的皇帝所效仿。

揭祕唐太宗有何有效的治國方略? 第7張

唐太宗圖片

在政治上,唐太宗以史爲鑑,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愛民如子;並且唯纔是用,科舉選拔人才,完善了人才的選拔制度;設立諫官,虛懷納諫,魏徵便是當時諫臣的代表人物。在經濟上,減輕百姓的賦稅,勞役,兵役,注重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業的生產,從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藏富於民,使得盛唐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現象。

在軍事上,推行“寓兵於農”。百姓在農忙的時候務農,在冬季習武,這樣舉國皆兵的訓練方式,使得唐朝的邊關失地逐漸收回,漸漸成爲當時唯一的大國。在文化發展方面,唐太宗大力推行儒家學說,倡導“詩書禮儀”,唐朝也因此成爲歷朝歷代文豪的多產朝代,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均出自唐朝。

另外,唐太宗還特別注意民族的統一,推行平等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各民族的和平統一。在唐太宗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政策下,唐朝終於成爲當時世界大國,而唐太宗的治國方略也爲歷代君王所效仿。

唐太宗試賂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代聖君,他在位時,國運昌盛,開啓了唐朝最繁華盛世時期,當然明君治天下,自然少不了一批優秀大臣輔佐,而唐太宗對大臣也是要求苛刻。唐太宗試賂指的是唐太宗對臣子是否收受賄賂的一種試探。

揭祕唐太宗有何有效的治國方略? 第8張

唐太宗像

唐太宗性格還是有些多疑的,而且極爲討厭大臣不忠,厭惡官員收受賄賂,不過大臣要收賄賂,也不怎麼可能給他知道,爲了探查官員有無收受賄賂毛病,唐太宗想了一個法子,派出身邊親信,扮成賄賂的人,去給官員送禮。

後來有個官員經不住誘惑,收了一匹絹,唐太宗知道後大怒,要將那個官員殺了,不過這話一說出,就遭到了民部裴距的激烈反對,因爲裴距覺得雖然作爲官員,有收受賄賂的行爲,是不對,該有處罰,但這並不是真正的賄賂,只是唐太宗用計試探人的,要是這樣也殺了那個大臣,反而會讓人不服,和引起其他大臣恐慌,所以要求唐太宗取消旨意,沒想到唐太宗聽了他那番話,反是大喜,還將文武百官都召進宮來,大大表揚了裴距一番,說裴距不懼他高高在上的權勢,敢於進諫,與他力爭對錯,是個不可多得的大臣,還讓羣臣都要向他學習,覺得朝中若是每個大臣都不要阿諛奉承,敢將真相和對錯說出來,和他辯論,這樣治理國家就容易多了。

雖是看着只是唐太宗爲了想要試探官員受賄情況的,因此讓他找到了肯直言的忠臣,但這也是他肯納忠言,讓文武官員敢勇於直諫。

唐太宗論止盜

《唐太宗論止盜》一文出自於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相傳當時的唐朝雞鳴狗盜之徒甚多,百姓家家戶戶都擔心夜裏有小偷來偷東西,爲了治理這一社會問題,唐太宗李世民與羣臣商討“止盜”的方法。

揭祕唐太宗有何有效的治國方略? 第9張

唐太宗圖片

唐太宗問羣臣要如何解決盜賊猖獗這個問題,有的大臣主張用嚴厲的刑罰來處罰被抓住的盜賊。唐太宗認爲:百姓中之所以會有人去做盜賊,是生活所迫,是因爲國家不夠富裕,是因爲貪官污吏太多。如果我們的國家沒有貪官,沒有繁重的苛捐雜稅,百姓人人都有餘糧,吃得飽,穿得暖,那麼雞鳴狗盜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自此,唐太宗開始自上而下的解決這一問題,對上,開始節儉以減少開支,懲治貪官,君主不驕奢淫逸,做官的清廉,百姓自然不用多交賦稅來供養這些人;對下減輕百姓的賦稅及勞役,兵役,百姓生活富足,自然不用以偷盜爲生。推行這些政策幾年後,唐朝社會治安秩序井然,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現象,可見唐太宗推行的這些政策是從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後來唐太宗常對身邊的侍衛說:自己不敢過於放縱自己的慾望,因爲君主的慾望通常都要百姓來承擔,國以民爲本,剝削百姓供養君主,國家也會隨之衰弱的呀!後人將唐太宗止盜的理論記錄下來,《唐太宗論止盜》成爲了歷代君王拜讀的治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