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馬周爲什麼會受到李世民的喜愛?名氣雖然沒有魏徵大,但情商比魏徵更高

馬周爲什麼會受到李世民的喜愛?名氣雖然沒有魏徵大,但情商比魏徵更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馬周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說起李世民手下最爲得力的謀臣,人們腦海裏馬上會浮現出魏徵的名字。然而,另外一個人比魏徵更加獲得李世民的器重,這個人就是馬周。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通過李世民對二人態度的比較,就可以輕易地判斷出二人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馬周是布衣出身,是個不羈放縱愛自由的小夥子,一直服務於李唐王朝。而魏徵在侍奉李世民之前還曾經服務過三位主人,古有忠臣不事二主之說,像這種從事多個主子的人在三國時期有一個人被罵得很慘,那個人就是呂布,被人罵作“三姓家奴”。

不過,魏徵是個老滑頭,他整出了一個著名的“忠臣良臣論”,巧妙地化解了這個略顯尷尬的問題。

馬周爲什麼會受到李世民的喜愛?名氣雖然沒有魏徵大,但情商比魏徵更高

有一天他跟李世民聊起了“忠臣”與“良臣”的區別,他說:“希望陛下讓我成爲良臣,而不是成爲忠臣。”

李世民心裏就有點兒納悶,問道:“‘良臣’與‘忠臣’不都一樣嗎?這還能有區別?”

魏徵煞有介事地說道:“這區別可老鼻子大了,像稷、契那樣的人可以稱爲良臣,‘良臣’不但可以讓自己獲得美名,還可以使國君獲得明君的稱號,使得國泰民安,子孫後代都能享受無窮的福祿;然而像比干、龍逢那樣的人只能稱作忠臣,‘忠臣’會因逆言犯上而讓自己身陷被誅的命運,也會因此讓國君揹負殘害忠良的名聲,發生這樣的事情於家於國都是災難,留下‘忠臣’的空名又有何用呢?”

(“徵再拜曰:‘願陛下使臣爲良臣,勿使臣爲忠臣。’帝曰:‘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見《舊唐書.魏徵》)

這個“妙論”完美地開脫了他之前侍奉多位主人的問題:雖然忠臣不事二主,但是良臣可擇主而事,明確地表明瞭他只想做“良臣”而非“忠臣”的政治理想。

換一句話說,如果李世民不是一個明君,那麼他也就會拍拍屁股走人了。由此可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魏徵只不過是一個政治投機分子。

然而,馬周就不同了,首先是他的出身根正苗紅,一剛開始就在中郎將常何府上做門客,正碰上李世民廣開言路、納諫自省,要文武百官都整一篇議論文交上去,大膽地總結李世民這些年來的個人得失,做個年度總結報告,爲國家未來的大政方針出謀劃策。

馬周爲什麼會受到李世民的喜愛?名氣雖然沒有魏徵大,但情商比魏徵更高 第2張

常何這人是個武夫,會拿槍不會拿筆,於是要馬周給代寫一篇交了上去。本來也是溥衍之作,常何也沒怎麼放在心上。

沒想到皇帝一看,喲嗬嗬,這可了不得,這文章寫得可太好了,句句都紮了老鐵的心了。

李世民一琢磨,不對,這常何不過一介武夫,斗大的字不識一個,不可能是他寫的,他府中一定另有高人,於是趕緊把常何叫來問他。

常何也不隱瞞,把情況如此這般地彙報給了李世民。李世民當即拍板,這麼好的人才,俺要破格錄用他,讓他爲國家出力。但是這馬周卻是一個非常念舊的人,對常何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雖然皇上叫他去做大官,但還是很捨不得離開常何。皇上也是脾氣好,一連請了四次,無奈聖命難違,只好戀戀不捨地來到宮中拜見李世民,二人見面一交談,相見恨晚,當晚就差點兒抵足而眠了。於是,馬周就在門下省擔任要職。

這馬周與魏徵的職責一樣,主要任務就是諫言,然而他的風格則完全不同。馬周說話的語氣非常的委婉,讓人很容易接受,不像魏徵那樣好幾次都差點氣得把李世民的心臟病給整出來了。

而且,馬周的建議都是實實在在的,一拿到手就可以實行,一實行起來就有效果。在馬周的建議下,李世民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大力發展社會經濟,使得國家變得越來越強盛,百姓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爲實現“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立下了汗馬功勞。

馬周爲什麼會受到李世民的喜愛?名氣雖然沒有魏徵大,但情商比魏徵更高 第3張

而魏徵呢,提出的意見都是些扯得無邊無際的大道理,全是雞湯文,聽起來感覺還蠻不錯,但要落實下去那就很難,比如他常掛在嘴邊的“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說起來那是很有道理,但是如果真要李世民落到實處,依照他的性格這還真沒法玩了。

馬周還有一個與魏徵最大的不同之處,他不貪虛名。馬周在臨死之前,把之前所有對李世民的諫言全部一把火燒了。他的理由是,這些諫言李世民都已經採納了,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也沒必要再公諸於衆以標謗自己的功勞。而魏徵呢,他卻比較喜歡貪圖虛名,他將自己對李世民的諫言整理成冊,交給史官禇遂良昭告於後世。據說這樣的做法令李世民非常生氣,跑到魏徵的墓地裏把他的墓碑給推倒了。

兩者放在一起這樣一比較,誰更獲得李世民的歡心當然是不言而喻了。

二人死後,李世民的反應是完全不同的。魏徵死後,李世民痛哭落淚,發表了一篇著名的“鏡子論”:“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見《舊唐書·魏徵傳》)

在李世民的心裏,魏徵是他的一面鏡子。鏡子有這樣的功能:什麼樣的人照鏡子,鏡子裏面就是什麼樣的人。明君照鏡,鏡裏就是明君,那麼昏君照鏡,鏡裏就是昏君。

然而鏡子的另外一個特性就是冷冰冰而毫無感情,你從鏡子裏看到你自己,你是美是醜,那不能怪鏡子,你改不改,由你自己決定,鏡子是不會主動來改變你的。如果哪天你不美了,你就再懶得照鏡子,而鏡子也懶得理你,離你而去了。

馬周爲什麼會受到李世民的喜愛?名氣雖然沒有魏徵大,但情商比魏徵更高 第4張

魏徵死了,李世民痛哭落淚,因爲他少了一面鏡子。但馬周死後,他卻沒有哭,真正的悲痛是沉默的,是撕心裂肺卻沒有眼淚的。他失掉了馬周,不只是失掉了一面鏡子,而是失掉了一個活生生的知音,正所謂:高山流水猶可見,知音再難得。

當馬周活着的時候,李世民常對旁人說:“我一刻見不到馬周就非常地想念他。”(我與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見《舊唐書.馬周傳》。)

馬周死後,李世民爲他舉行國葬,將他葬在自己的昭陵。馬周去世多年之後,李世民對馬周的思念之情更盛,腦子都想出毛病來了,找來一些道士入宮大張旗鼓地施法,希望能夠以夢爲馬,在夢裏見到馬周。由此可見,李世民與馬周的感情,絕非魏徵可以比擬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