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反思宋史:造成靖康之恥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

反思宋史:造成靖康之恥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靖康之難,一個極其富強的宋王朝,突然崩盤,絕大多數人尚未來得及反應,就已經迅速跌落至谷底。這其中既有一些客觀原因,但更多的是人爲因素造成,靖康之難到底是誰造成的禍害,這個話題在南宋以後一直都很熱門。類似情況發生在羅馬、波斯、大明身上的時候,都是這些帝國自身走入弱勢,實難支撐的時刻。而宋帝國卻是在經濟、軍事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主動崩盤,則不得不認爲人爲因素更多於客觀因素。靖康禍首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童貫,這位宦官王確實在陝西戰場立下大功,但他爲了立更大的功,挑唆藝術家皇帝違背祖宗家訓,挑開宋遼戰端,自己創造了無數令人瞠目的紀錄,也將文明葬送在了巔峯。而他的同夥蔡京、王黼、趙良嗣包括宋徽宗也都是主要責任人。

當然,這些人是直接責任人,但這一羣思維方式奇特的人是怎麼掌握國家大權的?這纔是問題的根本所在。現在有些人把禍首認定爲宋太祖、宋太宗,認爲是他們閹割了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造成了靖康之禍。甚至有人把責任扣在孔夫子頭上,認爲是儒學造成了漢民族的“文弱”。我還遇到過有人說是朱熹的理學造成的(注:朱熹在靖康之難三年後纔出生)。爲什麼靖康之難這麼重大的一個歷史教訓,到我們的時代突然變得這麼混亂,會有這麼多人對這麼嚴肅的一個問題信口雌黃?事實上,南宋以後人們對靖康之難進行了深刻的總結,並且基本認定其禍首就是——王安石。

對,您沒有看錯,靖康之難的禍首正是“中國11世紀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很清楚,靖康之難的原因既不是什麼“文弱”,也不是什麼“守內虛外”,而是滅遼這個近乎弱智的決策。世界上有弱智存在很正常,但是弱智們掌握朝政就很可怕了,宋徽宗、蔡京、童貫、王黼這些人爲何能夠身居高位並且沆瀣一氣,破壞宋帝國長久以來穩定的決策機制?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新黨。

反思宋史:造成靖康之恥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

熙寧變法我們前面一直沒有說清,因爲現在纔是說清的時候。熙寧變法的具體內容完全正確,大多進入宏觀經濟學的經典教材,也是現代國傢俱體採用的經濟政策,王安石的奇才堪與沈括、牛頓比肩。但是他試驗這些工具的時候方式太過於激進,對經濟的一時傷害尚在其次,而這場變法造成的“新舊黨爭”纔是靖康之難的主源頭。王安石除了千年不遇的卓越才華外,還擁有極高的人格,但非常遺憾的是他提拔的人卻沒有一個好東西。曾布、呂惠卿這些人不是真正的改革家,而是企圖打着改革的名義攉取政治利益的投機分子。《宋史 奸臣列傳》中共有21人,其中14人在北宋,這其中又有12人都是新黨人士。

雖然最後的新黨不再像王安石那樣不理智的強推新法,但他們的政治風氣卻已經形成。按照宋朝的權力制約設計,皇帝、臺諫、文官形成三足鼎立的制約態勢,相當穩固。但是新黨人士爲了自身利益,無原則的和皇帝合作,壓倒了反對勢力,形成了制約很小的權力陣營。這種荒唐的決定,只有皇帝、首相、總司令沆瀣一氣的時候才能通過。靖康年間,金軍背盟入侵時宋人就已經認識到了熙寧變法的危害,削除了新黨奉給王安石的很多稱號,把他從孔廟中請出來(自己把自己奉入孔廟,王安石也算是古往今來第一人)。南宋更是掀起了一股聲討王安石的大潮,小人和君子爭鬥實在太激烈,雖然宋朝的政治鬥爭不死人,但也把朝政混亂到了極點,產生了極大的內耗,將原有的良好行政風氣滌盪一空,形成了宋徽宗、蔡京、童貫等人沆瀣一氣的決策層。正是這個近乎於弱智的決策層做出了滅遼這個完全弱智的決策,導致了靖康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