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此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強盛世,若早死十年,成就不輸秦皇漢武

此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強盛世,若早死十年,成就不輸秦皇漢武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玄宗李隆基在執政前期的開元年間,和後期的天寶年間,前明而後昏,前後判若兩人,歸根結底是因爲他執政時間太久,眼見國家強盛,威加四海,萬邦來朝,同時又再無任何能威脅他統治的政敵,無論太子、諸王、後宮都被牢牢壓制,自然是志得意滿,同時隨着年齡增長,精力和體力衰退,對政事也心生懈怠,逐漸貪圖享樂。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此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強盛世,若早死十年,成就不輸秦皇漢武

李隆基在開元年間,固然是以出色政治手腕去勵精求治,但和勤於納諫的唐太宗李世民相比,已經潛藏了許多”驕侈“之氣,對臣下的忤逆常常不快,對賢良臣子常加貶抑,同時也重用聚斂之臣積蓄財帛,又讓擅開邊功的武將出鎮四方,好戰用武,輕易言兵。比起經常以“守成難”、“慎終如始”警戒自己,汲取隋亡教訓,主張“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唐太宗,政治操守實有不如。

等到天寶年間,國勢強盛後,開創了一片錦繡盛世後,李隆基更是自以爲建立了彪炳千秋的政績,將唐太宗「治安則驕侈易生,驕侈則危亡立至」的遺訓拋諸腦後。他大權獨攬、乾綱獨斷二十五年,便覺得應當憑着自己喜好,好好犒勞自己了。而他的業餘愛好,便是自己精通的音律。即使剝離帝王身份,他也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開一代先河的偉大戲劇家和音樂家,著有作有《霓裳羽衣曲》等百餘首樂曲,以及多首羯鼓獨奏曲,至今仍然被梨園戲曲行當拜爲祖師爺。

楊玉環原爲壽王妃,不但姿質天挺,有傾國色,更重要是擅長琵琶歌舞,投李隆基所好,因此他才寧可強奪自己兒子的王妃,也要將楊玉環收納宮中,立爲貴妃,與她沉湎於編排樂曲、玩賞享樂,於是上行下效,朝堂奢靡之風大興。

唐朝自武則天創“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量選拔低品官員進入政事堂,使資歷不足的低級官員,若得君主信用,亦能一步登天榮登宰相之位。宰相之勢因此大爲削弱,皇權則極大加強。此制也爲李隆基所沿襲。他在位前期,縱然是姚崇、宋璟、張說等政績卓著的賢明宰相,也不過是拜相數年即遭調換,就是防止他們久居要職,形成政治勢力,對皇權形成阻礙。

而等到李隆基自滿怠政,沉溺到音樂藝術後,便將帝國大權交給李林甫這個行政能力極強的代理人,讓他連續擔任首席宰相整整十九年,完全放棄開元年間對宰相的種種制衡和調換措施。

此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強盛世,若早死十年,成就不輸秦皇漢武 第2張

而李林甫也同樣摸透了李隆基的驕侈心理,讓他縱情聲色,享盡奢靡,自己得以杜絕言路,扶植私黨,專斷朝政。李林甫雖有傑出的行政能力,在天寶年間依舊保持了帝國軍政機制延續運轉,但他個人私念遠大於政治操守,爲了保證自己是皇帝唯一代理人的地位,更是妒賢嫉能,屢起大獄,對那些能力強的重臣能臣能誅則誅,不能誅殺則想盡辦法流放。

不是此時的李隆基當真被矇蔽,不知道李林甫的各種打壓異己的劣跡,人品不佳的弊端,而是因爲他身爲皇帝已經懶得做事了,所以自然就只能依靠李林甫,纔會對李林甫的種種跋扈行徑,各種優容。甚至是他最寵信的宦官高力士,進諫”身爲君主,不可權柄下移“,都遭到他的斥責。

李林甫在位時,憑其出色個人能力尚可勉強維持內外平衡,卻已經爲帝國埋下諸多崩潰隱患,等到換了能力遠不如李林甫的楊國忠上任,只知道迎合上意,蒐括民財,卻全無李林甫的行政才幹,根本維持不了方圓萬里的大帝國。楊國忠甚至放言,自己出生寒微,誰知將來如何下場,橫豎肯定不會留下好名聲,不如及時行樂,因此一邊大肆貪賄,一邊身兼四十多個要職,卻對政務隨意處理,更加劇了這些隱患向禍亂方向蔓延。

楊國忠

此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強盛世,若早死十年,成就不輸秦皇漢武 第3張

胡人安祿山善於阿諛,亦得李隆基寵信,得以更領一身兼領盧龍、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雄踞燕雲,坐擁十餘萬精兵,握有大唐帝國三分之一的野戰精銳成爲天下第一強藩,面對國家如此君臣昏聵、外強中乾局面,自然滋長勃勃野心。

安祿山

此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強盛世,若早死十年,成就不輸秦皇漢武 第4張

安祿山舉兵造反前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將河東、范陽兩鎮軍中幾十個重要職位申請更換,從漢將變成了清一色的安祿山親信胡將,如此圖窮匕見的申請報告,昏聵的中樞居然照單批准了。——那之後,自然就是漁陽鼙鼓捲菸塵,撕破了大唐盛世的畫皮,是爲“安史之亂”。

李隆基丟棄長安洛陽兩京,倉皇逃亡蜀中,途中楊玉環被朝臣禁軍逼死,香魂斷於馬嵬驛,太子李亨於靈武自立爲帝。李隆基還都後,名爲上皇,實被兒子囚禁,淒涼而終。

唐王朝歷時八年,雖平定叛亂,然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盡沒於吐蕃,國土戶數減少一半,國勢由盛轉衰至不可逆,李隆基更因此從一代明君淪爲千古罪人。

其實生前軍政成績顯赫,但給繼任者留下隱患的君主很多。如春秋時首建霸業的鄭莊公,清朝乾隆帝,東羅馬帝國中興英主巴希爾II世,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等,都是如此;但大衆並不會太在意這點,他們那些難以挽救局面的繼承人,纔會承受歷史的最多指責。

而李隆基的不幸,正如齊桓公,梁武帝蕭衍等人一樣,數十年堪稱明君典範的統治,曾經有過煌煌文治、烈烈武功,最後數年急轉直下,以至半生功業成空,淪爲歷史上的著名悲劇人物。因此歷史評價大受影響,更給自己國家和民衆帶來無盡災難,在後人看來,反倒不如早死幾年更好。

那樣的話,他們之前在位期間給國家留下的那些隱患,同樣也將被大衆推卸給繼位者,並給後來論史者留下「若某某帝王不死,某朝某國必將如何如何」的遐想。可惜,無情的歷史沒有給他們這樣的機會……

其實一個人年齡漸老後,精力和體力衰退是註定的自然規律,即使是一國天子萬盛之尊也不能抗拒。歷史上類似李隆基這樣的因爲壽命太長,執政時間太久,而前明後昏、晚節不保的君主,也遠遠不止他一人。

偏偏皇帝又是個基本無人心甘情願退休的終身制職業,因此以史爲鑑,對許多皇帝來說,其實壽命太長,不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國家和百姓,都實在並不是一件好事……

可惜李三郎,享年78歲,高壽反辱,若早死十年,又何嘗不是歷史地位皆同樣將高得無以復加,文治武勳居於極致的明君聖主?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