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居正的用人之道:重用戚繼光,不用海瑞

張居正的用人之道:重用戚繼光,不用海瑞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居正是明代萬曆年間第一任首輔。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被選爲翰林院庶吉士。這個職務相當於今天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博士後研究生。翰林院是國家的重要人才庫。凡新科進士選拔進來,當了庶吉士,只要不犯過錯,日後必爲朝廷重用。明代的內閣輔臣,多半都是庶吉士的出身。張居正當庶吉士兩年時間,大量研究歷朝的典章制度以及治國之道。

  兩年以後他就有了一個實際的官職——翰林院編修。翰林院類同於朝廷的智囊機構,人們習慣稱在裏頭供職的官員爲“詞臣”,若爲皇上講學,則稱爲“講臣”。 張居正在翰林院裏,。在古代,給皇上與太子講課的,被稱作“帝王師”。張居正當講臣是在嘉靖皇帝執政期間,被安排到裕王府中講課。裕王朱載垕是嘉靖皇帝的第二個兒子,太子死後,他就成了皇位繼承人。嘉靖皇帝於1566年去世,朱載垕繼承了皇位,是爲隆慶皇帝。一般來講,新皇上登基,都會起用舊邸老臣。

張居正的用人之道:重用戚繼光,不用海瑞

網絡配圖

  所以,朱載垕登基不久,就將張居正拔擢爲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參贊機務。 進入內閣之前,張居正的仕途並不一帆風順,他從未做過地方官,沒有封疆大吏的經歷。他年輕時的大部分光陰,都是在北京度過。當時的內閣首輔是奸相嚴嵩,加之嘉靖皇帝沉迷齋醮道術,張居正無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三十多歲時,他因爲身體不好,回老家江陵休養了五年。後來又回到京城,當了國子監二把手,他在這個任上又工作了好幾年。國子監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大學,或者說中央黨校。在明代也稱爲太學,是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一把手叫祭酒,相當於校長。二把手叫司成,相當於教務長。張居正到國子監當司成的時候,國子監的祭酒是高拱。高拱於隆慶二年當上了內閣首輔,比張居正早入閣三年。兩人的入閣,都得力於當時內閣次輔徐階的提攜。徐階是江蘇松江人,嘉靖初年的狀元出身。 

崇禎死了。他在李自成軍攻陷皇城時,毅然自縊。崇禎的死,被當成明朝滅亡的標誌。姑以《現代漢語詞典》爲例,這部已印三百餘次、總髮行量超過四千萬冊、流傳極廣的辭書,於其卷末《歷代紀元表》,將明代的起迄標註爲“1368-1644”,所列最末一位君主是思宗朱由檢,也即通常人們所說的崇禎皇帝。

  對此,大中學校歷史教材如出一轍,每位學生所得知識,都是在崇禎上吊的那天,明朝滅亡了。 然而,這並非事實。崇禎的死與明朝滅亡之間,不能劃等號。當時的情形,其實是這樣的: 4月25日清晨,崇禎死後,北京爲李自成所佔。大順軍控制了黃河以北、山海關以南,包括陝、晉、魯、北直隸和約一半河南在內的數省區域。如果手頭有明朝版圖,你立刻可以直觀地看到,這是一片不大的區域;而且,這種控制並不牢固,總的來說還相當脆弱。 

張居正的用人之道:重用戚繼光,不用海瑞 第2張

網絡配圖

  5月22日至27日,明軍吳三桂部和滿清聯軍,與李自成大戰于山海關一片石,將後者擊潰。李自成敗退北京,於5月29日匆匆稱帝,“是夜,焚宮殿西走。”一週之後,清軍進入北京。但是,大順軍潰逃所留下的地盤,並未立即納入滿清控制之下。在一段不短的時間內,滿清對原屬明朝疆土的掌控微乎其微;大致,僅北直隸(以今河北爲主)一地而已。其左近處,晉、陝兩省尚在爭奪中(與李自成),而河南和山東的大部,一時間滿清、大順和大明誰都不能據有,互有交錯。至於此外的廣袤地方,滿清乾脆連一隻腳印也還不曾留下。 反觀此時明朝,雖旬月中,京都兩番易手,從朱姓先改李姓,復改愛新覺羅氏,但亦僅此而已。所謂鉅變,除了京都周遭可算名副其實,其他地方都談不上。關外後金崛起已近三十年,陝晉之亂也有十多年,張獻忠1640年就攻打了四川……這些,均不自1644年始。如果說明朝是個爛攤子,則崇禎在世即已如此,而他殉國之後,暫時也沒有變得更糟。

大部分地區,到此仍是明朝之天下。自荊楚以至浙閩,從淮河迄於粵、桂、滇,都還姓朱。它們不單面積廣大,尤其重要的是,皆系中國富饒之地,天然糧倉幾乎悉數在此(除天府之國已成甌脫),工商於茲爲盛,稅賦根基未嘗動搖。 此外,明朝爲兩京制,北京之外,還有南京。朱棣以北京爲京師後,南京舊制保存未變,從六部到國家禮器一應俱全。過去二百多年,這種疊牀架屋的配製不免糜耗冗費,現在意外起到“系統備份”的作用,使明朝免於崩潰。事實上,因着南京這套備用系統的存在,面對京師淪陷乃至國君殞命,明朝所受到的打擊並非想象的那麼嚴重。 最後再看武裝力量。

張居正的用人之道:重用戚繼光,不用海瑞 第3張

網絡配圖

  福王南京登極後,史可法對兵力重新部署,將江北明軍主力設爲“四鎮”。《小腆紀年附考》有一處提到,“四鎮之兵不下數十萬人”;另一處說,單單四鎮中最強的高傑所部,便計“十三總兵,有衆四十萬”。四鎮之外,明軍主力還有一個“巨無霸”,這便是駐紮湖北的左良玉部。左部之強,四鎮加起來也抵不過——“良玉兵無慮八十萬,號稱百萬”。以上數字應有水分,未足信憑,但這時明朝總兵力仍超百萬應無問題。 盡有天下膏腴之地、國家組織完好、擁兵百萬——這樣一個朝廷,距“滅亡”二字不亦遠乎?總之:第一,明亡於1644年的知識本身是錯的,是年,明朝不過死了一位皇帝,卻很快又有了新皇帝,國家機器繼續運轉。第二,雖然政治中心從北京轉到南京,並且失去對黃河以北的控制,但這政權既不支離破碎,更沒有陷於流亡境地,某種意義上,其客觀條件比對手們更優越。第三,倘若以爲明朝隨着崇禎自縊而亡了,不知道至此它其實仍然活得好好的,頗有能力和大把的機會去收復失地、重整山河,那麼我們不光在史實上出錯,實際也無法搞懂明朝怎樣滅亡以及爲何而亡這位徐階是一個非常老練的政治家,他當次輔時的首輔是嚴嵩。大家知道,嚴嵩當了二十多年的首輔,有能力、有才華,但心術不正,且貪鄙成性。與他共事,就是“與狼共舞”,始終都不會有安全感。徐階居然與之相處平安無事,可見他有高超的政治智慧。既保全自己,又不同流合污。

  這一點,很少有人做到。 張居正與高拱在國子監的時候,可謂同氣相求。好批評時政,常常表露對嚴嵩的不滿。徐階勸他們隱忍,並刻意保護。徐階很欣賞張居正的才能,他當了首輔後,就把張居正從國子監提拔到了禮部當了左侍郎。禮部相當於今天外交部和教育部的職能,還兼管民族與宗教,權力很大。明代的中央政府一共有九個一級衙門,我們稱之爲大九卿。哪九個衙門呢?吏部(管幹部)、戶部(管財政)、禮部、兵部(國防部)、工部(工業和經濟管理部門)、刑部(公安部),六部之外還加上一個都察院,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一類的機構。還有一個大理寺,相當於最高人民法院。還有一個通政司,類似於中辦或國辦,傳達號令的地方。這九個部門的一把手,六部都叫尚書,都察院叫左都御史,大理事叫評事,通政司叫通政使。

張居正的用人之道:重用戚繼光,不用海瑞 第4張

網絡配圖

  這些衙門裏的一把手或者二把手通稱爲堂上官。六部的二把手叫左侍郎,三把手叫右侍郎。張居正從國子監的教務長升職禮部左侍郎,官職提了四級,從正五品提到了正三品。 張居正當了禮部左侍郎一年後,嘉靖皇帝去世,隆慶皇帝登基。張居正從禮部左侍郎提升爲吏部左侍郎。這兩個官職,看起來是平等的,但因爲吏部類似於今天的中組部,是替皇帝選拔和管理人才的。所以吏部尚書被稱之爲天下文官之首,也被稱之爲“天官”。張居正從禮部左侍郎調任吏部左侍郎,是一種高升。但是張居正並沒有實際到任,只是給了他這樣一個待遇,以這樣的資歷升任文淵閣大學士,在隆慶元年,張居正就入閣當了輔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