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真實的玄奘如此威風!並非西遊記中窩囊的唐僧

真實的玄奘如此威風!並非西遊記中窩囊的唐僧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沒有人委派,不必對人負責,完全是憑着自己熱誠,憑着自己對真理的渴求,玄類開始了西遊的征途。遇到艱難困苦時他沒有退縮。遇到榮華富貴時他沒有留戀,憑藉自身的努力,成就了一代名僧的偉業

一、不懼千難萬險實現目標

公元612年,玄奘十三歲、跟着哥哥,在洛陽的淨土寺出家爲僧。616年。又跟着哥哥來到長安學習佛經。當時的僧人也講究雲遊天下,哪裏有名寺,哪裏有高僧,就要上門去討教學習,以增長自己的佛學知識,提高自己的學問水平。玄奘在長安學了幾年之後,開始遊歷各地,參訪名師,切磋學問,走遍了西南地區的大小山川。通過多年的遊歷實踐,他深感佛學的流派繁多,佛經譯文也是錯誤百出,同一段文字,不同高僧的解釋往往互相矛盾,往往讓人越學越糊塗。於是,玄奘立下志向,要到西天佛教的發源地去求取真經。因爲,只有根據原著正確的翻譯,才能準確的體現佛法原意,纔能有利於佛教在大唐境內的傳播。所以,在627年,玄奘聯合了一些僧人共同給朝廷上書,請求允許西行求法,然而,沒能獲得批准。

既然公開出國不行,爲了佛教的偉大事業,玄奘決心偷渡。629年,他告別長安,踏上了西遊取經的征途。

真實的玄奘如此威風!並非西遊記中窩囊的唐僧

出長安,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來到涼州(今甘肅武威)境內。由於唐初西北邊境經常遭到突厥的威脅侵襲,所以朝廷嚴禁百姓私自出境。玄奘一面在這裏設壇講經,一面瞭解情況,尋找機會。後來通過佛門同道慧威法師的幫助溜出涼州,混跡在商人的行列裏,到達瓜州(今甘肅安西)。爾後,隻身一人出玉門關,穿過八百里沙漠,經伊吾(今新疆哈密)來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

高昌國王是佛門弟子,這給玄奘帶來了巨大的驚喜。喜的是已經偷渡成功,順利走出了唐朝的地盤,向着西天的目標近了一大步。但越向西行,越感到佛教影響的廣大,也更覺自己所負使命的艱鉅。高昌王聽說玄奘是大唐來的高僧,十分敬重,請他講經,還懇切地邀請他在高昌留下來。玄奘當然不會在這個蕞爾小國就忘了志向,堅持要繼續西行。國王也開明大度,被玄奘的精神感動,給他準備豐厚的行裝,並派了二十五人,帶三十匹馬護送西行。更寫信給沿途二十四國的國王,請求他們對這位高僧給予特殊的關照。

在西行的途中,多少次九死一生,但他從未動搖過信念。

出玉門關後,進入一望無際的大沙漠。玄奘卻不小心打翻了裝水的皮袋。沒有水,如何穿過沙漠?他想折回去取水,可走了一段路後,想起自己出行前的誓言:不達目的地,決不後退。一咬牙,繼續向茫茫沙漠走去。就這樣,堅持了四夜五天,終於支持不住,倒在了沙漠上。也是蒼天不絕有心人,到了半夜,天邊起了涼風,並有溼潤的空氣飄來,把玄奘吹醒了。舔舔乾裂的嘴脣,吸一口空中的水汽,玄奘振奮精神,繼續前行,終於找到了水源。

離開高昌後,玄奘一隊人馬經過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到達了冰雪覆蓋的凌山(今天山山脈的穆素爾嶺)。這裏山峯高聳,冰雪漫地,路徑崎嶇,跋涉艱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這樣記述凌山的景象:“山谷中到處都是積雪。即使在盛夏時節,也是長年冰凍,路途中的艱難險阻,超乎人的想象,刺骨的寒風從早刮到晚,山上還常有雪崩發生,如果過路人大聲叫幾聲,就很有可能引發雪崩。”他們一行人緊抓着行囊,低着頭、彎着腰,冒着刺骨的寒風,默默地前行,生怕發出響聲,引起山谷的共鳴,引發雪崩。大雪中,幾個經受不住嚴寒的隨從,被活活地凍死在高山上。玄獎看到這種情形,堅定地告訴自己:“爲求佛法,我願捨棄性命,不到西天,不管前方多麼艱難,我也絕不後退,縱然也被凍死在這裏,也絕不後悔。”在這樣堅定信念的激勵下,一行人在山中走了七天,渴了抓把雪,餓了吃口乾糧,困了就在冰上休息一會,終於走出了雪山。

不管如何的艱難。玄獎去西天取經的信念從不曾動搖。就這樣,克服萬難,終於到達了天竺。

二、憑藉自身功力獲得尊敬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唐朝時,印度分爲東、南、西、北、中五部,各部小國林立。玄奘到了印度之後,先是遊覽了北印度的鍵馱邏國,這是佛教的發源地之一,都城有許多寺院、佛塔和佛像。玄奘在這裏參觀研究了佛教建築,拜謁了佛教勝蹟。接着,玄奘又到達了迦溼彌羅國,這是佛教分支小乘教的發源地,有寺廟一百多所,僧徒五千多人,玄奘在這裏住了很長一段時間,熟讀經典,抄寫經文,並不時向名法師請教。

就這樣,玄奘在印度遊學十二年,足跡踏遍了印度五部,訪問佛教聖地,學習梵文,抄寫經卷,向高僧請教。在不斷尋訪真理的過程中,自身的學術水平也達到了登峯造極的程度。最後,他定居在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跟寺中高僧戒賢法師學習大乘佛教的經典。

摩揭陀國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有五十多座寺院,那爛陀寺是這裏最大的寺院,也是印度最有影響的寺院之一。寺中住着四千多位佛學高僧,戒賢法師是高僧中的高僧,在這裏主持講經。寺中還藏有佛教所有的大、小乘經典和天文、地理、醫藥、技藝等方面的書籍。玄奘在這裏起早貪晚地鑽研佛學,專心致志地聽法師講經.虛懷若谷地向高僧請教學問。

真實的玄奘如此威風!並非西遊記中窩囊的唐僧 第2張

由於那爛陀寺的特殊地位,自然也會招人嫉妒,引人不滿。一天,一個叫般若多的老僧,寫了一篇論文送到摩揭陀國的國王戒日王那裏,公然向那爛陀寺的大乘教學說挑戰。戒日王命令那爛陀寺派出四名代表應戰,戒賢挑選了四名水平最好的僧侶,其中一名就是玄奘。一場激烈的辯論戰開始了,其他三位僧侶不是臨場膽怯、發揮失常,就是水平不夠、讓人家幾句話就駁得說不出話來。只有玄奘口若懸河,舌如利劍,駁得對方張口結舌,無言以對,爲那爛陀寺贏得了榮譽,也爲他在印度佛教界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642年十二月,玄奘參加了由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倡議舉行的佛學經典教義的辯論大會。這個辯論大會規模空前,到會的有印度十八個國家的國王和滿腹經綸、善於雄辯的僧侶六千多人。玄奘被邀請擔任這個辯論大會的論主,也就是主講人。這是一個既要有理論水平、又要有組織能力的位置,既要讓大家暢所欲言,又要把握大會的主題,爲弘揚佛法服務。十八天的會期,沒有一個人能駁倒玄奘的論點,玄奘的佛學造詣和聲譽都達到了登峯造極的高度。大會結束那天,按照當地風俗,戒日王請玄奘坐上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繞場一週,兩旁貴族護衛,圍觀的羣衆歡呼雀躍,玄奘受到了印度人民最崇高的稱頌和尊敬。

三、西遊東歸,贏取生前身後名

643年,辯論大會結束後,玄奘準備回國了。在印度已經整整十三年了,他一刻都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一刻都沒有忘記此行的目的。既然求取經典的目的已經達到,自身也已學業有成,沒有理由再呆下去了。這樣一位高僧要走,信衆當然是捨不得的,印度人民再三挽留,戒日王也一再勸阻,鳴摩羅王甚至說如果玄奘留下,願意替他建一百所寺院。無奈玄奘歸心已定,戒日王等人也就只好恭送他回國了。

動身那天,玄奘謝絕了戒日王和各位好友送他的金銀財物,只用大象、馬匹馱了他多年來蒐集的六百五十七部佛經和佛像、花種等物品。戒日王和鳩摩羅王親自送行,一直走了幾十里路,才依依告別。玄奘在回國途中,整整走了兩年。他回國時沒有走原來的路線,而是途經阿富汗,帕米爾高原,經疏勒、于闐、鄯善、敦煌、瓜州等地,回到了闊別十七年的故土。

645正月,玄奘回到長安。唐太宗已經接到沿途的報告,知道了他的不平凡經歷,爲他的這種精神所感動。太宗在朱雀橋邊給他開了一個隆重的歡迎會,把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大批經典、佛像、帳輿一一陳列出來,讓百姓參觀。

玄奘從青年時期開始西遊取經,行程五萬裏,遊歷了大小一百一十多個國家,不管是在宗教史還是在世界旅遊史上,都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回國後,玄奘立即着手組織各地高僧,開始了翻譯佛教經典和著書立說的艱鉅工作。爲爭取時間,早日完成譯經的任務,他夜以繼日的工作,經常是三更天時才睡,到了五更就又起來了。經過十九個年頭的勤奮努力,終於把佛經全部翻譯完畢。其中他自己翻譯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總計一千三百多萬字的經典,譯文精美,內容完備,翻譯準確,不僅前無古人,更是後無來者,在佛教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